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3头怀驴关中驴分娩期的孕酮和17β-雌二醇水平。临近分娩时(分娩前4~14天),外周血浆17β-雌二醇水平逐渐升高,至分娩前1天出现低幅度波峰;而孕酮于分娩前3天上升之后,及至开口期一直未有特别改变。分娩前3天至胎衣排出期的孕酮和17β-雌二醇水平分别波动于7.10~8.17ng/ml 和30.3~57.6pg/ml 之间,无显著差异(PΚ0.05)。胎衣排出后,外周血浆两种激素的水平骤然下降,到胎儿排出后12小时,孕酮为2.12±0.31ng/ml,17β-雌二醇为13.8±1.6pg/ml,各相当于分娩前1天的26.7%和24.0%。本研究还确定了两种激素在脐静脉血浆与外周血浆中的含量呈平行变化:脐静脉血浆孕酮和17β-雌二醇同外周血浆对应激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P<0.01)和0.71(P<0.05)。此外,还发现尿水和脐静脉血浆17β-雌二醇水平均高于相应的羊水和脐动脉。  相似文献   

2.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湖羊和三北羊发情周期外周血液的LH、17β-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发情的LH峰值:湖羊为126.54±7.71ng/ml,三北羊为123.38±9.6ng/ml(1)>0.05)。发情开始时间距LH峰值在两种羊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整个情期湖羊雌二醇含量高于三北羊(P<0.05),湖羊为36.18±1.52pg/ml,三北羊为28.72±1.92pg/ml,两种品种羊在周期1—3天孕酮含量维持低水平,周期的5—13天有一峰值,湖羊为7.92±0.18ng/ml,三北羊为6.10±0.1ng/ml,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第13天孕酮含量开始下降,第16天下降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首次测定了5只雌性成年狸獭发情周期中外周血浆17β-雌二醇(E_2)和孕酮(P_4)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母狸发情盛期17β-E_2达峰值62.19pg/ml,以后开始下降,并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到下一个发情周期的发情期就又开始上升。而P_4含量在发悄盛期最低2.48ng/ml,到18天左右峰值达6.26ng/ml,到第二个发情周期前,又迅速下降。二者的这种变化规律与该动物发情周期的表现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关中驴产后期(n=18)和发情期(n=6)血浆17β-雌二醇(E_2)、孕酮(P)和辜酮(T)的浓度。测定结果表明,产后第一次发情前血浆E_2浓度较低(12.22±1.92pg/ml),第一次发情期逐渐上升,排卵前第一天和第二天达到较高水平(19.48±2.16pg/ml和20.41±3.27pg/ml,±SE,P<0.05),排卵后降至基础浓度。产后第一次发情前血浆P浓度较低(2.74±0.51ng/ml),排卵后逐渐上升,第四天和第五天显著和极显著高于排卵前P水平,血浆值为6.19±0.66ng/ml和8.09±1.09ng/ml(P<0.05和P<0.01)。产后第一次发情前血浆T浓度较高,发情期下降,排卵后逐渐上升,第五天和第六天显著和极显著高于发情期T水平,分别为313.11±37.57pg/ml和356.73±46.37pg/ml(P<0.05和P<0.01)。产后第一次排卵前P/E_2和P/T比值均较低,排卵后上升,第五天分别达到861和25.83。产后第一次发情前T/E_2比值较高,发情期下降,排卵后上升,第五天达到33.34。排卵前后间隔6小时采样的分析结果表明,排卵前第30~24小时,E_2浓度急剧上升达到峰值。排卵后P浓度于第78~96小时达到较高水平。血浆E_2与P、E_2与T均呈中等负相关(r=-0.42和r=-0.41)。P与T为极显著正相关(r=0.92)。周期性发情期血浆E_2、P、T浓度的分泌范型和产后第一次发情期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5.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宁夏滩羊母羊(13只)外周血清中促黄体素(LH)、孕酮及雌二醇—17β的含量及其变化。血清LH的含量,在黄体期,其值很低,为5.0±0.41ng/ml,到发情开始后约6—12小时增至75.13±17.64ng/ml。孕酮含量的变化,在周期的黄体期,其值最高为2.84±0.10ng/ml;而在发情开始到发情后第二天最低0.52±0.06ng/ml。雌二醇—17β的含量是在发情开始前6—24小时时上升的;其值的变化范围是从黄体期的14.86±1.24Pg/ml到发情开始时的38.7±5.8Pg/ml。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双峰驼精液诱导排卵的机制,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双峰母驼人工输精诱导排卵前后外周血浆促黄体素(LH)孕酮(P)和17β一雌二醇(E_2)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母驼在卵泡发育周期中,LH的基础水平为2.7±1.2ng/ml。输精后4小时LH达到高峰,峰值为6.9±1.0ng/ml,约为基础水平的2.6倍。输精后30~48小时内排卵。在卵泡自然萎缩前一天也出现一个LH小峰(5.3±2.5ng/ml)。 在卵泡发育周期中,血浆孕酮处于低水平(0.36±0.28ng/ml)。诱导排卵后第3天增加到1.73±0.74ng/ml,第8天可达2.40±0.86ng/ml。血浆雌二醇在卵泡发育周期中平均为26.8±9.0Pg/ml,到卵泡成熟时可达30.8±5.1pg/ml,排卵后立即下降到19.0±4.1Pg/ml。但在排卵后3天又上升到29.8±6.5Pg/ml,在其它家畜中未见这种情况。 实验中设置7种对照组,证明双峰驼的排卵仅仅是由具有生殖能力的公驼精液诱导产生的,表明在这样的精液中可能存在着与排卵有密切关系的诱导排卵因子。  相似文献   

7.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10头白香猪发情周期外周血清孕酮(P4)、17β-雌二醇(E2)和促黄体素(LH)含量的变化。血清孕酮的含量,在发情周期的第2d逐渐升高,峰值为21.25ng/ml±2.00ng/ml;E2含量的变化较特殊,在发情当天出现一个峰值,但最高值却出现在发情周期的第11d~13d,为79.48pg/ml±10.77pg/ml;促黄体素的含量在发情当日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8.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5只西农萨能奶山羊分娩期外周血浆皮质醇(F)、17β-雌二醇(17β-E。)和孕酮(P_4)的含量,并对这些激素在分娩发动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产前72小时至产出期,F和17β-E_2水平均持续增高,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1,P<0.01);产前60小时至产出期,P_4迅速撤退,与F和17β-E_2的升高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 P<0.01);临产前F和17β-E_2迅速上升,于产出期达峰值,分别为23.96±9.91ng/ml和177.8±62.5pg/ml((?)±SD),分娩后二者均迅速下降;从产出期至胎衣脱落时,初产羊的F水平极显著地高于经产羊(P<0.01)。  相似文献   

9.
东北梅花鹿发情期血浆中LH,雌二醇含量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5头发情期东北梅花鹿血浆中促黄体素(LH)和17β-雌二醇的含量。所得结果:LH在发情前(0.288~0.321ng/ml血浆)与发情后(0.364~0.841ng/ml血浆)都处于低稳水平(P>0.05),但发情时出现非常显著的高峰(2.742ng/ml)(P<0.01);雌二醇在整个发情前后没有出现显著的高峰(P>0.05),仅在发情前约24小时发现一小峰(16.4±4.4pg/ml血浆),发情后12小时发现一小峰(24.9±6.1pg/ml血浆)。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发情期血浆LH、雌二醇含量的时相变化与其他已研究过的鹿种及一些反刍家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描记奶牛子宫内压的体内微型压力传感器法,为对子宫进行生理、病理及药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实用手段。 本实验利用压力传感器法描记了16头母牛产后4小时和24小时的子宫内压并同时测定了血浆17β-雌二醇和孕酮的水平,其中胎衣正常排出7头(NRFM),胎衣不下9头(RFM)。结果如下:产后4小时NRFM和RFM牛子宫活动单位(平均收缩压×10分钟收缩次数)分别为183.19±19.15和37.12±16.79(P<0.01);产后24小时子宫活动单位NRFM牛为32.75±4.5,RFM牛为31.65±6.33(P>0.05),此时静注30单位催产素后子宫活动单位分别增加17.4和5.5倍(P<0.01)。NRFM牛产后4和24小时血浆17β-雌二醇水平为99.96±42.69和27.16±10.92pg/ml,RFM牛为188.06±63.85和106.93±72.28pg/ml(P<0.01);产后4和24小时血浆孕酮水平NRFM牛为2.0802±0.4072和1.9815±0.4312ng/ml,RFM牛分别为1.9635±0.6208和1.8734±0.6017ng/ml(P>0.05)。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关中奶山羊公羊血浆睾酮(T)、17β-雌二醇(17β-E_2)、孕酮(P_4)和皮质醇(F)水平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时期的性欲和精液品质进行了观察。T水平在8~12月份(5.31ng/ml)极显著地高于1~7月份(1.24ng/ml,P<0.001);17β-E_2水平在5~6月份(124.84pg/ml)和10月份(98.87pg/ml)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月份(51.54pg/ml,P<0.001);P_4水平在10~4月份(107.17pg/ml)明显地低于5~9月份(129.23pg/ml,P<0.01); F水平在9~12月份(10.85ng/ml)极显著地高于3~8月份( 6.74ng/ml,P<0.001);性欲表现在9~12月份比4~7月份明显较强;平均射精量和精子活率在9~3月份均极显著地高于4~8月份;精子畸形率和每次射精精子数在9~1月份与2~8月份相比,其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选择表现抱窝行为的母鹅7只,通过RIA方法测定了母鹅在抱窝期间PRL(催乳素)、P(孕酮)和17β—E2(雌二醇)水平的变化。抱窝伊始P、17β—E2含量分别为3.28±0.27ng/ml、71.74±6.45pg/ml。抱窝第11天17β—E2水平降至49.07±8.48pg/ml(P>0.05),而P水平略有升高直至第18天才出现显著下降(1.864±0.12ng/ml)。雏鹅孵出后P、17β-E2水平分别回升至2.71±0.29ng/ml(P>0.05)、142.86±19.00pg/ml(P<0.01)。休产期间P、17β—E2水平均表现一定程度的降低。血浆中PRL水平第一天为214.24±19.73uU/ml。以后呈缓慢上升趋势,抱窝第25天达到高峰395.89±29.75uU/ml(P<0.01),雏鹅孵出后PRL下降至276.32±16.10uU/ml(P<0.05),抱窝结束后PRL水平进一步降低,休产期间PRL降至最低点55.94±15.35uU/ml(P<0.01)。研究表明:PRL可以诱导以及维持母鹅表现抱窝行为,并可抑制卵巢性腺激素的生成与释放。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RIA)分析了9头屡配不孕母牛和6头正常母牛于发情开始后8天内的血清雌二酵和孕酮含量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屡配不孕母牛发情开始时的血清雌二醇水平低于正常母牛(7.4±3.4pg/ml VS 14.2±6.3pg/ml p<0.025)。发情开后96小时内屡配不孕母牛的血清孕酮水平的变化范围为0.90~1.76ng/ml,正常母牛的变化范围为0.68~1.00ng/ml。发情开始后192小时,正常母牛的血清孕酮水平已经达到2.47±2.02ng/ml,而屡配不孕母牛的血清孕酮水平则为1.97±0.60ng/ml。实验结果指示:体内内分泌失调可能是导致母牛屡配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湖羊围生期主要生化指标及生殖激素变化规律,试验选择体重70 kg左右的健康妊娠末期湖羊12只,通过颈静脉空腹采血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分娩前3天、分娩当天、分娩后3天的血清生化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分娩前21天至分娩后6天(每3 d测定1次)的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_4)及前列腺素(PGF_(2α))水平。结果表明:分娩当天湖羊血清总蛋白(TP)、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浓度显著下降(P0.05),但分娩后3天TP水平迅速回升,而TG和TC浓度则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分娩后3天血清尿素氮(BUN)浓度显著下降(P0.05);从分娩前21天至分娩前3天湖羊血清E_2浓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分娩当天明显下降,而P_4浓度则在分娩前3天开始呈缓慢下降趋势,并一直持续到产后6天;PGF_(2α)浓度在分娩当天升高,之后下降。说明分娩前后湖羊血液生化指标及主要生殖激素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精料补饲量(0.25 kg/d、0.50 kg/d、1.00 kg/d)饲喂不同断奶日龄(42 d和63 d)的36只产后舍饲母羊,利用化学发光法和放射性免疫法分别对其0~91 d外周血液中雌二醇(17β-E2)和孕酮(P4)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母羊在产羔后当天17β-E2的浓度为175.22 pg/m L±22.64 pg/m L,然后呈现下降趋势,断奶后呈现上升趋势,之后出现不规则的波动;在产羔后当天P4的浓度为0.13 ng/m L±0.02 ng/m L,之后维持较低的水平,在断奶前基本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出现波动,在断奶后出现小范围的升高之后降低。在断奶日龄上,舍饲母羊17β-E2和P442 d断奶出现峰值要早于63 d断奶。在精料补饲水平上,0.50 kg/d的精料补饲情况下,17β-E2波动出现较早;对17β-E2与P4变化趋势对比得出,在42 d断奶与0.50 kg/d的精料补饲下有利于频繁产羔技术体系,实现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模式。以上结果对产后母羊内分泌恢复和发情机理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作者为研究饲喂松针引起牛流产的机制及相应的血清皮质醇,17—β雌二醇,孕酮的变化规律,对19头春季产犊牛作了如下实验。该实验已进行二年乡(1983年10头,其中7头实验,3头对照;1984年9头,其中6头实验,3头对照)。从平均妊娠250天起饲喂松针到分娩,并每天采集血样直到分娩后2—4天。与对照相比,受试牛妊娠缩短16天,并导致与分娩有关的皮质醇,17—β雌二醇血浓度的提前升高。一开始饲喂松针皮质醇浓度就升高并且以后越来越高。孕酮的血浓度在饲喂后不久也异常升高,但在分娩前7—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母牦牛繁殖季节促卵泡素(FSH)、促黄体激素(LH)、孕酮(P4)、瘦蛋白(Leptin)、雌二醇(17β-E2)激素含量变化,在牦牛繁殖季节对其卵巢、卵泡变化进行直肠检查,对FSH、LH、P4、Leptin、17β-E2激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牦牛在繁殖季节非发情期其FSH、LH、P4、Leptin、17β-E2含量在0.0836~0.3767(mIU/ml)、0.1350~1.0109(ng/ml)、3.1283~7.4809(pg/ml)、0.0650~8.0119(ng/ml)、0.1604~0.5139(mIU/ml)。在繁殖季节发情期以上激素含量分别为0.1280~0.4050(mIU/ml)、0.6820~1.6744(ng/ml)、3.1586~3.8438(pg/ml)、0.5275~1.3760(ng/ml)、0.4110~0.5975(mIU/ml)。由此说明牦牛繁殖季节非发情期和发情期其激素变化个体差异很大,因此牦牛发情期的长短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卵巢囊肿奶牛外周血浆中促黄体素、孕酮、雌二醇和睾酮水平。测定结果,促黄体素水平卵泡囊肿为0.84±0.25ng/ml(n=12),黄体囊肿为0.83±0.23ng/ml(n=5);孕酮水平卵泡囊肿为0.56±0.30ng/ml(n=12),黄体囊肿为2.85±0.64ng/ml(n=5);雌二醇水平卵泡囊肿为28.44±22.47pg/ml(n=12),黄体囊肿为8.14±0.88pg/ml(n=5);睾酮水平卵泡囊肿为84.67±40.40pg/ml(n=12),黄体囊肿为51.98±7.77pg/ml(n=5)。认为卵巢囊肿奶牛外周血浆中促黄体素水平低于正常期奶牛的水平;卵泡囊肿奶牛血浆中孕酮水平低于1ng/ml,黄体囊肿奶牛血浆中孕酮水平高于1ng/ml;卵泡囊肿奶牛血浆中雌二醇水平较高;卵泡囊肿奶牛公牛相与体内高水平睾酮有关。  相似文献   

19.
乳牛分娩前后血浆类固醇激素浓度变化与胎膜滞留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76头乳牛[其中胎膜滞留(RFM)牛25头,正常(NRFM)牛51头]分娩前后血浆类固醇激素的浓度。结果表明,产前一个月内RFM牛血浆孕酮(P_4)浓度长期显著低于NRFM牛(P<0.05或0.01),并于产前20、9天突然显著下降(P<0.05或0.01)。血浆雌二醇(E_2β)浓度,RFM牛于产前14、3天突然显著升高并显著高于NRFM牛(P<0.05或0.01),而产前9~6天显著低于NRFM牛。血浆睾酮(T)浓度,RFM牛于产前20、6天突然显著升高并显著高于NRFM牛(P<0.05或0.01);产后1天仍为高水平(P<0.05)。血浆皮质醇(F)浓度,RFM与NRFM牛分娩前后无甚差异。产前6天时血浆P_4与E_2β浓度表明,RFM只出现在P_4<3.5ng/ml,同时E_2β<180pg/ml的牛。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选用马歇尔雄性肉用仔鸡,探讨雌二醇对肉用仔鸡脂肪代谢的影响。 5~10周龄仔鸡血清β-脂肪蛋白含量随周龄明显上升,并与体重呈强正相关。给鸡外源雌二醇2mg/只,一次性肌肉注射后5小时,β-脂蛋白含量明显增加,26小时达到高峰,直到98小时回到对照组水平。血清β-脂蛋白含量和肝脏NADP-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因外源雌二醇剂量的加大而升高。在用外源雌二醇多次处理时,血清β-脂蛋白长期保持在高水平;于停止注射后第6天回到对照组水平;停止注射后第9天,实验组体重、肝重、腹脂重、肝脏总脂含量、肌肉中总脂含量、肝脏NADP-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还发现未经外源雌二醇处理的6~10周龄雄性肉用仔鸡血清雌二醇水平(139.06~229.10pg/ml)显著高于 2~5周龄的水平,近似于性成熟产蛋母鸡的水平。2~10周龄血清雌二醇与β-脂蛋白含量呈强正相关。结果说明:雌二醇在肉用仔鸡6~10周龄期间,对脂肪代谢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