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汉平原是湖北省的主产棉区 ,近年来随着棉田种植结构的调整 ,传统的麦套移栽棉模式逐步被目前的油后棉移栽棉模式取代。油后移栽棉较麦套移栽棉生育期推迟 ,棉苗缓苗期长、现蕾迟 ,有效开花结铃期缩短 ,后期易脱肥早衰。但我们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油后移栽棉全生育期的时间间隔较短 ,生育进程较快 ,结铃集中 ,无论是营养器官还是生殖器官 ,最终多数与麦套移栽棉相近。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套规范化的栽培技术措施 ,仍能实现优质、高产、不晚熟的目标。1选择中熟偏早类型品种油菜应选用成熟较早的甘蓝型品种 ,5月 1 5日前后可收获 ,有利于油…  相似文献   

2.
棉花双秆栽培优质高效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淮地区实施夏收油菜或大麦后移栽双秆棉栽培方式 ,实现伏桃和早秋桃皮棉 1 5 0 0 kg· hm-2的优质高效栽培目标。双秆棉开花结铃期 40天左右 ,大田生长期 1 40天左右 ,分别较麦套移栽棉缩短 30~ 40天。在 5 .2 5万株·hm-2适宜密度下选用抗虫杂交棉、加大前期施氮比重 ,即安家肥与花铃肥比例 2∶ 2或 3∶ 1、两步化调等关键技术 ,为大幅度提高植棉经济收益、优质高效和生态环境改善、向机械化植棉过渡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移栽地膜棉最佳结铃期和最佳结铃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移栽地膜棉最佳结铃期和最佳结铃部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伏桃为移栽地膜棉的最佳结铃期;中部果枝为移栽地膜棉的最佳结铃部位;1、2果节位为移栽地膜棉最佳结铃果节位.  相似文献   

4.
地膜移栽棉栽培是大田平铺地膜上移栽棉花的一项新型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其最突出的作用是利用地膜覆盖增加棉花生育的有效温度、促进生育进程、延长开花结铃期、较大限度的使棉花集中成铃期与高能富照期相同步等优势,通过优化群体结构、合理肥水运筹、科学覆膜、控制虫害等配套技术,使移栽棉的增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实现棉花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5.
一要适期移栽.实践证明,枣庄地区把一熟棉移栽期推迟到"立夏"以后,通过"留床增温保叶",适期移栽争早发,效果较好.套作棉田的移栽适期要以共生期为前提,以床期、苗龄为基础,以天情、地情为关键合理确定,枣庄地区套作棉适宜移栽期为:一般蒜套棉5月上旬末,麦套棉5月中旬,大、元麦(油菜)茬5月下旬,麦茬棉5月底6月初.  相似文献   

6.
淮北地区棉花高产途径王玉芷安徽萧县农技中心2352001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是提高棉花产量、改进纤维品质的一项主要措施。育苗移栽可增加20~40天的苗床生长期,增加积温300~400℃,使棉花的有效开花结铃期与当地的最佳结铃季节同步,有利增加霜前花率。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棉田种植结构调整,麦后移栽棉在湖北省发展很快。与麦套棉相比,麦后棉迟播、迟栽、晚发、晚熟,棉花生育进程后延,有效现蕾、开花结铃期缩短,影响棉花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通过麦后棉生产调研,开展试验示范,制订技术规程,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并集成为选用早熟品种、安全除草、机械覆膜、增加种植密度、合理运筹肥水、全程化调、协调生育等麦后移栽地膜棉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棉花覆膜移栽是夺取棉花高产的一项新型栽培技术。棉花实行覆膜移栽,由干提高了土温.促进了早发,延长了有效开花结铃期,增产优势也十分明显.因而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推广。但本地区满幅大麦麦后移栽(简称大麦后,下同),小麦留空幅套栽(简称小麦套,下同)和满幅小麦麦后移栽(简称小麦后,下同)三种茬口并存,何种茬口覆膜移栽效益最高,缺乏研究。本文通过对不同茬口复膜移栽棉花生育特性的观察、结铃特点和综合经济效益的比较,以选择适应移栽地膜棉增产潜力充分发挥的适宜茬口。1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泗棉:3号。试验在竹泓区刘…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探索沿江麦套棉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采用移栽地膜棉,结合群体质量栽培的理论,并参与高产示范的实践,论证其以促早为核心的起点密度、增肥后移、化学调控等为重点调控技术的实用性,旨在充分利用本地光热资源,提高群体质量,前伸后延棉花有效开花结铃期上提供论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棉田种植方式的不断改革和优化 ,本市棉花种植方式由麦套棉为主迅速向油后移栽棉转变 ,面积逐年扩大 ,棉田效益不断提高 ,优势十分明显。 2 0 0 3年油后移栽棉面积达到 1 8933hm2 ,占棉田面积 5 7%,油棉连作已成为主要种植方式。因此 ,研究油后移栽棉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对夺取油棉双高产至关重要。1油后移栽棉生育特点1 .1出苗快 ,成钵率高。油后移栽棉播期在 4月 1 0- 2 0日 ,与麦套棉相比 ,播种时间推迟 1 0~ 1 5天 ,播期气温提高 2℃左右 ,出苗速度快 1天左右 ,发病率低 1 0个百分点 ,营养钵成…  相似文献   

11.
宋银桂 《江西棉花》2007,29(6):55-56
1要适期移栽适期移栽争早发,效果较好,实践证明,苏沿海棉区一般适期移栽期为:蒜套棉5月上旬末(立夏以后),麦套棉5月中旬,大麦(油菜)茬在5月下旬,移栽时间上,还要掌握“早茬慢、中茬快、晚茬抢”的原则,力争不栽“芒种茬”。  相似文献   

12.
育苗移栽棉花早发早熟的生育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膜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是克服早春低温,实现早播早育苗,缩短套作棉共生期,延长麦后棉生育期,解决两熟矛盾,充分利用棉花有效生长季节和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夺取棉花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育苗移栽棉一般比直播棉增产20~30%。塑膜育苗移栽棉之所以早发早熟,这与播种以后覆盖透光率大和不透气性的塑膜有关。塑膜具有增温保温保湿性能,利用日光能转化成热能,提高床内日均温,促使棉子  相似文献   

13.
对麦套棉和麦茬移栽棉两种种植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麦茬移栽棉比麦套棉更加合理利用土地和空间,苗病和黄萎病明显减轻,管理成本下降,经济效益增加.  相似文献   

14.
麦套春棉迟发晚熟悉的改进技术赵兰智山东定陶县棉办2741001改晚播种晚育苗为适时早播种早育苗为使麦套棉早熟高产,必须在适期内早播种早育苗,春棉可在4月5~25日育苗,夏棉可在4月底5月初育苗,然后用弓棚或地膜覆盖苗床。2改麦套棉小苗移栽为大苗移栽去...  相似文献   

15.
棉花西瓜套作采用西瓜两棚三膜育苗,一棚两膜移栽,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配套争早技术,不仅使西瓜早发提前上市,填补大棚西瓜与露天栽培西瓜的市场空缺,且能缩短棉瓜共生期,延长棉花高能同步期实现棉瓜双高产。  相似文献   

16.
移栽地膜棉生态生物学效应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栽地膜棉的增产机理是“增温、增光、保肥、调墒”,重点是利用好增温、增光的有利条件,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其生长发育特点是“生育早、发棵快、果节多、有效开花结铃期长、容易早衰”,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移栽地膜棉可增产1~2成,是继80年代直播改移栽以来的又一次重大的栽培技术改革,显示了大幅度增产的潜力。本文总结了移栽地膜棉的生态生物学效应及相应的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7.
移栽地膜棉是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与地膜棉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栽培技术体系。它能显著地改善棉田生态环境,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近两年在长江流域棉区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实践中,业已表明,移栽地膜棉是推动高产、优质、高效棉花生产发展的有效技术措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移栽地膜棉能较好地促进棉花早发,使得棉花的开花结铃期前伸,有效开花结铃时间增加。然而,由于移栽地膜棉前期生长快,消耗的养分相对露地棉要多,若管理技术跟不上,易出现早衰,前期的早发优势往往被后期早衰所影响。为了避免或延缓早衰现象,充分挖掘移栽地膜棉…  相似文献   

18.
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麦棉花套栽种植模式为对照,设置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棉花产量和两熟效益。结果表明,传统的营养钵育苗麦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均最高;走后基质育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低于套栽棉,但略高于走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麦后中熟直播棉产量和效益均最低,走后早熟直播棉产量与走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相当、但效益与营养钵育苗走套移栽棉相当。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的形势下,走棉套栽种植方式必将会被生产淘汰,麦后棉适宜于机械化与轻简化,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通过泗阳822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的东台市进行麦后直播栽培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播后易出苗,蕾期和花铃期生长稳健,开花结铃集中产量高,铃壳薄,絮色白和光亮,吐絮畅,易采收;其产量既不比移栽棉低,又比移栽棉省去了棉花营养钵育苗的苗床和苗床管理等用工,省工、节本,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棉花生产上运用“趸棉”(即方块育苗)移栽是棉花栽培技术上的一项改革。近年来我省主要棉区如天门、沔阳等县广泛采用。实践证明,趸棉移栽是以提早并延长棉花生育期为主的增产措施,一般比直播棉早熟15天,增产10%以上。现将我们的调查和1977年的试验结果,初步整理,供参考。一、躉棉移栽的作用1、育早苗,争早发,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棉花现蕾要求气温20℃,开花结铃适宜的温度在25℃左右。我省棉区5月15日气温可达20℃左右,6月20日可达26℃以上。8月15日前现的蕾,9月8日前的花均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