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因此以中国古典园林和戏曲艺术的研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笔者通过查阅国内现有的关于古典园林和戏曲舞台空间布景的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并不丰富。通过对二者空间布局的层次、置陈布势的常用手法和艺术性进行共通性研究,希望对古典园林和戏曲保护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魏亚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66-168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历史久远,高校是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全国上下大力宣扬"八荣八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戏曲艺术应该而且能够将学校作为新的阵地,发挥自身艺术感染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优势,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了解历史,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中应有之义。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融入内容薄弱、融入方式单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从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媒介、提高师资队伍素养等方面入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价值重大,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由于语言、宗教信仰等多种原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难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也不予关注,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考虑其特殊性,在教育内容选择和教育方法适用上有针对性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促进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高校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强化动态管理,适应时代语境从而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应从提升校园建设文化品味,拓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渠道,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增强教育者文化素养等方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关于生命、自然、人类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农耕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但目前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响应十九大报告的号召,各省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添砖加瓦。把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还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帮助高校老师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孙新华 《甘肃农业》2019,(7):103-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是国家走向富强的民族自信心来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识的认同感,唤起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紧迫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园文化陶冶作用和实践养成作用、重视新媒体传导作用、配合家庭教育关键作用、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贯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应关注女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开展差别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应突出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契合点,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文章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方法、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争取达到的目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尤其在实践探索方面进行了六个角度的具体展开,能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尝试开展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胡泽学  付娟 《农业考古》2022,(1):251-259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基。本文从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出发,探讨了中华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盛不衰的农业因素,从而提出赓续传承、提升发展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志士先贤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拓展学生的认同路径,为思政工作构筑坚固的堡垒,是创新开展思政工作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勤勉敬业、厚德仁爱、中庸之道等,并探讨了传统文化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对安徽地区2 000多名民众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基本知晓、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半民众满意宣传方式和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面更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更强。建议加强内涵宣传,创新宣传方式,进行融合宣传,进一步促进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我们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是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二是适当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和调研,提出了相关实现路径:做好教师培训;挖掘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拓展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并且,在其中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当中,特别强调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进入21世纪之后,当代大学生思想多元化、价值多样化,从传统文化切入,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宋奇 《河南农业》2023,(12):38-40
我国地域广博,成就了多属地的地方传统文化。江南文化的内涵底蕴与传播价值较高,再加上江南高校众多,故江南地区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库。江南传统文化精髓中孕育着浓厚的教育学理念,如尊古崇善、尊崇科学、海纳百川、不拘一格、求新求变等,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德育的形式,也对当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旨在为完善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做建议式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精准扶贫的含义,贫困文化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影响,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三个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李时珍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