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
红壤旱地棉田覆盖种植对棉花生长和农田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覆盖种植作为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措施之一,在农业生产上日渐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是南方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中的两种主要覆盖方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覆盖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红壤旱地土壤温度、水分的变化,以及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待,以期探讨不同覆盖方式下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为红壤旱地推广适宜的覆盖种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AVSWAT丰乐河流域水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丰乐河流域降雨、径流进行了预测。按不同的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将整个流域划分成38个子流域和137个具有相似水文特征的水文响应单元。选用2000-2003年桃溪水文站降水观测资料对模型灵敏度较高水文参数进行了校核与检验,率定结果显示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精度较高,表明模型可以应用于流域水文模拟预测。通过AVSWAT2000与气象预测模型的集成预测了流域水文风险预测和常规预测,推求得到流域典型年及常规年降水、径流年内月分布过程,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该预测方法是对分布式水文模型集成化研究的一次新尝试,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旱地玉米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整秆全覆盖、微孔地膜覆盖较秸秆粉碎还田和常规种植能提高土壤水分,增加降水的入渗深度,减少土壤耗水量,其顺序为秸秆整秆全覆盖>微孔地膜覆盖>秸秆粉碎还田>常规种植。受基础土壤水分不同和降雨较少的影响,玉米生育前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土壤水分差异不大,8月份充足的降水后,各措施充分显示了其蓄水保墒的作用,其中,9月份秸秆整秆全覆盖0~120 cm土壤贮水量为248.2 mm,较常规种植增加32.1 mm;降水入渗深度为120 cm,较常规种植增加25 cm。  相似文献   

4.
旱作农业增产的关键技术,是如何提高降水利用率,开发旱地覆盖节水型农业增产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传统旱作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行生物覆盖并结合化学覆盖,巧妙地安排间作套种,条带种植和沟垄种植,建立相应的合理轮作换茬制度,尽可能地减少土壤蒸发、最大限度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有效水分的生产率,充分利用旱地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宁南山区旱地糜子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旨在探索适宜宁南山区旱地糜子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为糜子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连续2年通过3种覆膜种植方式(膜上、膜侧及起垄覆膜),以未覆膜的露地平播为对照,研究分析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旱地糜子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起垄覆膜提高了糜子的株高和生物量,生育期明显缩短,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他处理,产量显著提高。覆膜种植明显改善了0~40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及有机碳含量,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变低;覆膜种植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起垄覆膜种植对土壤整体肥力的改善效果最明显。起垄覆膜种植方式可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是适合宁南干旱半干旱区糜子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农业科技工作者近年来研究探索出的一项旱作农业新技术,具有充分纳蓄降水和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双重功效。为了进一步细化技术,做到因地制宜,于2009年在临夏州的广河县开展了玉米不同覆膜方式试验,以测定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火军 《种子科技》2019,(11):18-19
小杂粮指的是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方法特殊的多种粮豆,在宁夏南部山区种植较为广泛,在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化布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宁夏生态环境与经济基础的限制,宁夏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只能利用天然降水。要想实现高产、稳产,还需要依托科技充分利用水资源以及土壤养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宁夏旱地小杂粮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探讨了宁夏旱地小杂粮产业开发技术,首先分析了影响宁夏小杂粮产业开发的因素,继而探究了宁夏旱地小杂粮开发技术,从而推动宁夏旱地小杂粮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人多地少,光、热、水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多熟种植。目前,三茬多熟种植已占丘陵旱地的57.6%,成为丘陵旱地的基本种植模式。但是,生产上还存在规格混乱,作物配置不合理,效益差等问题。为此,我们在大面积种植方式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种植方式,于1986~1988年在重庆市作物所进行了正规试验。试图通过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旱地玉米播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2/3,其中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均有相当大的面积.黑龙江省是玉米种植大省,旱地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早地土壤耕作的重要任务是蓄水保墒,提高降水保蓄率和水分利用率,保证玉米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0.
灰色系统理论在木薯引种评价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期为江西红壤旱地木薯良种选择提供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方法,对2010年和2011年新引进的38个木薯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8个木薯品种中以H867、H628、H989、H632、H680、SC205、GR024-2、ZM99229、SC8和H1312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较高(大于0.619),在江西红壤旱地的综合表现较好,而‘瑞士P11’、‘桂热3号’、G37、F100和‘瑞士88’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较低(小于0.506),综合表现较差。可见,灰色系统理论可作为木薯引种适应性的评价方法。H867、H628、H989、H632、H680、SC205、GR024-2、ZM99229、SC8和H1312等品种适宜在江西种植,并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三门峡苹果生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志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0):237-242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三门峡苹果生长的影响程度,利用三门峡苹果种植基地气象资料和物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法、对比法,分析了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和主要气象灾害对苹果生长的影响;根据三门峡苹果种植环境对产区进行分区,结合气候区划方法,评价出各区气候适宜性评分。结果表明:近40年来苹果种植区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气候变暖影响苹果花期提前,降水呈下降趋势;近3年来各区的气候适宜性差异明显,中山区和部分浅山区为苹果种植优质区,其他区分别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气象灾害对苹果生长的影响表明:高温热害对塬区苹果品质影响明显;低温霜冻、冰雹对中山区苹果生长影响突出;降水减少造成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三门峡苹果各产区的气候适宜性差异明显,气象灾害影响不同,未来种植规模扩展存在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四川省作物种植结构与气候变化的协调关系,本研究基于四川省气候数据与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分析了2000—2018年四川气候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发现:四川省2000—2018年间降水量、≥10℃积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53.5 mm/10 a,≥10℃积温气候倾向率为123.7℃/10 a;作物播种面积明显增加的有玉米、油料作物、豆类、果园,薯类播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作物播种面积明显下降的有水稻、小麦和其他作物;各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占比变化明显。四川省农作物种植占比前三种为水稻、玉米和薯类,多年平均占比分别为21%、17%和13%,且水稻在所有种类中占比较稳定;小麦种植占比正在逐年降低。四川省2000—2018年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与气候变化整体相互适应,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强度水土流失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提供植被恢复“范本”,通过对福建长汀强度水土流失区4种不同生物治理模式的群落调查、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治理模式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恢复效果均比对照好,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植被物种种类和数量。不同模式恢复效果不同,灰色关联序为:乔灌草混交模式(0.934)>经济林+封育模式(0.794)>灌木+草本模式(0.487)>灌木模式(0.484)>对照(0.337),其中乔灌草混交模式、经济林+封育模式的改良土壤肥力作用显著,植被物种多样性高,治理恢复效果好,是南方强度水土流失区值得推广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关键气象灾害对环洞庭湖区作物及种植模式的危害情况,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4—2013年岳阳站、常德站、益阳站的农业气象资料和《湖南农村统计年鉴》环洞庭湖区各作物的产量,对该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灾情指数、作物产量进行分析,并对灾情指数和作物产量及种植模式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环洞庭湖区气象灾害主要是高温、干旱、低温和洪涝。环洞庭湖区各地区出现灾年的时间是不完全相同的,还是存在地区差异性。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高温对常德和益阳地区的作物产量影响最大,而轻度干旱对岳阳地区的作物产量影响最大。对双季稻+冬闲、一季稻+油菜、油菜+棉花和油菜+玉米4种种植模式来说,高温和轻度干旱对其影响最大,其次还有倒春寒、轻度洪涝、中度干旱、轻度寒露风和4月低温等灾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针对豫西丘陵旱作区小麦生长期内降水少,土壤干旱,施肥量少,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小麦耕作管理粗放,产量低而土稳的实际,分析了旱作小麦生长发育特点,提出了实现旱作区小麦增产的主要技术:深耕蓄水、以肥调水、以种节水、以管保水的“四水一早”栽培技术,和“开沟点播、地膜覆盖、干籽寄种”旱地小麦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分析南方山地茶园小流域降雨对径流的变化规律,为南方小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福建省安溪县山地茶园小流域的出口设置卡口站,连续3 年(2014—2016 年)对该区域降雨量、径流以及对卡口站中泥沙量进行监测,且对泥沙颗粒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受气温影响,降雨多集中在7、8 月,径流受到降雨及气候影响,导致径流的补给年内分配差异较大。随着土壤由湿润到水分饱和,入渗量逐渐减小,径流量增大,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能力增强,径流量由小变大使得大颗粒泥沙被冲刷。另外,在卡口站入口处的颗粒分布从上层到下层呈增大的趋势。该区域降水逐年递增,径流量主要受到气候的变化,随降水量增大而增大。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大,对该区域径流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冀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生产布局及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政策调整的需要,利用ArcGIS 9.3技术最大熵模型研究青贮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目前冀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种植区从北到东南总体呈现“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的分布格局。其中最适宜区面积占28.16%,建议种植中早熟品种;适宜区面积占57.72%,适宜种植中晚熟品种;次适宜区面积占9.65%,不适宜区占4.46%,建议对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种植模式进行调整并减少种植面积。2030s、2050s气候情景数据预测表明:1986-2050年≥10℃积温与年平均温度持续上升,降水量呈现先上升(2030s)后下降(2050s)的趋势,2030s、2050s气候影响冀西北地区青贮玉米潜在种植区域明显,表现为青贮玉米适宜区随着未来气候变化逐渐减小,不适宜区呈现从南向北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甘肃东部旱作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及大豆生产春季干旱严重等问题造成大豆产量不高、水分利用率低等生产实际,以露地平播为对照,研究全膜覆盖沟播、半膜覆盖沟播、半膜覆盖平播、膜侧播种等4种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沟播使大豆提前出苗5天,生育期缩短12天,促进了大豆生长发育进程;大豆各生育阶段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全膜覆盖沟播能够有效协调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有利于灌浆和高产,连续4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680.8 kg/hm2和7.30 kg/(mm·hm2),较露地平播提高40.9%和53.4%。因此、全膜覆盖沟播可作为甘肃东部旱作区大豆生产的高产栽培模式,对提高旱作区大豆降水利用效率和高产田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油菜需水关键期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摸清西藏“一江两河”油菜关键生育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为本区域科学、合理化灌溉提供参考。基于西藏“一江两河”流域9个站1981—2014年逐旬降水量资料,采用算术平均、线性趋势等统计方法,对流域油菜需水关键期的降水特征及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流域油菜蕾苔期和开花期的降水变率较大,多数年份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需水,水分亏缺严重。近34 年油菜蕾苔期的降水除江孜表现为减少趋势外,其他各站均呈一致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 年增加0.5~8.6 mm;开花期降水各站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增幅为2.9~10.9 mm/10 a;全生育期的降水量各站以3.9~32.4 mm/10 a 的速率呈增加趋势。区域降水增加,水分亏缺量减少,有利于油菜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