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株系循环法繁育稻麦原种优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原种质量提高 “三圃制”或“二圃制”,由于每年需要选择和种植大量的单穗(单株)。一方面,因所选单穗(单株)过多,入选标准统一难,使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因所选单穗(单株)田间种植面积过小,密度过大,也给田间鉴定和选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穗行(株系)间的有些微弱差异不容易被发现。株系循环法,因所种株系较少,每个株系种植面积较大,株系间的差异容易被发现。此外,基础群体一经建立,就可以循环往复,源源不断的生产原种,而无需年年选种,因而也有利于保持种性,从而有利于原种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良种繁育是一门研究保持优良品种种性和优质种子生产技术的科学。多年来,我国自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的基本方法,是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的“三圃制”(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其理论基础是50年代从苏联传入的李森科学说。当时,我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原种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提纯复壮”生产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的混杂退化是当前杂交稻生产上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各地对防杂提纯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一杂四圃”、“配套提纯”、和“三系七圃常规提纯”等各种防杂提纯措施,在理论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杂交稻和三系的混杂退化是普遍存在的,同一亲本不同株系配制的杂种,产量差异极显著,株系间平均表现差异亦极显著且同一亲本不同株系闯相互遗传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专  相似文献   

4.
自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的“三圃制”(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是我国现行良种繁育技术的核心。它的具体做法是: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这种良种繁育技术,已经在国内沿用三十年之久,在生产上起了很大作  相似文献   

5.
国家标准局1982年批准的《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中规定:繁育棉花原种,“一般采取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方法,即株行圃、株系圃和原种圃三年三圃制。”  相似文献   

6.
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种子生产的诸多系统和环节中,良种繁育技术是确保小麦种子质量和产量达到要求的最重要的环节。针对新疆、兵团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落后的现状,本文作者在介绍了小麦良种繁育工作发展历程、两种技术路线之后,对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主要方法作了综述。分析了“三圃制”方法的主要弊端,介绍了“株系循环法”、“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法”、“一圃三级法”等小麦良种繁育新技术。当前应把以“株系循环法”为技术的保种圃种源保存方法,逐步过度为保种圃与低温低湿库并重的双重保种技术,最终实现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革新,使其技术路线、生产程序、种子类别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7.
闵思桂 《种子科技》2000,18(2):113-113
龙特甫 A(下简称龙 A)是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用野败型 V4 1A作母本、龙特甫作父本 ,通过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水稻不育系。龙 A穗大粒多 ,开花习性好 ,柱头外露率高 ,易繁殖 ,产量高。由于龙 A自身育性不稳定 ,在一定的低温下易出现自交结实 ,因此在繁种工作中要着重抓好龙 A的育性提纯工作。1 认真抓好“一交两圃”提纯工作  “一交两圃”法 ,顾名思义是进行一次测交 ,建立株行圃、株系圃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1 测交。每年从株行圃中选择经镜检及后期验杂均合格的具有龙 A典型性状特征的单株 10~ 15株 ,与通过“株系循环法”所得基…  相似文献   

8.
强优恢复系盐恢559的应用及提纯复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盐恢559的应用情况及特征特性和提纯复壮原理,盐恢559的提纯复壮是通过精选三系不育系(A)与盐恢559的典型单株、成对测交、同步筛选“父本株系圃”和“杂种F1优势鉴定圃”、繁殖原种,完成一个提纯周期。  相似文献   

9.
扬麦158保种圃的选择效果研究江苏省仪征市种子公司仪征市农科所吴立松,戚桂禄,朱宪皓魏声宽为了验证株系循环法在小麦原种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株系循环法提供依据,我们将扬麦158进行了连续3年的原种生产试验研究。1保种圃的建立扬麦158是...  相似文献   

10.
徐小荣  汪小斌 《种子》1994,(2):55-56
自70年代初我县良种场建场以来良种繁育工作先后采用了“三圃制”及“二圃制”良繁体系,使我县的原种生产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周期长,不适应品种更新的要求;2、费用大,经济效益差;3、单株选择导致群体缩小,容易产生遗传漂移;4、优中选优,导致群体纳合化,异质性减小,缓冲性下降;5、田间考察、室内考种需要的人多,由于技术水乎不一,或看法不一致,入选标准难统一,质量难以保证;6、株行、株系和单株选择压力大,淘汰率较高,原种生产繁殖系数低。由于上述问题“三圃制”和“二圃制”均难…  相似文献   

11.
人工种子在果树种苗生产和育种等方面具有很多天然种子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因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目前仍未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为此,笔者从人工种子制作技术研究进展和人工种子在几种重要果树上的应用2个方面,系统阐述果树人工种子的研究进展,提出高质量同步化繁殖体的获得、包埋技术、转株率和存活率4个因素是限制人工种子商业应用的主要因素,也是今后果树人工种子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种子萌发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大多数有花植物通过有性生殖和产生种子繁衍后代, 种子的成功萌发和正常成苗决定植物物种的繁衍与生存。种子萌发容易受到机械伤害、病害和环境胁迫的影响, 是植物生活周期中最重要和最脆弱的阶段, 对于一年生和二年生植物则更为重要。种子萌发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静止的干燥种子迅速恢复代谢活性, 完成胚伸出周围结构的细胞事件, 以及为随后的幼苗生长做准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种子萌发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重要生理事件, 与种子萌发有关的蛋白合成、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组, 以及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的调节。此外, 我们还提出了种子萌发的能量刺激假说, 此假说为回答植物学、农学和园艺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即胚怎样从它的周围结构中伸出完成萌发?胚的伸出怎样被阻断以至于种子被维持在休眠状态?以及减少禾谷类作物种子和粮食生产中发生的穗萌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想。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粮食作物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粮食作物、不同耕作制度下的田间杂草种子库差别较大。本文通过土样采集、室内诱萌、田间调查等方法,对西安市72块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的粮食作物田土壤杂草种子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市粮食作物田20 cm土层中杂草种子平均为11351.70粒/m2,有活性的杂草种子占3.50%,田间实际发生的杂草占0.51%。(2)不同生态类型粮食作物田杂草种子量差别较大,表现为塬岭区>沿山>平原灌区>河漫滩,平原灌区作为西安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田,其土壤杂草种子为11044.44粒/m2,与塬岭区、沿山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3)在不同土层中,7~14 cm土层的杂草种子量占杂草种子总量的37.04%,略多于0~7 cm和14~20 cm土层的杂草种子量。  相似文献   

14.
多年生作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年生作物是指生活周期年复一年,能多年生长,或地上部分在冬季枯萎,来年继续生长和开花结实的作物。多年生作物对于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粮食产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多年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探讨了多年生作物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利用价值,综述了多年生作物的创造途径,并对多年生作物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甲壳素及壳聚糖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甲壳素来源广泛,资源丰富,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高分子化合物。为此简述了甲壳素的衍生物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官能团性、安全无毒性和广谱抗菌特性等多种功能,回顾了其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可被用作土壤改良剂、植物病害抑制剂、种衣剂、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抗寒剂以及农药载体,而且已经在农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等方面得到了验证。主要分析介绍甲壳素及壳聚糖在农业方面的各种作用的作用机理以及前人已经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点总结甲壳素及壳聚糖作为种衣剂在农业上的应用以及其作用机理,指出壳聚糖对不同作物种子进行包衣或浸种处理能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分析表明甲壳素及壳聚糖处理对作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作物生产中,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除草剂解毒剂对玉米绿磺隆残留药害的解毒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盆栽和小区试验等生物测定方法,通过对玉米株高、株鲜重、单株产量、果实中支链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除草剂解毒剂3-二氯乙酰基-2,5-二甲基-2-乙基-1,3-噁唑烷减轻除草剂绿磺隆对玉米等后茬敏感作物伤害的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上一年使用过绿磺隆的地块,下一年播种玉米时,可以通过3-二氯乙酰基-2,5-二甲基-2-乙基-1,3-噁唑烷的浸种、拌种、混喷、叶喷来减轻药害,其中混喷方法效果最好,为对照的99.41%,浸种方法仅次于混喷,为对照的95.65%。应用除草剂解毒剂使绿磺隆的残留量小于5μg/kg时,后茬可以种植玉米。  相似文献   

17.
Improved seeds can make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African countries. Seed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innovation, particularly in resource-constrained small farm environments. They carry the genetic potential of the crops, determining the upper limit on yield and, therefore, the ultimate productivity of other inputs. Furthermore, new roles for seeds are rapidly recognized all over the world for the delivery systems of many innovative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 and as carriers of plant protection chemicals, biologicals and growth regulators. The seed sector development in Africa varies considerably among countries. Rather effective and diversified seed industries have slowly emerged and are operational in a few countries (e.g. Egypt, Kenya, Zimbabwe). In a growing number of other countries (e.g. Malawi, Zambia) the seed production and supply system has developed reasonably well in some areas for some crops. However, in most countries (e.g. Cameroon, Ethiopia, Ghana, Tanzania and Uganda) progress has been very limited in spite of investments and assistance. During the last decade a number of countries have undergone privatisation and/or seed market liberalisation as potential solutions to under-performance in the seed sector. However, it is not certain that this will produce a practical improvemen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poor rural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eed sector in Africa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 possible roles of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 in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an efficient and active seed industr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8.
For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hybrids the four pre-requisites are; availability of perfect male-sterility system, efficient mass pollen transfer mechanism, hybrid vigor, and the large scale seed production of hybrids for commercialization. The type of male-sterility governs the acceptance of hybrids by farmers. Genetic male-sterility (GMS) system was not accepted by farmers due to the economics of large scale seed production. The major drawback was rouging of fertile counterpart from the female plot, which was time consuming and labor intensive. Cytoplasmic-genic male-sterility (CMS) system usually was a better option for large scale seed production. Hybrid vigor has been utilized in some cereal and vegetable crops.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displays considerable natural out-crossing and now CMS lines are available with different cytoplasmic backgrounds. This mini-review report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CMS lines and CMS-based hybrids in pigeonpea.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甜菜制糖产业肇始于黑龙江省,至今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调查发现在黑龙江省主要旱田农作物中,甜菜种植效益最好,分别比种植马铃薯、玉米、大豆增加收入2.38%、60.85%、75.48%;甜菜种植面积户均15.62 hm2,种植密度平均为5.93万株/hm2,轮作年限在4年以上;甜菜种植劳动力主要以雇工为主,土地以流转租赁为主,品种多为国外进口的丸化或包衣种,肥料以专用肥居多,普遍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甜菜机械化程度较高。甜菜生产投入成本最多的依次为人工、土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作业。黑龙江省甜菜生产处于较低水平,提升甜菜产质量是当务之急,改变既有的种植方式,大力发展甜菜生产机械化,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是未来黑龙江省甜菜种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大豆荚而不实发生机理及预防措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夏大豆荚而不实是阻碍黄淮平原生态类型区大豆生产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10多年研究,基本弄清了该症发生的机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其结果是:大豆荚而不实大致可分为矮缩、徒长和中间三种类型,这主要是一种因土壤缺硼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据相关分析,土壤有效硼含量与大豆单株空秕荚率呈显著负相关(r=-0.4628*),籽粒含硼量与单株空秕荚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7597**),无论何种质地的土壤,其有效硼含量与籽粒含硼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95**)。发生荚而不实的环境因素有土壤缺硼、迎茬栽培、施肥不当、气候条件和品种原因等。其主要防治措施为增施硼肥、合理轮作倒茬、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优化施肥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