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绥农10号是以绥农4号为母本,铁7518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的优良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好等突出特点,深受农民的欢迎。为明确绥农10号在改良创新过程中作为重要亲本的作用,本研究追溯品种亲本系谱来源,分析亲本系谱组成与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绥农10号的细胞质传递过程为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绥农3号→绥农4号→绥农10号。绥农10号的细胞核来源较为广泛,为拓宽遗传基础奠定了基础,主要来源于四粒黄、金元、小粒黄、白眉、克山四粒荚、东农育成品系、小金黄、铁荚四粒黄、嘟噜豆、熊岳小粒黄等祖先亲本,其细胞核遗传贡献率分别为8.60%、5.47%、15.63%、4.69%、6.25%、3.13%、6.25%、6.25%和6.25%。以绥农10号作为种质资源直接或间接育成品种51个,其中作为母本育成品种22个,作为父本育成品种8个,间接利用育成品种21个。由此可见绥农10号既是优良品种又是大豆种质改良创新的重要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黑龙江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解析及增产潜势规律,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选育的大豆品种牡试6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品种的亲本血缘特点和遗传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牡试6号是通过四粒黄细胞质遗传的,具体选育过程: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克交5501-3→绥农3号→绥农4号→绥81-242→黑农40→黑农48→牡试6号。细胞核由祖先亲本ZYD355野生豆、十胜长叶、嫩78631-5、四粒黄、金元、五顶珠、白眉、克山四粒荚、平地黄、Amsoy、Anoka、小粒黄、永丰豆、通州小黄豆、熊岳小黄豆、佳木斯突荚子、柳叶齐和东农20共同提供,核遗传贡献率分别是:25.00%、18.74%、12.50%、6.58%、6.58%、6.25%、3.14%、3.14%、3.14%、3.13%、3.13%、1.95%、1.56%、1.56%、1.19%、0.98%、0.78%、0.39%。牡试6号高度聚合了东北大豆核心种质的优良基因,经过大豆杂交重组基因,具有高产高蛋白的遗传基础潜力,其遗传解析及增产潜势的研究能够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黑农4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选育的高蛋白大豆品种,具有高产、抗旱、抗病等特点,深受农民的欢迎,目前在市场占有较大份额。通过对其亲本进行追溯,建立系谱树,分析其亲本的遗传来源及核遗传贡献率,以期为高蛋白大豆育种亲本选择以及选配高蛋白组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黑农48的细胞质传递过程是: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绥农3号→绥农4号→黑农40→黑农48。细胞核传递是由金元、四粒黄、白眉、平地黄、克山四粒荚、十胜长叶、永丰豆、佳木斯突荚子、熊岳小黄豆、通州小黄豆、小粒黄、Amsoy、Anoka、柳叶齐和东农20这15个祖先亲本提供,细胞核遗传贡献率分别是:7.04%、7.04%、5.08%、7.03%、5.47%、12.50%、7.04%、1.95%、2.34%、3.13%、1.56%、6.25%、6.25%、1.56%和0.78%。研究结果表明在选择育种亲本时,应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具有广适性的主栽高蛋白品种为母本,以融入地理远缘基因和生态远缘基因的材料为父本。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优异品种选育效率,本研究对广西已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系谱进行追溯,分析其亲本组配方式、地理来源及细胞核(质)遗传贡献,结果表明,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春大豆28个,夏大豆11个)来源于40个细胞核祖先亲本,17个细胞质祖先亲本;来源于广西本地、外省和国外祖先亲本的核(质)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9.42 %(58.98%)、45.75 %(38.46%)和14.83 %(2.56%);核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本地及生态条件相近的我国南方、巴西和美国。春大豆育成品种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和北京,夏大豆育成品种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和上海;2006年以来,96%的大豆育成品种是以育成品种和国外引种作为亲本组配而成;归纳出靖西早黄豆等8个核心春大豆祖先亲本,平果豆等5个夏大豆核心祖先亲本。广西大豆育成品种核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给大豆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依据,对河南省1985-2020年育成的132个大豆品种进行系谱追溯,系统分析其育种方式、亲本组成、细胞核、细胞质遗传贡献率,并归纳骨干亲本.结果表明:常规杂交是河南省大豆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占参试品种的85.5%.132个品种共有185个细胞核遗传的原始亲本,核遗传率最大的祖先亲本是齐黄1号,其次是沁阳水白豆和野岗1号;共59个细胞质遗传的原始亲本,遗传率最高的是郑80024-10.常被用作育成大豆品种直接亲本的有濮豆6018、郑9805、郑59、开豆4号和周豆23.根据衍生品种数归纳出6个骨干亲本,包括豫豆2号、豫豆3号、豫豆10号、豫豆18和豫豆22.其中豫豆2号作为亲本衍生出57个大豆品种,占参试育成大豆品种的43.2%,为河南省大豆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合丰(合交、合农、佳豆)号系列大豆品种的亲本选用情况,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大豆育成品种所涉及的亲本进行了分析,通过总结已往的亲本选用经验,为今后品种改良创新提供技术指导。截止到2022年,佳木斯分院共育成大豆品种119个,包括杂交大豆品种3个。涉及亲本124个,包括国内祖先亲本11个,国外亲本13个,国内直接亲本(创新种质与选育品种)100个;骨干亲本或核心亲本(育成品种≥2个)46个,一般亲本78个(育成品种1个)。其中北丰11和合丰50分别育成品种9个,满仓金育成品种7个,合丰34和合丰35分别育成品种6个,黑河45、北豆5号和HOBBIT分别育成品种5个,黑河43、合农69、合丰55、垦丰16和黑河38分别育成品种4个,秃荚子、荆山朴、克4430-20、合丰26、绥农10、华疆4号、黑河35、合农71、美国扁茎大豆、日本小粒豆和黑农54等11个亲本分别育成品种3个,黑河54、黑龙江41(俄罗斯)、合丰24、钢201、俄亥俄、绥农14、公84112-1-3、合丰39、合丰41、合丰42、合丰51、合丰57、北丰9号、九丰10、合93-793、垦农19、合农6...  相似文献   

7.
为给大豆亲本选配和育种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对1973-2017年山西省审定的84份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归纳出山西省大豆品种的祖先亲本和骨干亲本。山西省审定的84份大豆品种,主要来源于晋豆1号、晋豆19和徐豆1号三大家族。84份大豆品种基因库源于110个祖先亲本,细胞核祖先亲本有110个,细胞质祖先亲本有39个。核遗传贡献率最大的祖先亲本有大白麻,其次是滨海大白花、铜山天鹅蛋、Mamatan等16个种质。细胞质遗传贡献率最大的是大白麻,其次是丹66-12、京谷玉。山西省育成的84个大豆品种中,形成系谱的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80.95%。晋豆1号作为亲本育成36个大豆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42.9%,为山西省大豆育种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获奖大豆品种黑河3号、合丰25号和绥农14号的系谱分析,归纳出获奖大豆品种的直接亲本和祖先亲本,总结了这些亲本的来源和类型,梳理出获奖品种培育过程中亲本选择和组配上的共同特点,分析了获奖品种在亲本选配上的方法,直接亲本对获奖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获奖品种比普通品种含有较多的祖先亲本血缘,遗传基础比较丰富,新育成的获奖品种比早期育成品种更加拓宽了遗传基础。对大豆杂交亲本选配和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有重要的预测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脂肪含量在高脂肪高产大豆品种东生79系谱中的传递规律,本研究分析东生79选育过程及系谱,追溯其祖先亲本对东生79细胞质及细胞核基因的贡献值。结果表明:东生79的细胞质由四粒黄提供,贡献率100%。传递过程是: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克5501-3—绥农3号—黑农33—哈04-1824—东生79。核基因由祖先亲本Clark63、克山四粒黄等25个农家品种和育成品种提供,细胞核贡献值为0.1%~12.5%。脂肪含量是通过受体亲本哈04-1824的母性超亲遗传实现的。哈04-1824的脂肪含量来源于黑农33和黑农44的杂交组合,而黑农33和黑农44的脂肪含量又分别可追溯到绥农3和黑农37的组合,依此类推追溯到祖先亲本。高脂肪生态性状的遗传改良能发挥高脂肪受体亲本(母本)超亲遗传特性,选择脂肪含量高、缺点少的受体亲本(母本)与多个早熟高产供体亲本杂交,或用受体亲本作轮回亲本进行1~3次回交是其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1923~1995年育成的651个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1923~1995年中国651个大豆育成品种(包括东北330、黄淮海210、南方111个)的系谱归纳出348个祖先亲本,育成品种归属为348个细胞核家族和214个细胞质家族。全国每个育成品种实际使用的祖先亲本数由1960年前的平均1.59个增至1991~1995年的平均6.39个,总平均3.79个。从一个地区的祖先亲本总数着眼,东北、黄淮海、南方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拥有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祖先亲本数分别是0.50、0.25、0.71和0.40、0.97、0.54个。祖先亲本的遗传贡献并不平衡,各区均有少数祖先亲本在育成品种中占很大遗传份额,东北地区尤为突出。黑龙江、山东、吉林、江苏等省大豆育成品种的细胞质来源均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11.
陆地棉棉种经航天谤变后,其后代能产生明显的变异,变异主要表现为育性的改变。棉株高度的变化,果枝始节的上升,衣分的提高,还有生育期、结铃性、铃重变化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玉米与其亲本营养综合效应的相关性研究,提出玉米吸肥能力与喜肥程度的两种分级方法,初步明确"吸肥能力"与"喜肥程度"的两种分级方法既适用于玉米单交种也适用于亲本。因此,可应用玉米喜肥程度的分级方法来研究玉米营养效应的遗传属性。玉米对N、P、K肥综合效应等级与其母本对N、P、K肥综合效应等级完全一致,与其父本的等级不吻合。玉米单交种的营养效应特性与母本密切相关,初步确认为母性遗传。  相似文献   

13.
玉米11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成  薛雁  何代元  刘强 《杂粮作物》2003,23(1):9-13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成35个组合,对玉米的生育期等11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等7个性状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为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穗粗为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穗行数为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果穗结实长度等7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面千粒重等4个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在玉米高产育种中,要重视选择果穗结实长、籽粒行数多、果穗长和出籽率高的类型,适当注意穗位高等3个性状的选择,对千粒重等4个性状的选择可适当放宽。同时,也要注意到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把杂交种的各农艺性状协调到最佳程度。  相似文献   

14.
外源DNA导入花生引发变异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思衡  庄伟建 《花生学报》2002,31(2):27-29,40
概述了外源DNA导入花生引发变异的主要方法、性状遗传及选择效果,并对这种育种方法的改进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不同杂交类型直链淀粉含量和其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类型中,彩稻×东农9006(低×高)和彩稻×东农9921(低×中)的F2群体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布,高(中)/低直链淀粉含量两群分离比符合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31∶分离比例;而在相关性分析中,彩稻×东农9006(低×高)和彩稻×东农9921(低×中)的直链淀粉含量与碱消值和胶稠度之间存在着显著和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粒长和透明度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彩稻×东农9006的直链淀粉含量与农艺性状中的穗长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整精米率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粒宽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垩白米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彩稻×东农的直链淀粉含量与农艺性状中的千粒重呈显著性正相关,与精米率呈极显著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粱叶角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粱骨干不育系、恢复系和自选紧凑型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高粱叶角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分析表明,高粱叶角性状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叶角具有不完全显性作用,基因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高粱叶角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叶角的方差中,一般配合力方差占主要地位,所以在培育紧凑型品种时,直接选择是非常有效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很高,表明叶角受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表型变异较小,在早代进行单株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香稻"A04"香味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香稻材料“A04”与不同的非香稻材料杂交,采用氢氧化钾测定法鉴定杂交组合双亲、F1、F2和B1F1稻株叶片的香味,统计各组合杂种后代有香味与无香味的分离比率。结果表明:香稻材料“A04”的香味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本文还对香味基因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植胶区推广种植的橡胶树品种为材料,根据各个品种的试验测定数据和生产中的性状表现,结合亲本特点,分析了橡胶树产量和抗辐射型低温能力两个性状在亲子间的传递关系。结果表明云南推荐品种的51%和自育品种的64%是GT1、PR107、RRIM600和PB86的后裔,GT1和PR107一般配合力高,GT1×PR107特殊配合力高,以在当地规模化种植具有较高重复力的无性系为育种亲本能获得较大遗传增益。要培育更好的地方品种,宜在当地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优树经过无性系重复力鉴定后用作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一个窄叶水稻材料的特性及遗传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桂朝2号辐射突变系辐54针叶中选出545窄叶株,其株高(69.8±5.0) cm,剑叶长(18.8±1.6)cm,剑叶宽(0.87±0.07)cm,千粒重(13.7±0.23)g,谷粒为麻壳,株叶型好,不早衰。经过5年的连续跟踪选择和初步的遗传测定,该窄叶材料始终处于分离状态,且分离呈规律性变化,即凡是窄叶株,下代就一定分离出宽叶株和窄叶株两种类型,分离比单株间存在差异;从窄叶株分离出来的宽叶株,下代仅出现一种类型,即宽叶株,群体间变异小。545窄叶与具有标记性状的稳定宽叶材料杂交,各组合F[sub]1[/sub]代都表现为宽叶;F[sub]2[/sub]代群体中没有窄叶株出现,表现为一极分离状态。545宽叶与标记性状的稳定宽叶材料杂交,各组合F[sub]1[/sub]代都表现为宽叶;F[sub]2[/sub]代群体中既有双亲叶型,也有中间叶型。  相似文献   

20.
‘四字号''玉米杂交种遗传基础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字号'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推广为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玉米品种更换、产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育成推广的'四字号'玉米杂交种的分析得出:其遗传基础来源于Lancaster、系14、唐四平头、Reid Yellow Dent、旅大红骨、吉63种质及一些农家品种的改良系。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唐四平头、系14和吉63为主;90年代,Reid和旅大红骨系统的应用呈上升趋势,Lancaster和唐四平头类群的应用下降,而系14和吉63已不再应用。还明显看出:92%以上的杂交种都是内外相结合的产物。'四字号'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育成对东北两一区的玉米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极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