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渗水地膜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姚建民 《作物学报》2000,26(2):185-189
根据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特征, 提出了小雨资源有效化是旱地农业增产的突破口; 同时提出了“微孔自调节原理”和“线性小孔(不)扩散原理”组成的“单向渗水原理”, 并研究发明了“渗水地膜”。 通过在山西省以及北京、 河北、 宁夏、 甘肃等不同生态区渗水地膜覆盖试验, 结果表明: 渗水地膜具有渗水、 保水、 调温、 微通气  相似文献   

2.
通过拉丁方设计的田间试验,以普通地膜及露地为对照,研究了地膜创新产品——渗水地膜覆盖棉田后株高、主茎真叶数、果枝数及干物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水地膜覆盖改善了棉田土壤水分、温度及通透性等生态环境,为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从所测指标的动态变化可知,棉花生长发育加快,光合作用增强,干物质分配协调,进一步提高了棉花覆盖栽培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县西北山区,春迟秋早气温低.土壤肥力不足,施肥水平不高.而低温冷害和旱害是影响杂交玉米产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开发山区挖掘早地增产潜力,利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增温效应.以弥补积温的不足,促进早熟,减轻干旱威胁,达到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4.
5.
浙中地区是本省的旱粮主产区。旱地吨粮工程建设主要推广麦/春玉米/甘薯新三熟制,春玉米成为旱地吨粮主要作物之一。从气候条件看,春玉米种植季节,有丰富的光资源,积温偏多,春季回暖较早,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雨量丰富,风沙较少等有利条件,但春季回温不稳定,春夏之交雨水多,洪涝灾害频繁,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扬花灌浆期易遭高温干旱为害等不利的气候障碍。从土壤条件看,旱地以红黄壤为主,间有部分紫色土等9个土类,缓坡低丘地的旱地具有易耕作、利排水、较通透、养分矿化率较高之优势,但比之平坦的水田,却存在着持水…  相似文献   

6.
宁夏干旱半干旱区谷子渗水地膜精量机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谷子主要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干旱少雨。加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宁夏深度贫困地区转化,制定和规范渗水地膜精量机穴播栽培技术,为宁夏小杂粮产业提质增效和精准扶贫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引领支撑小杂粮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8.
优先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大块连片,旱涝保收的旱地或缓坡地。  相似文献   

9.
地膜覆盖对旱地春玉米生理生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王喜庆  李生秀 《作物学报》1998,24(3):348-353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结合生理生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产量效果。结果表明:(1)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贮水量,促进土壤深层贮水向表层富集,加快了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间的运转;(2)地膜覆盖可减少土壤热量损失,增大作物对光能的截获能力,同时也利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作用;(3)地膜覆盖可大大地提高粮食产量,氮肥肥效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在玉米生育期间,通过地面覆盖一层薄膜,并应用优质中晚熟玉米良种、平衡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达到增温、保墒、除草、促进早熟,实现高产再高产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近几年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无霜期短、热量贫乏的冷凉地区,也带动了洋芋、棉花、花生等  相似文献   

11.
干旱胁迫下玉米根系活力和膜透性的变化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研究了干旱胁迫下盆栽玉米叶片含水量,根系活力和质膜透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叶片及根系质膜透性上升,根系活力下降,并且,下部幼根的质膜透性比上部老根上升快,同时其活力下降也快于上部老根。  相似文献   

12.
0.5MPaPEG-6000胁迫24h明显刺激三叶期玉米幼苗,第三叶质膜ATPase活性提高,并且Vmax增加近一倍,而Km值却降低;水分胁迫下渗透调节因子脯氨酸累积,K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渗透调节的起动与质膜ATPase活性上升可能无直接关系。实验也表明质膜ATPase活性被三氟拉嗪(TFP)促进而受钙调素抑制,由此推断质膜ATPase在钙调素参与的磷酸化后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晋中旱地玉米耗水规律及农田水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中子测水技术与蒸发模拟微区相结合的农业物理学法,测得晋中旱地玉米生育期耗水量为300~350mm,其中玉米蒸腾耗水占40~50%,棵间土壤蒸发耗水占50~60%.土壤湿度越大,棵间土壤蒸发越高.浅层土壤水分蒸发较强,深层蒸发较弱.130~150cm土层蒸发几乎未波及到该层.玉米蒸腾与土壤蒸发耗水虽有一定联系,但基本上属于两个独立的过程.蒸腾与产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农田水分平衡状况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施肥偏多且方式不合理,缺少有效的保水栽培措施是西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氮肥追施和总量减少、覆膜、增加种植密度措施较传统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种植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传统施肥不能持续增加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而减氮追肥、减氮垄覆和减氮垄覆增密处理的增产效果明显,同时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但减氮垄覆或增加种植密度却使籽粒含氮量降低,主要原因是进入开花期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减少,氮素供应不足所致。综合分析,减氮垄覆增产增效更明显,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在第1年分别提高38.6%、49.6%和35.1%,在第2年分别提高7.6%、16.3%和25.7%,说明控氮与覆膜结合是实现旱地冬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需注意生长后期土壤氮素供应,在增产的同时保证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对玉米保护酶系活力及膜系统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在PEG诱导的水分胁迫下,SOD活力在不同抗旱性的玉米品种或杂交组合中均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力在抗旱性强的品种中先升(或基本不变)后降,而在抗旱性弱的品种中一直降低;POD活力在所有品种均呈明显降低。同时,叶片质膜透性增大,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抗旱性强的品种受损程度较轻。SOD和CAT活力与质膜、叶绿体和线粒体膜系统结构的损伤程度呈负相关,与品种抗旱性呈正相关,可作为玉米抗旱鉴定的生化指标;而POD活力与上述膜系统的损伤程度及品种抗旱性相关不大。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省中晚熟区大面积推广、生育期基本相同的2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穗部相关性状与收获期子粒含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期子粒含水率与穗粗、轴粗、粒厚、苞叶总面积、收获时苞叶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呈显著正相关,与行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收获期子粒含水率直接作用大小排列为穗行数>穗粗>苞叶含水率=粒厚>轴粗>行粒数>粒宽>穗长>苞叶总面积。因此,要选育收获期子粒含水率低的玉米新品种,应着重选育苞叶总面积小、收获时苞叶含水率低、穗粗与轴粗、子粒厚度薄、子粒宽度窄、行粒数多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适合陇东旱塬区耐密高产且宜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于2019-2021年在甘肃平凉泾川高平试验基地对引进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品种采用福田雷沃谷神收割机进行籽粒直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平均产量接近于吨粮田,2019、2020和2021年产量分别为14 424.0、14 295.0和14 737.5kg/hm2,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极差分别为3826.5、4992.0和3699.0kg/hm2。参试品种含水率变幅较大,最大相差7.2%、10.6%和5.2%。不同玉米品种延迟收获,籽粒含水率呈线性下降,以生理成熟后22.7d为适宜粒收期,且收获期含水率为25.0%、20.0%和13.9%时,籽粒破碎率依次为2.82%、1.68%和1.20%。品种MC703和先玉335破碎率3年平均分别为3.84%和2.99%,杂质率分别为0.49%和0.35%,迪卡519破碎率和杂质率2年平均为4.66%和0.12%,均符合国家粒收标准。因此,陇东旱塬适宜粒收的含水率为<25.0%。机械粒收相比机械收穗和人工收获分别节省成本1800和3600元/hm2。综合评价,推荐收获期含水率(<25.0%)低、耐破碎性能好和单产水平高的迪卡519、MC703和先玉335作为陇东旱塬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  相似文献   

18.
近35年湖北省低丘平原区玉米需水量及旱涝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俊欧  凌霄霞  张建设  张萌  马迪  孙梦  刘永忠  展茗  赵明 《作物学报》2017,43(10):1536-1547
利用湖北省低丘平原区8个长期基准气象台站35年(1980—2014)气象资料,对湖北省不同区域春玉米、夏玉米及秋玉米的需水量、旱涝发生频率及其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区域间差异较小,而不同种植季玉米间差异较大。秋玉米需水量显著低于春玉米和夏玉米,春玉米需水量与夏玉米相近,且三季玉米的需水量随年份呈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以鄂中地区需水量下降最多,平均达-18.62 mm(10a)~(–1)。鄂北、鄂中及鄂东南区域三季玉米播种-拔节阶段均以发生涝灾为主,其中重涝发生频率较高;鄂北及鄂中地区三季玉米拔节-完熟期主要以发生轻度干旱为主,尤其是灌浆期间旱灾发生频率较高;在鄂东南春玉米与夏玉米拔节-吐丝期间涝灾发生频率要高于旱灾,灌浆期间三季玉米均以旱灾较多,尤其是夏玉米与秋玉米旱灾要重于春玉米。各地区三季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旱涝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从降低旱涝胁迫风险考虑,建议鄂北地区主要发展夏玉米、鄂中及鄂东南地区主要发展春玉米,适当控制秋玉米面积;三季玉米拔节前均要注意防涝,拔节后注意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