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众所周知,地膜育秧由于其持有的温室效应,能够在早春冷暖阴晴多变的气候条件下,有效地防止烂秧,早育壮秧。但由于地膜育秧的成本相当高,仅塑料薄膜和支架(竹弓)的购置费平均每亩大田达40多元。在当前种田效益低的情况下,许多  相似文献   

2.
水稻多功能育秧剂研制与育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多功能育秧剂研制与育秧董春田,黄仁洙,陈振野,张海楼(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栽培所)近年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北方稻区不断扩大,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壮苗和增产优越性。在旱育秧综合配套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是应用两个功能(调肥、调酸)床土调制剂,由于功能有限,...  相似文献   

3.
我县60万亩水稻全部实现抛秧,并积极开展专业化育秧,推进商品化供秧.1999~2000年在巩固和发展专业化育秧,积极推进商品化供秧的同时,承担了江苏省科技厅重点科技项目水稻塑盘抛秧工厂化育秧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塑料软盘育秧特点,借鉴国内外工厂化育秧经验,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5.
<正>根据灌溉水的管理方式不同,水稻育秧方式有水育秧、湿润育秧、旱育秧以及塑料薄膜保温育秧、两段育秧等多种形式。一、水育秧是指整个育秧期间,秧田以淹水管理为主的育秧方式。即水整地、水作床,带水播种,出苗全过程除防治绵腐病、坏种烂秧及露田扎根外,一直都建立水层。这种育秧方式常有坏种烂芽、出苗和成苗率较低、秧苗细长不壮、分蘖弱等弊端,是我国稻区采用的传统方法,现在生产上已不提倡采用。1.湿润育秧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一、育秧方式 目前,水稻机插秧的育秧方式有硬盘育秧,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等几种方式,最常用的是软盘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分析了水育秧、旱育秧和淤泥育秧3种方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更有利于机插健壮秧形成,同时在增加秧龄弹性、延长秧龄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淤泥育秧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成秧率较低,且受土壤质地影响较大,实际生产中要慎重使用。在培育机插长秧龄秧苗过程中,肥料宜少施或不施。  相似文献   

13.
<正> 经反复试验,发现“借温两段育秧”能适宜稻种两段育秧。与温棚两段育秧相比具有省工、简便、快捷、省燃料等优点,育出的秧苗健壮、整齐,特适一家一户使用。 材料:牛粪、农膜、秧盘、拱篾、干湿温度计等(材料均视育种数量而定)。 方法:将出好约72小时的牛圈粪平整成梯形(上底宽120厘米,下底宽140厘米,高100厘米,长不限)。用多菌灵、敌敌畏或其它同类药物对牛粪垄进行灭菌、杀虫处理,将120厘米宽农膜盖于牛粪龚上。秧盘长70厘米,宽50厘米,周围钉上3厘米木条,用适量尿素或磷、钾肥与浆状  相似文献   

14.
早稻旱床育秧与塑盘育秧配套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红兴隆机械厂在消化吸收国外样机的基础上研制出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它由脱芒机,浸种池,催芽机,育秧盘,播种机,出芽室、加热加湿器、电控及营养土、水等构成。用该套设备育秧比普通秧田育秧省种,省工,增产20%。  相似文献   

16.
水稻硬地育秧的效果及成本分析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使水稻生产向省力、简化、降本增效、优质高产的方向发展,笔者于2008年进行大田育秧与水泥地育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硬地育秧的秧苗素质和产量及其构成与大田育秧的基本相仿,但硬地育秧投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杂粳六优1号软盘育秧抛栽的考察,分析,揭示了它与手栽秧在产量构成,植株性状,群体动态等方面的不同点,提出六优1号软盘育秧抛栽技术关键是:严格播种程序,提高秧苗成苗率;坚持科学抛栽,提高抛秧水平,合理运筹肥水,提高群体质量,对病虫实施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为改变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农业部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作为重点项目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而机械化育秧技术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关键环节。经实践总结,介绍了水稻机械化硬盘育秧技术,包括壮秧指标、秧田与营养土的准备、播种育苗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一、攻苗攻苗的目标是插后25天左右,每667平方米总苗数达到32万苗~38万苗。1.采取先进育秧技术,培育健壮秧苗健壮秧是攻苗的基础。在育秧方式上,大力推广塑料软盘育秧和旱育保姆育秧,采取这2种育秧方法,便于带泥(土)低龄移栽,有利于攻低节位分蘖。湿润育秧要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