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概况 我国的栽培稻分为籼、粳两大亚种,北方稻区栽培的是粳型品种.由于北方冬季寒冷,栽培的粳稻种子在田间自然越冬翌年春季不能发芽出苗.但近几年在辽宁稻区出现了一种以杂草形式生存的一年生北方野生稻,这种北方野生稻农民称其为"疯稻子".北方野生稻在田间生长繁茂,营养生长期与当地栽培稻不易区分,在出穗后才能鉴别.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现存的七省(区)的1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其中广西普通野生稻6份,东乡野生稻5份,广东、湖南各2份,福建及云南景洪普通野生稻各1份)及28份栽培稻地方品种的叶绿体DNA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28份中国栽培稻被分成三类,C1、C2和C3。其中C2叶绿体基因组类型仅有1份材料,为一个籼稻品种。两个主要类型C1和C3分别对应于粳型和籼型,说明中国栽培稻在叶绿体基因组存在籼、粳分化。1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叶绿体DNA用同样3种内切酶酶切,共产生两种类型。它们分别与栽培稻中的C1和C3相同,其中C1类型占主要,为94.1%(16/17),具C3型叶绿体基因组的野生稻为1份广西材料。此外没有检测到新的类型。这说明在中国普通野生稻中也存在对应于栽培稻籼型和粳型两种不同的叶绿体基因组类型,而且是以对应于粳型的C1型叶绿体基因组类型材料为主。从大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具有与粳型栽培稻相同的叶绿体基因组类型,可以推测粳稻起源于中国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3.
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亚洲重要稻作区的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地的栽培稻品种89份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中间稻系14份为材料,根据形态进行分类并检测其同工酶。从结果看,Amp-2、Acp-1和Cat-1三个同工酶对于籼粳分类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多种方法对 1 997年湖南澧县八十遗址出土的 782粒 80 0 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的粒形等性状分析研究 ,观察到该古栽培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状变异性的不同于现代籼、粳、普通野生稻的近野生稻偏籼型的独立复合群体 ,且在演化地位上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的特征。初步认定其为一个完全无人工选择条件下长期演化而成的原始栽培稻类型  相似文献   

5.
多年生稻是指头季稻成熟收割后,通过免耕保留稻桩,等到下一个生长季,稻桩地下茎腋芽发出新苗,重新成为可以收割的稻。笔者所在团队以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为母本,以来源于非洲的长雄野生稻(O. longistaminata)为父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方式培育多年生稻。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规律,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创制了一批具有多年生性的育种材料,育成了3个多年生稻品种,创新了以越冬和免耕为核心的多年生稻轻简化生产技术,实现了只需耕种1次即可连续收获4~5年的稻作生产方式。从理论发现、技术发明、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形成了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多年生稻研发模式,为农作物尤其是多年生粮食作物的遗传改良与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1引言稻属包括2个栽培种和约20个野生种。染色体组型分析揭示出普通栽培稻种和非洲栽培稻种以及一些野生稻种均具有相同的染色体组。A.Morishima等人(1961)把野生稻A染色体组二倍体种分为多年生野生稻和短舌野生稻。普通栽培稻种和多年生野生稻可进一步细分为地理类型、多年生野生稻有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4个类型(Morishima,1969)而普通栽培种有粳稻、爪哇稻和籼稻3个生态种(Takahashil984)。在这些种内和种间的变异主要受育种家和遗传家的影响。Oka(1974)测定它们形…  相似文献   

7.
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已经成功,并在生产上进行了示范推广。为明确多年生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抗性水平鉴定和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检测3种方法,对多年生稻品种(系)多年生稻23(简称PR23,下同)、云大24(PR24)、云大25(PR25)、云大101(PR101)、云大107(PR107)及其父本长雄野生稻、母本RD23和F1(RD23/长雄野生稻)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尽管PR23、PR24、PR25、PR107携带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Xa4Xa23xa25的等位基因,但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均易感白叶枯病,说明这几个抗性基因对这4个多年生稻品种(系)不起抗病作用;而PR101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为抗白叶枯病,并含有白叶枯病抗性等位基因xa25Xa27,说明这2个基因可能是PR101抗白叶枯病的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明确多年生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病反应,以及抗白叶枯病育种和多年生稻生产布局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RFLP标记研究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选用分布于10条水稻染色体的20个DNA探针,分析了来源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5省的14份亚洲普通野生稻材料以及来源于8个国家的19份亚洲栽培稻材料的RFLP。17个探针能在研究材料间检测到多态性,以一种酶为基础,共检测到67条多态性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野生稻材料归入野生稻组,栽培稻材料分别归入籼稻组或粳稻组。三组区分明确,且三组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别很小,表明灿粳稻是几乎同时从古老野生稻种分化而来的。另外,所有普通野生稻材料在籼粳分化方向基本都属于中间类型,且变异幅度不大于籼粳稻组内各材料在籼粳方向的变异幅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已经成功并开始示范推广.多年生稻表现出一定的稻瘟病抗性,但其所具有的稻瘟病抗性来源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接种鉴定以及抗性基因检测等3种方法,对育成的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4(...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低温处理方法评价了杂草稻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苗期的耐冷潜力。在苗期,普通野生稻的耐低温冷害能力最高,其次为栽培粳稻越光,杂草稻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的耐低温冷害能力最低。  相似文献   

11.
用水稻双峰乳突、粒型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古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封开杏花河古稻稃壳印痕双峰乳突单体的纵横比平均为1.01,处于籼、粳的分界线上,已处在籼、粳分化初期;双峰乳突判别函数为-0.99,处于籼、粳两亚种之间的中点附近,靠近普通野生稻,表明尚处在籼、粳未分化完成的原始状态;粒型显现出一种长而大粒的野生稻、籼稻中间型特征;相对距离测定表明其性状总体处在野生稻和籼稻的过渡阶段。经综合分析后认为,该群古稻粒型长而宽,大粒无芒,籼、粳属性模糊,属于一种古老的栽培稻;其双峰乳突形态种属特征不清晰,属于一种非籼、非粳、非野生稻的栽培稻种群。  相似文献   

12.
 用扫描电镜对栽培稻的两个籼型品种(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种间杂种F1的外稃表面显微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到外稃表面的显微特征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并初步概述了三种野生稻的乳突特征。栽培稻与野生稻的种间杂种外稃显微特征受亲本影响,其中乳突座间距、列宽主要受野生稻亲本影响;底座以上的峰突特征如峰距、峰数则表现为栽培稻亲本的特征;乳突分布密度表现为超亲现象。  相似文献   

13.
用35个随机引物对5个籼稻品种、5个粳稻品种和2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了RAPD分析。60%以上的引物能在籼稻和粳稻基因组间显示差异;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籼稻的不同,绝大部分供试野生稻的RAPD带型与粳稻的相同。这说明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偏粳,但也存在偏籼的普通野生稻。  相似文献   

14.
野生稻又称杂草稻、红米杂稻、自生稻等。近年来,随着农场轻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野生稻的发生有逐渐蔓延之势,范围逐渐扩大。野生稻不仅产量低,稻米品质差,而且与普通水稻争光、争肥、争生长空间,严重影响栽培水稻的正常生长,已逐渐成为农场水稻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上海海丰农场种子繁育基地为例,阐述江苏沿海地区野生稻的发生现状以及防治措施,为农场大面积野生稻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35个随机引物对5个籼稻品种、5个粳稻品种和2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了RAPD分析。60%以上的引物能在籼稻和粳稻基因组间显示差异;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籼稻的不同,绝大部分供试野生稻的RAPD带型与粳稻的相同。这说明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偏粳,但也存在偏籼的普通野生稻。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野生稻资源及其在水稻抗性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稻作为栽培稻的野生亲缘种,具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和有利基因,是栽培稻品种进一步改良的天然遗传种质资源库。其中,野生稻的抗病抗虫性、耐旱耐寒性等,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栽培稻的育种改良。本文综述了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探讨了其在水稻抗性育种上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野生稻资源研究及其在水稻育种上利用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野生稻资源类型及分布 1.1 世界野生稻类型及分布 对世界上稻属(Oryza L.)的种类众说不一,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普遍认为,稻属常见的有22个种,其中包括亚洲栽培稻(O. sativa L.)、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和20个种的野生稻类型(表1).  相似文献   

18.
野生稻是现代栽培稻的祖先,几万年前古人类就开始将野生稻逐步驯化成现代栽培稻。但在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过程中,约有1/3的等位基因和1/2的基因型丢失了,其中包括抗病、虫、杂草、抗逆境基因和高产优质等大量特异基因。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野生稻抗病性(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抗虫性(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抗逆境(耐冷性、耐旱性、耐低磷)以及野生稻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上利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对海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稻米营养品质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普通野生稻蛋白含量都在10%以上,极显著高于栽培稻;不同居群野生稻总淀粉含量变化无规律,但直链淀粉含量都显著低于栽培稻;海南普通野生稻中钙、镁、锌和铁含量普遍显著高于栽培稻,这说明海南普通野生稻含有高蛋白、低直链淀粉和高营养元素的遗传资源。研究结果可为优异野生稻资源挖掘和利用及优质稻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用多种方法对1997年湖南澧县八十Dang遗址出土的782粒800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的粒形等性状分析研究,观察到该古栽培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状变异的不同于现代籼、粳、普通野生稻的近一稻偏籼型的独立复合群体,且在演化地位上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的特征。初步认定其为一个完全无人工选择条件下长期演化而成的原始栽培稻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