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自然交配相比,猪人工授精技术应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饲养种公猪数量,能大量节省饲养管理费用,公母猪不直接接触,有利于防疫和减少疫病的传播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笔者根据几年在学院种猪场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几项措施,以供参考。1加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提高精液的品质为提高种公猪精液的数量与品质、并保持旺盛的配种能力,对种公猪的饲养,必须抓好“保证营养,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三个环节。1.1保证营养为满足种公猪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应按饲养标准为种公猪配合日粮,对常年配种的中等体重(90~150kg)…  相似文献   

2.
山区生猪人工授精站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福旭 《四川畜牧兽医》2005,32(3):17-17,19
1.1.1 投入多一个新建的生猪人工授精站按饲养2~3头公猪概算约需投入1.5~2.0万元(包括圈舍修建、种公猪成本及投产前期饲养、器械设备、通讯及交通等费用),才能开始投入运作,而运作一年又需要投入0.9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3.
1某猪场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操作规程 1.1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和使用 2.1.1种公猪的饲养原则提供公猪所需的营养,使精子品质最佳、数量最多、保持种公猪理想体型。每日饲喂2.0~2.5kg配合饲料,分两次喂给。  相似文献   

4.
1人工授精的设备及要求 1.1种公猪圈舍选择设立专门的种公猪圈舍。采用限位栏饲养公猪,种公猪圈舍与母猪圈舍分开一定距离。母猪日常较少接触公猪,使其对公猪气味敏感。 1.2采精室采精室一般建在离公猪栏较近的地方.内设可调采精架(假母猪),并固定在地面上,地面要经过防滑处理,采精室应设有操作人员安全区。当遇到公猪追咬采精技术人员时,采精人员可迅速进人安全区.  相似文献   

5.
1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公猪自身的体质和配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母猪的受胎率、产仔数和后代的品质。种公猪的饲养应根据饲养标准和各地饲料条件进行日粮合理搭配,日粮体积要小些,占公猪体重的2.5%-3.0%,日粮中应以消化能(DE)≤12.50兆焦/千克、粗蛋白(CP)≤14%、钙0.65%、磷0.55%为标准。种猪每天上下午各运动1小时,使公猪达到体质健壮、  相似文献   

6.
研究公猪采精量与精液品质 ,可为选购优良种公猪 ,科学饲养与合理利用种公猪提供参数依据。现将笔者 1 987~ 1 997年间开展猪人工授精积累的资料分析整理 ,列于表 1、2 ,供同行参考。表 1 公猪的采精量统计头数采精次数平均采精量 (毫升 )约克夏汉普夏巴克夏杜洛克223244 61 1 4 81 0 0 01 6 92 97.1 0± 32 .962 76 .6 5± 39.372 75 .30± 2 2 .941 1 3.0 0± 1 8.1 9  从以上测定结果可以看出 ,在南亚热带与寒温带的过渡性气候区 ,冬干夏湿、低纬度高海拔高原气候的鹤庆县 ,约克夏、汉普夏、巴克夏、杜洛克四品种公猪均能适应环境 ,…  相似文献   

7.
张永泰 《养猪》2005,(1):21-21
商品肉猪的生产成本中饲料成本约占70%(60%~80%)。目前猪群中实际利用的公猪品质良莠不一,差异很大。当今顶级优秀公猪的料重比指标已相当肉仔鸡的水平(见表1)。猪人工授精的好处往往被归纳为减少公猪头数、少占圈舍、少喂饲料、减少疾病传播等项,实际上列各项只是人工授精好处的极少部分。人工授精的最大效益,是把优秀公猪的最佳遗传效应最大化体现到繁殖种猪群和商品肉猪群。现以300头母猪规模的商品肉猪群为例说明。普通1头公猪本交,年得商品后代约450头,料重比3.0。优秀公猪1头,人工授精可配300头母猪,年得商品后代5400头。优秀表12002…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从 1 997年开始 ,小范围进行猪人工授精试验 ,1 998~ 1 999年逐步进行推广 ,期间投产了一座容纳 4 0头公猪的水帘式降温公猪站和一个先进的人工授精试验室 ,2 0 0 0年全场推行人工授精。从场内经济效益来看 ,效果十分明显。现总结如下 ,供养猪界同行参考。1 场内效益1 1 减少费用或增加收入1 1 1 种公猪减少 种公猪由全部实行人工授精前的87头 ,减少至 2 0 0 0年的 5 0头 (包括公猪站 4 0头及配种舍供试情的 1 0头公猪 ) ,减少了 37头。按 75 %的更新率 ,引进公猪 30 0 0元 /头 ,年可减少引进公猪费用832 5 0元。…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 12 .9kg± 2 .6kg杜×长仔猪 72头 ,随机分配到 18个圈栏 ,每栏 2头母猪和 2头去势公猪。试验饲粮针对不同蛋白饲料原料设计为 3个处理 ,每个处理设 6个重复。 3个处理饲粮的蛋白饲料类型分别为 10 0 %豆粕、2 5 %豌豆和 75 %豆粕、5 0 %豌豆和 5 0 %豆粕。试验依猪体重分 2 0~ 35kg、35~ 6 0kg和 6 0~ 90kg 3个饲养阶段 ,分别检测试验猪各阶段的平均日增重 (ADG)、平均日采食量 (ADFI)和饲料转化率。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猪在体重 2 0~ 90kg的全程生长肥育期 ,饲料转化率 (P >0 .0 5 )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ADG (P <0 .0 5 )和ADFI (P <0 .0 5 )差异显著。 10 0 %豆粕、2 5 %豌豆和 5 0 %豌豆等各处理的ADG和ADFI分别为 90 7g和 2 .6 5kg、85 8g和 2 .4 5kg ,以及 84 9g和 2 .4 5kg。  相似文献   

10.
1人工授精的优点 猪人工授精技术能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采用本交配种,1头公猪一般只能负担20~25头母猪,人工授精配种,1头公猪可负担300~500头母猪。能充分发挥优良种公猪的作用,可以扩大种公猪的配种范围和解决公母体重相差悬殊的配种困难。公母猪不直接接触,有利于防疫和减少疫病传播。能大量节省饲养管理费用。一个千头母猪的猪场,采用人工授精要比本交,一年减少公猪饲养费数万元。因此,自繁自养专业场应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配种。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随着规模化、工厂化大型养猪场的出现,猪人工授精技术在各大猪场得到迅速普及,并逐步向小型猪场及农村家庭养猪户扩展,为养猪这个高成本微利行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走出一条捷径。2009年宁安市确定为国家级生猪良种工程项目县,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了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历经5年的推广普及,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已基本被全市养殖户所掌握,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到85%以上,生猪人工授精受胎率从初期推广的35%提高到92.5%以上,窝均产仔11.8头,育肥到100kg比本交平均缩短了15d,种公猪由于饲养成本高、收费高而被自然淘汰,大中型养殖场停止了饲养种公猪而采用人工授精站良补精液,大大节省了饲养种公猪的成本。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繁殖技术的逐步推广以及猪群规模的日益扩大 ,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猪的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相比具有许多优势 ,但人工授精过程中涉及多个步骤 ,需要较高的操作技术、管理水平和经验 ,只有通过严格规范化管理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1 种公猪的选择、饲养管理及利用1 .1 种公猪的选择种公猪应经过测定 ,生长性能超群 ,品种特征明显 ,体质健壮结实 ,遗传性状稳定 ,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性欲旺盛 ,乳头数 7对以上 ,且排列整齐。1 .2 种公猪饲养管理1 .2 .1 营养与饲养 :适宜的营养水平是提高公猪健康…  相似文献   

13.
1 种公猪饲养管理要点在美国,一般商品猪场不饲养种公猪,猪的繁殖依靠人工授精,精液均从种公猪站购入。公猪的品种主要是杜洛克和汉普夏。公猪的利用年限为1~2年,年更新率超过50%。公猪的饲养均采用高能量、高蛋白饲料,来刺激其性欲,达到提高采精量、精子数和精子活力的目的,并在公猪饲养中添加硒,以提高精子活力及寿命。公猪每次采精后加喂0.25公斤饲料,以补充能量需要。每头公猪均采用固定栏舍单栏饲养。2 种母猪饲养管理要点在美国,商品猪场母猪的品种主要是PIC(美国猪种改良公司)母猪和LY二元杂交(长白猪与大白猪杂交)母猪,其中…  相似文献   

14.
用育肥猪饲料喂养种用公猪.会造成公猪增膘快.性成熟晚.性欲又不强.睾丸功能不正常.不能正常产生精子。公猪饲料要求为:①公猪的能量水平要求比育肥猪低。一般饲料中应达到11.3~12.1MJ/kg。符合营养标准的饲料.种公猪每天饲喂2.3~2.5kg。②公猪微量元素需要量比育肥猪高。公猪日粮中钙和磷的合理含量分别在0.85%~0.90%和0.7%~0.8%.  相似文献   

15.
无应激敏感基因双肌臀大约克种猪的繁殖性能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引种扩繁选育 ,育成无应激敏感基因 (RYR1基因 )双肌臀大约克猪公猪 1 8头 (6个血统 )、母猪 99头的育种群体。 36头后备公猪和 1 4 4头母猪校正到 1 0 0kg体重时的日龄分别为 1 61 4和 1 62 4d ;倒数 3~ 4腰椎处背膘厚、倒数 3~ 4肋骨处背膘厚分别为 1 6 4~ 1 6 5mm和 1 4 2~ 1 4 6mm ;选择指数分别为 1 2 6 82和 1 2 4 38。纯繁初产 91窝和经产 94窝平均总产仔分别为 1 0 2 4和 1 1 2 1头 ;产活仔数 9 68和 1 0 85头 ;初生窝重、 2 1日龄窝重 68 32和 69 2 4kg;35日龄育成仔数 9 93和 1 0 62头 ;窝重 1 1 7 91和 1 33 48kg ;育成率 94 5 %和 94 3 %。  相似文献   

16.
为修订我国生长肥育猪饲养标准 ,本试验分别设计低、中、高三种营养水平日粮 ,研究生长肥育猪的营养需要 ,并应用超声波测定背脂和眼肌厚度 ,通过瘦肉生长率进一步评价营养需要参数。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低、中、高三种营养水平组不同生长阶段日增重、采食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2 0~ 35kg阶段饲料转化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其它生长阶段 ,高营养水平组饲料转化率优于低营养水平组 (P <0 .0 5 )。超声波测得低、中、高三种营养水平组瘦肉生长率分别为 2 6 3、2 79、2 81g/d(P >0 .0 5 )。从本试验结果并结合生产实践综合考虑 ,生长肥育猪 2 0~ 35kg阶段 ,日粮以能量浓度 12 .97MJ/kg、粗蛋白 15 .5 %、赖氨酸 0 .77%为宜 ;35~ 6 0kg阶段 ,以能量浓度 13.6 0MJ/kg、粗蛋白 14 .7%、赖氨酸 0 .71%为宜 ;6 0~ 90kg阶段 ,以能量浓度 13.6 0MJ/kg、粗蛋白 13.3%、赖氨酸 0 .6 1%为宜  相似文献   

17.
正浙江省规模猪场外来品种母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始于2001年,东阳市良种场于2007年开始试行该技术。从一次本交加一次人工授精,到后备母猪、有疑问母猪一次本交加一次人工授精逐步发展到2012年全场母猪全部实施人工授精。1效益评价1.1种公猪饲养数减少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后,公母比例从本交的1∶20~25减少到1∶75~100,种公猪饲养头数比本交时减少20%~30%。减少种公猪饲养数量所节约的费用与采用人工授精的实际耗  相似文献   

18.
对猪饲喂蛋白质的主要目的是供给氨基酸。但各国的饲养标准中赖氨酸的需要量极不一致。如,仔猪(5~10kg)的需要量 NRC及 ARC 分别为0.95%及1.41%,日本饲养标准为1.27%,INRA 为1.40%。本文提出了实际饲养条件下,体重5~60kg 仔猪的赖氨酸需要量,即在使用实用饲料进行群饲、连续饲喂条件下测定实用饲料,据其结果提出了新的氨基酸需要量。将仔猪按体重分为5~10kg(1期)、10~20kg(2期)、20~35kg(3期)、45~60kg(4期)四个阶段。1期和2期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市售代用乳,再添加酪蛋白和玉米淀粉,调制成含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为14~26%及0.96~1.93%的5种饲料。  相似文献   

19.
生长猪对去皮豆粕中氮和能量利用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玉米淀粉 豆粕半纯合型日粮 ,选用 36 6 5± 2 6 4kg体重三元杂交去势公猪 12头 ,按 2× 2交叉试验设计 ,研究 5个去皮豆粕和 3个带皮豆粕的养分消化率、氮平衡和能量平衡。结果表明 :去皮豆粕的营养物质利用率高于带皮豆粕。两者日粮的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 94 2 5 %和 92 93 % ,氮消化率分别为 93 0 1%和 91 6 2 % ,氮沉积率分别为6 2 2 0 %和 5 9 0 6 % ,能量消化率分别为 95 49%和 94 44 % ,能量沉积率分别为 93 6 9%和 93 0 3 %。而去皮豆粕和带皮豆粕的消化能分别为 15 0 8MJ kg和 14 85MJ kg,相差 0 2 3MJ kg ,差异显著 (P <0 0 5 ) ;代谢能分别为 14 2 9MJ kg和13 85MJ kg,差异 0 44MJ kg ,存在明显差异的趋势 (P <0 1)。总体看来 ,去皮豆粕的营养价值高于带皮豆粕。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豆粕的常规成分含量与消化能和代谢能的回归方程 ,回归系数R2 分别为 0 946和 0 96 4,差异显著性检验后表明 ,F检验显著 (P <0 0 1)。  相似文献   

20.
李涛 《饲料研究》2004,(6):34-34
①2 0 %~30 %草木灰(主含碳酸钾)取筛过的草木灰10~15kg ,加水35~4 0kg搅拌后,持续煮沸1h ,补足蒸发的水分即成。主要用于圈舍、运动场、墙壁及饲槽的消毒。水温5 0~70℃效果好。②10 %~2 0 %石灰乳(氢氧化钙)取生石灰5kg ,化为糊后,再加入4 0~4 5kg水。用于圈舍及场地的消毒,现配现用。③石在粉(氧化钙)取生石灰块5kg ,加水2 .5~3kg。主要用于舍内地面及运动场的消毒,兼有防潮湿作用。过久无效。④2 %火碱(氢氧化钠)取火碱1kg ,加水4 9kg ,充分溶解后即成。加入少许食盐可增强杀菌力。常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消毒。因有强烈的腐蚀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