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梅以花贵战国始 梅,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睹落梅而思春、借梅子以传情的“爱情诗歌”;(《诗经·召南·摽有梅》)晋人陆凯,曾折荆州梅枝,托驿使寄赠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后世遂有“梅枝传情”的美谈;(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果梅为我国重要的果品和调料,花梅则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观赏植物。……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孟冬时节,受邀写一篇《第十届国际梅与蜡梅学术研讨会特刊》卷首语,自是不敢轻易下笔,唯恐不能担负此任,表达梅之精神,思躇良久,终述吾之浅见,以期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还望读者和方家指正。梅者,百花之魁,"四君子"之列,"岁寒三友"之属。诗经有云:"摽有梅,其实七兮""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其文化之悠久,可溯源至7 000多年前。梅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又喻五福: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果以食,花以意。果梅饕餮,"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左传·昭公二十年》),青梅、白梅、乌梅……酸甜可口;花梅  相似文献   

3.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华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天赋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中国茶学史上,一般认为在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成"荼"读作"tu".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邶风·谷风》中记载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但对《诗经》中荼,有人认为指的是茶,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  相似文献   

4.
李史话     
李是我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诗经》(公元前六——五世纪)中就有“丘中有李”和“华如桃李”的诗句,并且把“丘中有李”和“丘中有麦”并列,说明李树和当时人们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小麦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管子》(公元前五——三世纪)中有“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表明已在栽培实践中注意到了土壤与作物之间的关系。《山海经》(公元前三世纪)上载有“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记述了李树的栽培范围。汉代“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其中收集到李15种,即紫李、绿李、朱李、黄李、青绮李、青房李、同心李、车下李(即郁李——樱桃属的一个种)、含枝  相似文献   

5.
<正>《诗经·溱洧》与"秉兰"三月三、三月上巳、女儿节、上巳节是标记古代三月三节令习俗的特殊称呼,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内曾经风靡于朝野、官民社会。最早对这一节日的描绘出现在《诗经·郑风·溱洧》篇中,这篇描绘郑国男女爱情的的文章全篇并没有出现涉及到关键性的"三月三"这样的时间性标志,只是出现了象征性的"方秉兰"等用语。  相似文献   

6.
胡一民 《农业考古》2001,(1):272-273
梅以花贵战国始 梅,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睹落梅丽思春、借梅子以传情的“爱情诗歌”;(《诗经·召南· 有梅》)晋人陆凯,曾折荆州梅枝,托驿使寄赠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后世遂有“梅枝传情”的美谈;(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果梅为我国重要的果品和调料,花梅则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观赏植物。 著名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认为:“梅以花名天下,约在西汉初叶”;(《梅花品种图志》)舒迎澜先生也认为: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梅作为观赏植物已被四川人民引种、栽培”;(《古代花卉》)梅于“…  相似文献   

7.
对《采薇》主旨的认识,主要有"遣戍役之诗"和"戍役归还之诗"两种观点,但都有与诗情不太相符的地方,通过《采薇》与《诗经》中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比较,我们认为《采薇》的作者应是一位下层贵族,《采薇》是他参与猃狁作战后在归途中对战争的追忆,抒发的是对久戍不归的悲叹和对王事靡盬的抱怨之情。  相似文献   

8.
灵星祭祀在先秦时期主要与后稷和农业有关,是周人祖先祭祀的一部分,最早见于《诗经·周颂·丝衣》中的"灵星之尸"。汉初高祖颁布诏书将灵星祭祀正式列入官方祭祀,祈谷求雨的含义是武帝之后对灵星祭祀的层累迭加,而非祭祀的原始含义,而祈雨的含义主要源于"辰""龙"与雨水之间的联系。东汉时期,虽然官方承认灵星祭祀,但是已经无从得知其具体含义,《论衡·祭义》中对灵星的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璀璨的明珠,《蒹葭》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朽的名篇,也是《诗经》中被称为"最的风人深至"的佳作,以《蒹葭》为例从意境之美、距离之美、朦胧之美、悲情之美、哲理之美五个方面解析中国古典诗歌之美,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淇鲫,即淇河鲫鱼,产于鹤壁西北乡许家沟、大赉店一带淇河之中,是淇河众多鱼类中最好的品种。淇河鲫鱼作为淇河的特产名鱼历史悠久,也像淇河一样闻名遐迩。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卫风》中就有"瞿瞿竹竿,以钓于淇"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乐章,《诗经》是雅乐的基本载体,这可从今存先秦和汉代的一些重要典籍文献中窥知。诸书记载足以证实,周代的器乐演奏,几乎都是《诗经》的篇目,即使一些所谓的佚诗",也多为《诗经》之别名或其佚散者。尤其当时各种典礼仪式上盛行的正歌、无算乐、房中之乐和乡乐,简直全是演奏的《诗经》。  相似文献   

12.
《诗经·豳风·七月》叙写了公刘时代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歌颂新中国的洮岷地区一年十二个月农业生产过程。同属于民歌,同是农事诗,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豳风·七月》和新时代的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在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可看出我国民歌创作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防治农业害虫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周代。《诗经》中曾经提到螟、螣、蟊、贼等近二十种虫名,《周礼·秋官》记载有多种专管治虫的官职,《管子·度地》则把除虫列为五项国家急务之一。可见早在春秋战国以前,我国已广泛进行农业害虫的防治工作了。数千年来,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防治方法,大致有如下五种:一、人工防治包括人力扑打、捕捉、烧杀和饵诱。扑打:公元前三世纪时《吕氏春秋·不屈》提到“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可惜没有说明杀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的田制有着"公田"与"私田"之分。《诗经》农事诗详细记录了"公田"上的耕作场面,而"私田"的生产情况,仅仅在《小雅·大田》篇中有着简单的提及。研究发现,"私田"即是贵族分配给农户的份地,在耕作顺序上必须让步于"公田",但其经营权归农户自主支配;"私田"的授予面积通常是"百亩",并以一夫一妻的五口之家作为分配标准。"私田"是西周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周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凤凰的古代记载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其形态据《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孟子·公孙丑上》:“凤凰之飞鸟”《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诗经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古代时期的首部诗歌总集,其中有许多诗篇涉及到对农业现象的描绘,因此《诗经》也是研究我国周代农业文明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梁启超先生认为:"现存先秦古籍,真膺杂揉,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梁启超《要籍问题及其读法》)一部《诗经》,忠实地记录周人  相似文献   

17.
《吉林农业》2015,(8):39
<正>"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几千年前的《诗经》中首次出现"小康"一词,就寄托了华夏儿女在辛劳中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及至《礼记·礼运》中的"小康",更表达了往圣先贤对建设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社会的梦想。而今,"小康"——这片中国人千年夙愿中的幸福家园,正在按照既有的路线图和时间  相似文献   

18.
瓜与甜瓜     
俞为洁 《农业考古》1990,(1):283-284
先秦文献中往往用一单音词“瓜”。例如《管子》一书记载:“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诗经》言:“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七月食瓜”,《夏小正》则有“五月乃瓜”、“八月剥瓜”的记载。由《管子》一书看,此“瓜”字应是泛指瓜类,但《诗经》和《夏小正》所记之“瓜”是泛指瓜类还是特指某一种瓜,就当审慎思之。从《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和《夏小正》:“八月剥瓜”二条材料看,这种“瓜”是在八月收摘腌藏的。在西汉之前,中国食用瓜类中能腌菹的瓜有可能  相似文献   

19.
胡衍铮 《农业考古》2003,(2):282-285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 ,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 ,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 ,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 :“毛诗云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注 :荼 ,苦菜也。周礼掌荼 ,以供丧事 ,取其苦也。苏东坡诗云 :‘周诗记荼苦 ,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 ,议论纷纭之处 ,实是多如河沙。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 ,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  相似文献   

20.
雷霆万钧     
正"雷霆万钧"出自《汉书·贾山传》中:"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在,无不糜灭者"。《说文》中解释:"霆,雷余声也"。《尔雅·释天》中说:"疾雷为霆"。原来的"霆、电"是同一词,后来岐为二义,其声曰霆,其光曰电。轻雷或无电,疾雷必有电。人们常用雷霆万钧之力形容声势浩大。那么,雷霆的威力有多大?万钧又是多少呢?雷霆就是气象上所说的雷暴。夏季雷雨降临大地之前,天上乌云翻滚,这种浓密低沉的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