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针对黄土丘陵区旱坡地跑水、跑土、跑肥严重,使肥力水平越种越低、产量水平甚低的问题,把坡耕地沿等高线按种植作物要求修整成等距离的倒水平台阶,并采用测土配方、集中施肥、阶面覆盖、立体种植等配套措施,种植玉米、马铃薯、西瓜、葵花等高产高收作物,在斜坡面上间作豆类、牧草等肥田作物,从而使旱坡地由"三跑田"变为"三保田"。  相似文献   

2.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四川主要麦区进行了多点试验,根据误差均方的齐性,合并为四个数学模式:模1,干田肥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亩产400公斤以上;模2,潮湿泥田,模3,丘陵粘土,亩产250—350公斤;模4,丘陵旱坡地,带状种植,亩产350公斤。为了给分类指导提供决策依据,本文还探讨了各模式的农艺措施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3.
晋蓖麻2号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培育的蓖麻杂交种。我市从1998年引进种植。平均亩产250~350公斤,在旱坡地种植平均亩产200~250公斤,在高水肥地种植最高亩产352公斤左右。平遥县沿村堡乡西大村邱太良1999年种植10亩,平均亩产326公斤;东良庄韩荣昌种3亩晋蓖麻2号与菜豆套种,平均亩收入达1200元;该村彭加伟种2.4亩,全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平均亩产304.5公斤。  相似文献   

4.
<正> 1981年,豫西水稻麦后旱种面积350亩,亩产平均205公斤,至1984年种植面积3.9万亩,亩产263公斤,其中亩产在400—500公斤的4010亩。临汝县杨楼乡叶庄村2亩地,亩产545.5公斤,偃师县城关镇后庄村185亩,亩产526公斤。从以上的产量看,在豫西实行水稻麦茬旱种,不仅可行,且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胶东地区的广大农民,在科研部门的协助指导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开发利用旱薄地发展粮食生产上大作文章,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开发旱薄地,发展大沟麦生产,其优点如下: 一是效益高。改过去的单一种花生、地瓜的一年一收为一年两收,赚了小麦收入。二是产量理想。这些旱薄地过去种直播小麦,风调雨顺时亩产在100公斤左右。如果春旱缺雨,产量很低,有时甚至“连种也打不回来。”改大沟麦种植,基本保收,亩产一般在150公斤左右;在土质条件较好,有一定水浇条件的,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最高产量可达646.45公斤。三是充分利用了优势。这个优势包括地力优势、边行优势和地墒优势。地力优势:因种植大沟麦垄行  相似文献   

6.
<正> 东台市唐洋镇承包户陈中山,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洋葱—西瓜—棉花”高效益种植模式。洋葱亩产1800~2000公斤,西瓜亩产2500~300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50~60公斤。洋葱、西瓜、棉花三项合计亩产值达2700元。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青蒜苗-鲜食毛豆-夏黄瓜三种三收模式,栽培技术简单,病虫害较轻,效益稳定,是值得推广的一种高效种植模式。青蒜苗需在塑料暖棚里种植,9月中旬播种,春节前后上市,亩产1000—1500公斤,亩产值3000—4500元;鲜食毛豆2月中旬直播,生长后期拆棚,亩产500—650公斤左右,亩产值2500—3000元;黄瓜6月上旬直播,8月底-9月初拉秧,亩产5000—6000公斤,亩产值4000—5000元。三茬合计亩效益可达1万元。  相似文献   

8.
熊飞 《农技服务》1999,(8):12-13
<正> “魔—麦—玉”三熟立体套种技术,是针对山区单纯种植魔芋影响粮食生产,单纯种植粮食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研究的一套高效栽培新模式。采用该模式,一般可亩产粮食725公斤,魔芋2500公斤,虽比“麦—玉—  相似文献   

9.
<正>无性油茶比传统有性油茶具有投产早、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一般栽后5—6年亩产油10—15公斤,比有性油茶早投产3—5年;栽后7—8年,亩产油可达40—60公斤,比种子育苗种植(有性)增产5—8倍,  相似文献   

10.
丽水,古称处州,因荷塘环城,故有“莲城”之称。所产莲子称“处州白莲”,因其色白、粒大、脆绵、品质好而闻名全国。处州白莲一般每三年栽种一次,栽种当年亩产35~50公斤;第二年生长旺盛,亩产60~75公斤;第三年亩产50~60公斤;第四年亩产降至50公斤以下;最高亩产可达91.6公斤。目前市场价每500克15元左右,平均每亩年产值1500~2000元。如莲田养鱼,田边套种  相似文献   

11.
连续 6年的试验研究表明 ,在旱坡地上修建反坡梯土 ,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和增产的作用 ,能够将旱坡地面上的冲刷水变成地下渗透水 ,确保反坡梯土内的肥水肥土不被冲刷流失 ,把“三跑土”变成“三保土” ,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2.
佳辐占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选育的优质旱籼稻品种。该品种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开始引入福清市试种,至今已种植8年,累计推广面积8万亩以上。近年来,由于该品种再生能力较强,作为老品种的新应用,目前在闽南、闽北及福州地区作再生稻种植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深受当地农民喜爱。自2009年起,作再生稻栽培,一股头季稻亩产400--45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475公斤;再生季一般亩产220—25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340公斤以上。由于该品种低节位分蘖力强,非常适合机收低留桩再生栽培.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具有省工、省肥、省药等特点,是目前我市推广面积最大的再生稻优质品种。现将试种结果和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思源仔”毛豆新品种是我市海澄镇农民陈思源经系统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属迟熟、高产品种,一般亩产鲜豆荚650—700公斤,高的可达900公斤,故俗称“吨豆”。该品种春季种植产量高、商品率高,种植效益好,深受农户欢迎;秋季种植,豆荚外形较差,商品率低,一般秋播只作留种种植。该品种对改善毛豆品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栽培面积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4.
梁兰 《河北农业》2005,(11):16-17
日光温室两瓜三菜即黄瓜、芹菜,生菜、丝瓜、小白菜,一年五种五收立体种植模式效益高,其中黄瓜8月初定植,10月中旬拉秧,亩产3000—4000公斤,亩收入3000元;芹菜10月中旬定植,2月底收完,亩产5000—6000公斤,亩收入6000元;生菜2月底定植,4月上旬收完,亩产2000—2500公斤,收入3500元;丝瓜3月下旬定植,5月初开始采收,7中下旬拉秧,亩产600—7000公斤收入6500元;小白菜4月初旬种植,5月初开始采收,亩产2000公斤,收入1000元,亩效益达2万元。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5.
姜—稻—薯一年三熟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溪潭镇是福安市农业大镇,近年来创新耕作制度,推广“生姜—晚稻—马铃薯”一年三熟制,采取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促进单位面积效益成倍提高。春季种植美观优质适应加工外销的本地竹姜,亩产1800-1900公斤,产值7580-7980元。在生姜收获后种上高产优质杂优稻,亩产446-500公斤,产值628—700元。在晚稻收割后种上马铃薯,亩产鲜薯1600-1800公斤,产值1440-1620元,三熟产值计9648-10300元。其主要的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16.
<正> 玉米西红柿间作,就是麦收前在麦田内套种玉米,麦收后于麦茬内移栽西红柿的一种高效种植模式。近年来,通过多次试验表明,小麦平均亩产可达400公斤,玉米亩产可达400-500公斤,西红柿亩产达1500公斤以上,粮菜亩产值可达2500元以上,实现高产高  相似文献   

17.
油菜新品种“601”是浙农大选育而成的一个生长整齐.清秀、角饱、粒大,在耳春低温下结角率较高的早熟,高产甘蓝型新品种,适宜于三熟制等劳力较紧张地区水田种植。瑞安市从1986年引入试种,表现为(1)高产稳产。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100公斤以上。1988年荆谷乡七甲村连片种植108亩,平均亩产104.7公斤。高产田块亩产可达150公斤。如梅头镇良种场一丘1.13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54公斤。荆谷七甲村一丘攻关田1.2亩,平均亩产146.7公斤。  相似文献   

18.
<正>积极应对干旱等不利因素,实施压夏增秋措施,完成粮食种植面积91万亩,较上年增长2.2%。其中冬小麦25万亩,减少25%;地膜玉米25.1万亩,增长27.3%;马铃薯28.1万亩,增长11.1%;小秋杂粮10万亩。全县粮食平均亩产259.9公斤,较上年增长5.1%。其中冬小麦平均亩产181公斤,较上年增产10.9%。受春夏秋三季连旱,地膜玉米平均亩产440公斤,减幅11.7%;马铃薯平均亩产鲜薯710公斤(折主粮222公斤),减幅1.6%;小秋杂粮平  相似文献   

19.
仙人草俗称草板草,在丰顺县大龙华镇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仙人草粗生、易管、生长旺盛、产量高、效益好,平均亩产干品300多公斤(最高可达500公斤以上),产值可达3000多元。其产品既可药用(清热消暑),又可加工食品(如仙人板)和饮料等,深受人们的喜爱,发展前景看好。其坡地丰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麦棉全年全覆盖沟垄种植技术,即采用地膜和秸秆全年交替覆盖的方法,通过整地起垄、条带种植、沟垄覆盖、间作套种,实现旱地一年多作、一膜多用,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的节水型耕作新技术。该项技术经历了旱、涝、平三个同年型的试验结果,亩产小麦248.5公斤,棉花45.2公斤,每亩增收效益190—34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