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77-1990年2614次田间种群消长系统调查及对15417头长,短翅型雌成虫卵巢发育系统解剖证实,本地区单季晚稻最初虫源由南方迁入,迁入期通常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繁殖产生长、短二种翅型的成虫,从过入建立各到种群最终消失,可发生3-4个世代,田间种群数量动态与迁入基数,气温、食科及天敌等因子有关。其中,虫口基数和气温是种群大发生的主导因子,短翅型成虫大量出现是种群数量激增的预兆。  相似文献   

2.
通过1977~1990年2614次田间种群消长系统调查及对15417头长、短翅型雌成虫卵巢发育系统解剖证实,本地区单季晚稻最初虫源由南方迁入,迁入期通常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繁殖产生长、短二种翅型的成虫。从迁入建立种群到种群最终消失,可发生3~4个世代。田间种群数量动态与迁入基数、气温、食料及天敌等因子有关。其中,虫口基数和气温是种群大发生的主导因子。短翅型成虫大量出现是种群数量激增的预兆。  相似文献   

3.
通过6种药剂对单季晚稻褐飞虱防治效果对比试验表明,对褐飞虱控害效果以10%烯啶虫胺水剂优于其他参试药剂,其次为10%RPA悬浮剂,校正防治效果分别达92.5%和75.4%,这2种药剂可作为当前防治褐飞虱的适用药剂。  相似文献   

4.
为延缓褐飞虱、灰飞虱对25%吡蚜酮产生抗药性,笔者引进相关药剂并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证明,参试的乙虫腈、烯啶虫胺等几种药剂对水稻后期的褐飞虱、灰飞虱均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但要交替轮换使用,以减轻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是易暴发成灾性害虫,其发生程度与迁入量(基数)、气候条件、品种布局及稻作方式、防治等因素密切相关,坚持“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是控制褐飞虱主害代发生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同时结合科学合理选用药剂,提高用药质量,才能有效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6.
30%速虱灵乳油、25%先净悬浮剂、25%哒嗪.氟腈水乳剂、40%卡斯它乳油4种农药及其组配防治晚稻褐飞虱试验,药后10d、15d调查,在2006年褐飞虱大发生情况下,参试药剂均表现一定的速效性和防治效果。其中30%速虱灵1500mL/hm2加40%卡斯它1200mL/hm2、22.5%哒嗪.氟腈水乳剂1 500mL/hm2、25%先净300mL/hm2加40%卡斯它1 200mL/hm2等3个试验药量可用于防治稻飞虱。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和防止吡蚜酮因连续、长期使用,对水稻褐飞虱产生抗药性,探索和筛选交替使用药剂,本试验选用了几种新烟碱杀虫剂进行防治晚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4d,防治效果以21%噻虫嗪悬浮剂17.0mL/667m2稍优,防效为88.97%。药后13d,25%呋虫胺悬浮剂32mL/667m2的防效为84.24%,10%烯啶虫胺水剂40mL/667m2防效为83.4%,其药效期优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悬浮剂24.0mL/667m2。但各药剂各具其优势,且毒性低,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均可列为目前防治晚稻褐飞虱的药剂或交替使用的药剂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近5年椒江区褐飞虱测报与防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发生特点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发生年份不同药剂防治褐飞虱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大面积生产上常用药剂以及新农药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在褐飞虱大发生或特大发生年份控虫效果不同.低龄盛期施药,毒死蜱速效性良好,药后1~3 d防效接近75%;吡蚜酮持效性极佳,药后28 d控虫效果约90%;氟虫腈持效性不及吡蚜酮,但优于吡虫啉和噻唪酮;啶虫脒、丙溴磷不宜作为褐飞虱防治的药剂.  相似文献   

10.
通过6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4 g·L-1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30%乙虫·毒死蜱悬浮剂对褐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钱荣明  曹小红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8):111-111,149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30%三虱青1200ml/hm2、1800ml/hm2与24OOml/hm2对褐飞虱防治,药后18h防效分别为92.41%、94.66%和96.26%;药后4d防效分别为83.21%、87.99%和90.47%。该药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性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选用70%吡虫啉WG等8种药剂对晚稻褐飞虱进行了药效示范,结果表明,20%呋虫胺、25%吡蚜酮·醚菊酯2种药剂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持效期达20d以上;25%噻嗪酮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差.大面积防治时,可以选用除噻嗪酮外的其他7种药剂用于防治褐飞虱,并且注意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杭州地区水稻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噻嗪酮和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水平为敏感性降低,对吡虫啉为极高水平抗性。并根据褐飞虱抗药性现状对其抗性治理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褐飞虱的发生危害严重威胁淮阴区水稻的安全生产,为了更好地掌握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技术,制订科学的防治方案,对吡蚜酮、噻嗪酮、吡虫啉3种药剂防治褐飞虱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较好,且持效期较长,但速效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25%吡蚜酮WP对水稻后期褐飞虱的控害保产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25%吡蚜酮WP对水稻后期褐飞虱的控害保产效果。结果表明:吡蚜酮药剂活性高,300g/hm^2喷雾对防治褐飞虱成虫效果和抑制产卵、控制下一代若虫的效果均在94%以上,具有明显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连云港东辛农场用不同药剂及其组合进行对稻田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25%吡蚜酮、40%毒死蜱+25%呋虫胺速效性、持效性好,适用于发生量大、虫情复杂的环境;70%吡蚜·呋虫胺速效性不佳,但持效性好,最终防效好,60%烯啶·吡蚜酮在药后2、7、15 d防效一直处于中上游位置,吡蚜酮与呋虫胺复配后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黄山地区单季晚稻褐飞虱和二化螟(以下简称“两虫”)偏重及以上发生条件下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方法]选择在“两虫”发生偏重的田块,通过三氟苯嘧啶+乙基多杀菌素组合(以下简称“三乙组合”)与当地农民习惯组合防治“两虫”的田间药效对比试验,明确“三乙组合”对“两虫”防治效果。[结果]结果表明,三乙组合对水稻“两虫”防效好,同时农药减量作用明显。[结论]强化监测,于“两虫”低龄幼(若)虫高峰期选择三氟苯嘧啶+乙基多杀菌素各防控1次,能有效控制“两虫”危害,达到水稻增产增收的目的。该方法用药量低,用药次数少,操作简单,绿色环保,是植保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10%杀敌灵(醚菊酯)乳油可有效防治水稻褐飞虱,其速效性好,持效期较长。于褐飞虱低龄若虫盛期喷施,推荐其经济适宜剂量为1 500mL/hm2。  相似文献   

19.
总结分析了褐飞虱在浙江省衢州市大发生类型及暴发成灾原因,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在坚持"治前控后"、"压四代、控五代"策略的基础上,"治螟克褐,配方压基"等对褐飞虱防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4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合盐城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选用了吡蚜酮、噻嗪酮、乙虫腈、艾美乐等药剂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0艾美乐WG、25噻嗪酮WP、100乙虫腈SC这3种药剂防治褐飞虱的药效发挥较慢,施药后14d内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下,防治效果较差,未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危害;20吡蚜酮WP防治褐飞虱的药效发挥亦较慢,但最终防治效果较好,是防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