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明确大叶黄杨灰斑病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大叶黄杨灰斑病病原菌,利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鉴定,系统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0%代森锰锌、80%代森锌、70%百菌清、50%多菌灵和430 g/L戊唑醇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从感病植株分离所得菌株能在大叶黄杨叶片上成功定殖并扩展,且从发病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与原接种菌株相同。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当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时,菌丝日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4.08、4.90 mm/d;当温度为21~28℃、pH为7时,菌丝日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5.07~5.16 mm/d和5.21 mm/d;50%多菌灵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最小,为0.06μg/mL。  相似文献   

2.
 实验表明引起松赤枯病的桔斑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funerea (Desm.) Stey)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9℃-25℃,最适温度斑22℃。在PDA、CDA加酵母粉及麦芽膏琼胶培养基上生长发育良好。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2℃,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萌发。孢子萌发率在自来水中为17%,在寄主表面为8%,在麦芽膏营养液内为73%。95%相对湿度条件下在寄主枝条上产孢数量最多。病菌在光照下方能产生子实体,3600Å波长的光线对产孢具有促进作用。病菌对水培及盆栽的寄主枝叶具侵染作用。多菌灵、代森锌锰、抑菌灵、Prochloraz和lprodione五种药剂均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菌中量及完全抑菌最低剂量分别为:多菌灵0.0352,0.1075ppm;Prochloraz 0.0071,0.1102ppm;lprodione 3.2917,110.1827ppm;代森锌锰37.5238,98.4069ppm;抑菌灵抑菌中量为11.6580ppm。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菌中量和完全抑菌最低剂量为抑菌灵0.7877,4.4791ppm;Prochloraz2.4434,10.0511ppm;代森锌锰20.1575,120.5289ppm。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引起云南核桃叶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本文对分离自叶枯病病斑上的一株拟盘多毛孢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和载玻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是引起云南核桃叶枯病的新病原。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光周期L//D=12 h//12 h,最适生长pH为4~8。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受pH和湿度的影响较大,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下不萌发,最适萌发pH为4~5;在高于90%的相对湿度下才能萌发。分生孢子在20~25℃下萌发率最高,全光照最适于孢子萌发;核桃叶汁液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澳洲坚果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症状观察、致病性测定、形态和培养性状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及生物学活性测定将分离到的病原菌鉴定为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Speg.)Steyaert。菌株JG01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背面呈橘黄色花瓣状,分生孢子盘墨汁状散生在菌丝上,分生孢子长梭形,大小为18.3~27.4μm×5.6~7.7μm,4隔,中间3个细胞着色,分隔处颜色很深,顶端附属丝一般2~3根。ITS序列分析,菌株JG01与P.versicolor(AF405298)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到99.60%。在PDMA培养基上,25~28℃、pH 4.0~6.0、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提取物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培养条件对菌株产孢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引起贵州八角叶枯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本研究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3个菌株, 经形态学特征鉴定结合ITS?tef1和TUB多基因序列分析, 3个菌株均被鉴定为庐山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lushanensis, 这是该菌在八角上引起叶枯病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 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温度为25℃, 最适pH为6~7, 菌丝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处理10 min?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山东省蓝莓叶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B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对该菌株B1进行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菌株B1的致病性,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菌落呈白色绒毛状,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5个细胞,中间3个细胞为褐色,具有2~4根顶端附属丝;菌株B1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相似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特征与rDNAITS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GenBank登录号为MG009201。菌株B1接种蓝莓叶片后产生褐色病斑,后期密生黑色分生孢子盘,与蓝莓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菌株在5~35℃、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范围为5~9;但仅在25~30℃时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25℃;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连续黑暗有利于产孢;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利用率最高,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最适氮源为硝酸钠、硫酸铵和蛋白胨,几乎不能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7.
闽楠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楠是我国特有珍稀优良用材乡土树种,市场前景广阔。叶斑病是闽楠推广种植过程中新出现的叶部病害,可影响树木正常生长。闽楠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等研究,有助于明确病原分类地位和病害发生流行规律,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导防治。通过形态学特征观测和r DNA-ITS序列分析,确定闽楠叶斑病病原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闽楠小孢拟盘多毛孢ZZ-03菌株以Czapek或PDA+PBL培养基(pH 6.0)28℃黑暗恒温培养有利于菌丝生长;以PDA培养基(pH 8.0)28℃黑暗恒温培养有利于菌株产孢;以pH 8.0、28℃、全黑暗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以葡萄糖为C源、牛肉浸膏为N源有利于菌丝生长,以葡萄糖为C源、蛋白胨为N源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萌发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红海榄赤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来自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赤斑病同一病斑上获得的2个菌株PⅠ-1和PⅡ-3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Ⅱ-3菌株的致病力比PⅠ-1的稍强;2个菌株均具有一定的寄主专化性。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2个菌株均鉴定为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光照对2个菌株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差异不大,生长温度均为10~32℃(最适25℃),pH值为3.0~10.9(最适4.0);孢子萌发温度均为10~35℃(最适25~28℃),pH值为2.5~8.0(最适3.0);黑暗条件有利于2个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但2个菌株的产孢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PⅠ-1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而PⅡ-3为20℃;PⅠ-1产孢的最适pH值为5.1而PⅡ-3为9.0;PⅠ-1产孢对光照不敏感,而PⅡ-3在黑暗条件下几乎不产孢。另外,在相似条件下,PⅠ-1产孢量比PⅡ-3大,而PⅡ-3菌丝生长速度比PⅠ-1快,孢子萌发率也比PⅠ-1高。由此可见,2个菌株PⅠ-1和PⅡ-3虽属于同一个种,但某些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红叶石楠是我国园林绿化常用的彩叶树种。近来,安徽合肥市红叶石楠叶斑病发生严重,导致叶片枯萎脱落甚至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为科学防控红叶石楠叶斑病,对其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红叶石楠叶斑病的病原菌,并通过显微形态观察结合系统发育树的方法,最终将其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适宜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25℃和6。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正确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落羽杉属树木赤枯病的致病菌种类,对采自南京中山植物园及周边地区的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分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获得9种菌种,分别标号为1~9,其中2号菌株检出率最高,占总数的36.40%,用该菌株侵染健康叶片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可再次分离到2号菌株,符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分生孢子为梭形、直或弯曲,5个细胞,顶胞和尾胞均为圆锥形,无色透明;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同源性最高,为99.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确定落羽杉赤枯病病原菌为斑污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25℃、p H 6~7的PDA培养基上长势最好;在以淀粉为碳源、谷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1.
采用离体接种法对龙船花叶部病害的一种真菌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致病性测定与田间症状相似。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rDNA-ITS和β-微管蛋白序列的综合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龙船花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ixorae)。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分别为6和7;光照更有利于菌丝生长;碳源以可溶性淀粉和D-甘露糖、氮源以硝酸钠最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在液态水中萌发率最高,为85.3%;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20 min或55℃5 min。  相似文献   

12.
柑桔黄斑落叶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柑桔(Citrus reticulata Blanco)是著名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位于我国南疆的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种植柑桔最适宜区或适宜区,柑桔也是广西一大优势水果产业,是广西出口东盟的主要农产品。柑桔黄斑落叶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广西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秋梢和春梢叶片,形成不规则黄斑,严重的可造成整个叶片脱  相似文献   

13.
从西藏农牧学院药材基地的西藏八角莲(Dysosma sayuensis Ying)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八角莲叶斑病为八角莲上一种新病害,其病原菌为壳针孢属(Septoriasp.)真菌。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其中以山梨醇为最适碳源,蛋白胨为最适氮源,在无碳源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不良,长势较差;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为7~9;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明确了引起西藏八角莲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PSA培养基对上海地区的番茄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质地致密、绒毛状;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圆柱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呈半透明至浅褐色,假隔膜4~10个,直或稍弯曲,基脐加厚,深褐色。结合病原菌rDNA ITS序列测定、比对后,确定该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该病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范围为4~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25℃,最适pH范围为5~9,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溶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光暗交替条件适宜菌丝生长,孢子在水滴中极易萌发。这是该病在上海地区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