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祁门红茶作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是中国十大名茶中的唯一红茶珍品。因其声誉卓著,久享盛名,历史上曾被作为一种泛称,指代祁门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红茶的统称。该文从历史史料出发,细述祁红的诞生,及其地域范围的变化过程,试析祁红原产地域范围的划定,以促进享誉世界的祁红名茶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浅析祁门何以出得上好红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自然条件和生产技术角度分析祁门红茶自问世以来就有优异质量和独特风格的原因,包括祁红原茶的生长环境和栽培技术以及祁红的制作工艺,从这个两个方面讲述祁红茶的生产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4.
陈年祁门红茶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陈年红茶的品质特征,以2006年祁门红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的检测与分析。试验得出,2006年的祁门红茶感官品质明显下降,含水量、可溶性糖、茶褐素和有机酸含量有所增加,而决定茶叶品质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等物质含量均有所降低。以祁门红茶品质特征而言,陈年(2006)祁门红茶的品质已失去原有品质风格。  相似文献   

5.
介绍祁门红茶的生产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总结归纳祁门县域内生态高效茶园基地建设的做法,提出了规划建设的意见和要求.主要包括:茶园道路网设置茶园水利系统设置、园林垦辟及茶园树种植等.  相似文献   

7.
康健 《古今农业》2013,(1):91-97
晚清民国时期,祁门商人普遍经营茶叶贸易,茶业经济盛况空前。随着茶业经济的兴盛,祁门县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加快了社会变迁的步伐。茶叶贸易的兴盛,促使一些村镇兴起;也引起了县域境内人们的服饰、村落建筑和民居建筑向实用化演变等社会生活的变化;茶农在生产实践中还创造出了采茶歌、采茶戏等艺术形式,这些民间艺术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茶叶贸易的衰落,祁门县失去了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转型的进程明显延缓,乃至趋于停滞。  相似文献   

8.
中国虽然有悠悠数千年的饮茶史,以茶为主题的诗文也数不胜数,但是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对一地或一区的茶业做全面调查,撰成报告并公开发表的,当属1930年代在复兴农村、振兴华茶的迫切要求下开展的茶业调查。调查后形成的文字报告或刊布于期刊杂志,或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内容详尽,既有现状的铺陈与分析,也有对策的提  相似文献   

9.
论陕西茶业及陕西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文 《农业考古》2004,3(4):45-54
中国自宋明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东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形成一个印象:大西北的陕西是茶文化的不毛之地,老陕不懂高雅的品茗,甚至许多人不知陕西是古老的产茶区。陕西在全国茶产业及全国茶文化中没有地位,所以宋明之后的诸多茶书很少提及陕西的茶产业及茶文化,近代文化人的著作涉及茶事也是言必称“龙井”,言必称江浙。陕西是文化大省,老陕津津乐道地下的宝贝,提及茶文化也难免气短。  相似文献   

10.
农业地理标志权是典型的农业知识产权,从地理空间的视角分析知识产权的认知真空,有助于厘清农业地理标志的相互关系,促进我国农业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以安徽省祁门红茶地理标志纠纷为案例,溯源祁门红茶地理标志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得出祁门红茶地理标志是"大产区"范围,包括祁门县、东至县、石台县、黟县、贵池区等地。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政府引导利益相关者对地理标志产生共识,牵头建立地理标志协调机制,做好地理标志全链条保护和品牌管理,积极推进我国农业地理标志国际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名优祁红初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变化,促进其外形塑造与生化品质形成的协同性发展。[方法]以卷曲型名优祁红"祁门槠叶种"一级鲜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并比较其初制各道工序样品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结果]从鲜叶到成品茶,水分、水浸出物、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72.14、8.15、0.21、0.26、13.50个百分点,而氨基酸含量升高0.12个百分点,并产生了茶鲜叶所没有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成分,不同成分含量在不同工序中则表现为有升有降,随初制工序的推进逐步加深,呈现连续性和渐进性特征。[结论]理解名优祁红初制各道工序的工艺目的,掌握茶坯水分含量、色泽变化等感官性状与内含生化成分变化之间对应关系,并据此适时调整初制工艺参数,是高品质名优祁红初制的必备技能。  相似文献   

12.
福建历来为产茶大省,明清以来其茶产业发展对台湾有重要影响。闽台茶产业的互动模式和发展路径,在世界茶产业界举足轻重,对其学术价值则尚待挖掘。明清以来闽台茶业演进过程中,产生了一批著名茶商,其经营思想和业绩,对当前我国茶业发展仍具借鉴意义。该文对台湾和大陆关于明清以来闽台茶业发展史的文献进行了较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和综述,以此为基础,从以茶为缘、以商为本、以技为重、以史为鉴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选取祁门红茶为原料,利用水蒸气蒸馏法,结合膜分离浓缩技术制备烟用香料,再将其制备成具有祁门红茶香气特征的烟用香料,调配成不同浓度的茶香爆珠添加于卷烟滤棒中,对爆珠香烟进行感官质量评价,对卷烟烟气成分进行分析对比,并用ESR(电子顺磁共振)对卷烟的自由基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添加爆珠后,卷烟烟气成分中烟草的中性香味成分增加,红茶爆珠赋予卷烟丰富的烟气香气,红茶的清甜花香与卷烟的焦甜香很好地协调在一起,烟气细腻柔和,提升了卷烟的感官质量,对卷烟的自由基也有一定的清除率.  相似文献   

14.
耿祝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725-10726
结合相关史料,从自然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影响等方面对江苏的茶史文化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江苏茶业对礼仪文化、丧葬文化、陶瓷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茶史简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昕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59-7560
对我国茶史作一简述,分析了不同时期茶叶生产与使用的特点和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茶业发展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6.
长兴,晋时置"长城"县,五代吴越时改名"长兴",是我国古代著名茶叶产地。据现存有关茶史资料推测,长兴最早栽培茶树或茶业兴起的时间,大抵和其北邻的今江苏宜兴相差不多,不会迟于西汉末年。长兴自汉以后,经六朝的缓慢发展,至隋唐特别是到唐朝中期,在结束分裂割据的动乱局面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制茶技术中心的贡焙所在之地。  相似文献   

17.
三峡茶区不同水质泡茶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种不同水质水的理化性质和分别冲泡不同茶叶后茶叶香气、汤色、滋味的感官审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茶汤中水浸出物和氨基酸的浸出量,发现水质对茶叶的色、香、味有很大影响,好水更能体现好茶的品质特征,次水泡茶效果较差。研究结果表明,6种水泡茶的优劣依次是:泉水、溪水、江水、池塘水、自来水、井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从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文化距离对贸易拓展的影响、文献述评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期望对茶文化距离对茶叶贸易拓展影响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金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80-13583
介绍了近年来信阳茶叶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综述了信阳茶树在茶园病害微生态控制、茶树无性系良种短穗扦插繁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当前信阳茶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