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弄清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后备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选用6个条锈菌优势菌系,对陕、甘、川、豫四省近年来培育的200份后备小麦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鉴定,并分别对不同省份后备品种的抗条锈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我国条锈菌优势种群的抗锈性表现为:四川省后备品种抗锈性最强,对供试菌系全免的品种占80.82%;其次为陕西省和甘肃省,分别为52.73%和50.00%,河南省的最弱,全免的品种仅占22.22%;从抗性类型种类和分布来看,陕西省后备品种抗性分化明显,中间类型少,甘肃省品种的抗性类型分布比较均匀,表明陕西省后备品种的抗锈基因较单一,甘肃省后备品种中所含的抗病基因类型复杂,显示甘肃省近年来重视抗源多样化育种带来了成效;成株期抗锈品种数量明显多于苗期,表明后备品种中存在大量的成株抗锈品种。  相似文献   

2.
应用单体分析技术,用2E16单孢菌系对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阿夫进行抗条锈病主效基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阿夫对2E16菌系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抗条锈基因控制,未发现其中含有与Sonalike相同的抗条锈病基因,确认阿夫中除含YrA外至少还含有1对未知的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并将其定位在3B染色体上,暂定名为YrFun。  相似文献   

3.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国内外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经济和安全的途径.然而,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抗源单一化和小麦条锈菌的高度变异性,品种抗病性很容易被病原菌新小种所克服,这已经成为应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条锈病的世界性难题.因此,不断地鉴定和筛选新的抗条锈病基因以选育替代抗病品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湖北植保》2011,(1):56-57
我叫条锈病菌,是小麦的大敌,因为身体特小,善高空飞行,所以我能周游列国,世界上主产小麦的国家,都有我的踪迹。  相似文献   

5.
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项十分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寻找既抗病又丰产的小麦品种,2007年度我们在九集镇马家洲村一组开展了不同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效果比较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处理A:郑麦9023;B:鄂麦18;C:西农88;D:绵农6号;E:豫麦49;F:扬辐麦2号。共6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00m2,随机区组排列。1.2试验地情况试验地肥力中等,沙壤土,上茬作物为水稻。试验区域沿河、平坦,属条锈病早发区、常发区和重发区。1.3施肥情况每667m2用碳铵5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7.5kg作底肥,分蘖期每667m2追尿素2.5kg,…  相似文献   

6.
全世界每年由线虫造成的农作物经济损失约达100亿美元[1]。生产上常用化学杀虫剂、作物轮作、选育抗性品种和种植抗性诱捕植物控制线虫[2]。随着植物抗性基因的克隆,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机制的探明,抗性基因在抗性育种中展示了诱人前景[1-2]。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孢囊线  相似文献   

7.
人工合成小麦新种质抗条锈性鉴定与Yr18基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7份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小麦新种质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考察、Yr18分子检测和成株期田间抗锈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参鉴种质间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尤其千粒重普遍偏高,有30份材料千粒重达50 g以上、占30.9%;利用csLV34标记检测到合成20和合成43携带Yr18,占2.1%;鉴选出成株期呈抗性反应的材料30份、占30.9%,高度慢条锈材料19份、占19.6%,其中合成2、5、14、60、75、76、78、82、83、84计10个合成种同时表现高抗和高度慢锈。这些大粒、抗条锈或慢条锈合成小麦种质的鉴定筛选,为选育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8.
国外重要小麦抗源对我国条锈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3-4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揭示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3-4的抗条锈性遗传机制,以易位系M853-4和感病品种铭贤169为亲本制备F2、F3代种子,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于温室中接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Su-11,用于测定M853-4及其杂交后代的苗期抗条锈性。结果表明,M853-4对Su-11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筛选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F3代分离家系作为SSR标记群体,从320对引物中共找到了4个位于4A染色体上的与该显性基因(暂命名为YrLm2)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Xgwm44、Xwmc650、Barc170和Xwmc718,标记到YrLm2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0、5.0、3.9和3.1cM,并将YrLm2定位于4A染色体的长臂上,标记结果可用于小麦分子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0.
小麦高温抗条锈性表达与木质素合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高温抗条锈性小麦初生叶接种条锈菌毒性小种(CY29)在高温处理下,呈高温抗性的不亲和反应,寄主叶内酚酸含量和木质素含量比对照均有特异性的增加,酚酸含量增加(12h)早于木质素含量的增加(24h),但酚酸含量在高温24h后又逐渐下降,木质素的积累则持续增加。常温下的亲和反应受侵叶内的木质素含量与对照没有差异,酚酸含量则低于对照叶片。接种CY29的弱毒突变菌系(Mut29)后,寄主呈小种专化抗性,寄主叶内的木质素合成发生在花斑出现之前。上述结果从生化角度表明高温抗条锈性的表达与木质素的合成和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1.
持久抗条锈小麦品种抗病性特点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利用我国1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和致病类型,测定了国内外7个持久抗条锈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持久抗病品种苗期抗病谱有很大差异,但成株期对许多供试菌系均表现有效抗性。抗病温度敏感性试验显示,随着培养温度由低温、常温向高温提高,持久抗性品种抗性逐渐增强,表现为反应型和严重度降低。抗病基因分析表明,持久抗病品种不仅含有温敏型微效抗病基因,而且含有成株抗病基因,它们共同对品种持久抗条锈性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乔体尚  乔伟 《植物保护》1995,21(4):18-20
1991~1994年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对871份小麦新品种(品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性鉴定,筛选出中麦2号、农大015、京411、京837、吉华6号、晋麦30号、鲁麦14、晋麦32、冀麦30等9份农艺性状突出,抗病性好的品种(系)。这些材料抗病性稳定,有的已供育种部门作杂交亲本利用,有的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小麦条锈病在天祝县属外源迁入型循环性病害。在分析天祝县历年小麦条锈病发病特点与发病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高寒冷凉山区防治外源迁入型病害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豫北麦区小麦白粉病中期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小麦白粉病14a的发生情况研究分析,初步明确影响豫北麦区小麦白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预测因子是当年早春3月中旬的菌源基数、3~4月份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提出了病害中期预测的综合分析预测法和预测指标,建立了病害发生程度预测式,经1994~1995年预测检验,表明预测结果与发生实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全省10个县(市)9a的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小麦白粉病流行结构模型,利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气象因子(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实况值,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当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进行中期预测,经1993~1994年的应用检验,预测结果与各监测县及全省实况吻合  相似文献   

16.
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乃至全国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且绿色环保的措施。兼抗种质资源材料的匮乏是制约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选育和病害有效防控的主要因素。农家品种是小麦抗病种质资源重要的基因库, 开展兼抗病害材料鉴定是准确评价供试材料抗病性的基础性工作。2021年和2022年, 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 对127份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性鉴定, 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苗期对条锈菌和白粉菌混合菌表现抗病的分别有36份和24份, 占28.35%和18.90%;兼抗材料15份, 占11.81%。成株期在接种及自然诱发条锈菌和白粉菌条件下, 表现抗病的分别有39份和72份, 占30.71%和56.69%;兼抗材料有27份, 占21.26%。全生育期兼抗材料有11份, 占8.66%。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检测结果发现, 含有抗病基因Pm2、Pm4a、Pm8、Pm21的分别占30.71%、86.61%、25.20%、3.15%;含有2个及以上基因组合品种有60个, 占47.24%。结合前期抗条锈病研究结果, 将会为筛选出的优异材料利用和持续解决甘肃陇南兼抗品种匮乏难题提供材料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甘肃陇东1975~1994年小麦条锈病流行因素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刚 《植物保护》1995,21(4):2-4
本文着重以品种与条锈菌的适应度为背景,从越夏、越冬、春季流行等环节对甘肃陇东1975~1994年小麦条锈病流行因素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有关指标。  相似文献   

18.
黄瓜白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其防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筛选到对黄瓜白粉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90.0%)的细菌12个菌株进行田间小区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其中10个菌株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菌株XJT-7、NZT-14-84和BDT-25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79.02%、67.51%和57.38%。对该3株生防细菌的防病机理初步研究证明他们的胞外代谢产物具有防病作用。通过分类鉴定,确定菌株XJT-7为坚强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9.
Occurrence of New Powdery Mildew on Greenhouse Tomato Cultiva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uring a year-round survey on the occurrence of powdery mildew on greenhouse-cultivated tomato plants, the disease was most severe in June and July. All tomato plants (45 commercial cultivars and 11 breeding lines) tested were infected with the pathogen but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susceptibility. The pathogen was epiphytic and produced white, round pustules mainly on leaves of tomato plants. The pathogen produced conidia singly on conidiophores and forked appressoria on inoculated tomato leaves and seemed to be an Oidium sp. of Erysiphe polygoni type. Received 18 December 2000/ Accepted in revised form 22 July 2001  相似文献   

20.
1991~1995年共对4010份谷子品种进行抗粟锈病鉴定,筛选出59份抗和中抗粟锈病的品种,占鉴定,总数的1.47%。在59份中抗以上的谷子品种中,兼抗粟瘟病,粟白发病两种病害的有1份,兼抗粟瘟病的有10份,兼抗白发病的有4份,兼抗粟黑穗病的有1份,研究表明来自我国长江以南一些省和国外引入的品种中抗类型以上的品种较多,分别占各自鉴定数的20%和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