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高原杨树烂皮病及其发病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冬 《植物保护》2004,30(5):35-35
川西高原高海拔宽谷区人工造林适生树种很少,近10年造林首选树种均以光果西南杨和康定杨为主.目前已营造杨树纯林2000hm2,并建有以培育杨树苗为主的苗圃26.7hm2.据调查,在苗圃幼苗杨树烂皮病发病率高达100%,病情严重时造成幼苗地上部分枯死,幼树发病率为71%.由于杨树烂皮病在川西高原首次发生,作者对该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对其造成流行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1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总发生面积近3亿hm2次,比2004年增加3%左右。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一是迁飞性害虫暴发频繁。2005年稻飞虱在南方稻区大发生,发生面积达0.23亿hm2次。其中,严重发生面积506.7万hm2次;东亚飞蝗在海南、广西严重发生,两地累计发生面积约13.3万hm2。二是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发生加重。稻瘟病在西南及东北稻区发生严重,发生面积达580万hm2次,在东北部分稻区出现严重成灾现象;小麦条锈病在西北、鄂北、豫东等麦区冬前显病早、病点多、病情扩展快,发病中心形成早。三是经济作物病虫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3.
杨树烂皮病发病诱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树烂皮病在我国分布广,为害重,是杨树的主要干部病害之一。前人报道杨树烂皮病的致病菌为Cytospora chrysosperma,最近发现C.ambiens Sacc. 也能引起此病。经人工接种证明柳烂皮病菌C.chrysosperma、桃树烂皮病菌C. leucostoma容易感染美杨和加拿大杨,梨烂皮病菌C. ambiens对美杨和加拿大杨也有较弱的感染。杨树烂皮病为害轻重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凡是使植株生长衰弱的各种因子均能导致杨树烂皮病的发生,特别是干旱、冻害和不良的土壤等诱导因子,均能引起植株衰弱而发生病害。杨树品种之间对烂皮病的抗病性不同,青杨及青杨杂种较抗病,其他不抗旱和不耐寒的品种较感病。  相似文献   

4.
平贝母锈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系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是我国东北特产中药材,鳞茎含生物碱。栽培地区主要分布于吉林省通化、延边,辽宁省东部山区和黑龙江省。黑龙江省约有20个县(市)栽培,面积达6108.7hm2。  相似文献   

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于2001年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命名已被确认。目前全国已有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个水稻主产省(区)明确发生。2009年全国发生面积约33.3万hm2,基本绝收面积0.67万hm2。其中以湖南发生最重,约11.9万hm2,损失稻谷5000万kg。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再次肆虐湖南稻区,其中早稻发生4.94万hm2,中稻发生23.39万hm2,晚稻发生29.9万hm2。  相似文献   

6.
<正>粘虫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大害虫之一,大面积粘虫爆发会造成粮食减产并威胁生产安全。2012年,三代粘虫在华北、东北的成灾面积近467万hm2,损失超过20亿元,引起农业部高度重视。粘虫在湖北省主要发生于小麦种植区,2012年发生面积为8万hm2(次),其次为玉米种植区,发生面积为0.68万hm2(次),水稻及杂粮种植区的发生面积不大,为0.5万hm2(次)左右。田  相似文献   

7.
农田害鼠发生主要影响因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场县地处河北省最北部,东、北部毗邻内蒙古。全县总面积9219km2。其中农业耕地8.13万hm2,农牧交错区20万hm2。农田害鼠常年发生面积20万hm2。其中农田发生面积8万hm2,达到防治指标面积2.7万hm2;农牧交错区发生12万hm2,达到防治指标的面积5.3万hm2。常年鼠平均密度450只/百亩,  相似文献   

8.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为害大的一种重要流行性病害,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一大障碍.2015年小麦条锈病在荆州市大发生,全市小麦种植面积12.7万hm2,条锈病发生面积8.13万hm2,占种植面积的64.2%,是2000年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 1 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 1.1 见病早 据荆州市植保站系统监测,小麦条锈病于1月22日见病,比历年平均提早近两个月,比条锈病大发生的1990年早23d,松滋市站植保更是早在1月4日即见条锈病叶,荆州区、监利县、公安县、江陵县分别在1月14、15、16、19日见病,均比历年平均早60d以上.  相似文献   

9.
受特殊气象条件影响,2012年7月下旬以来,东北、华北等地三代黏虫相继暴发,发生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三代黏虫发生面积累计达373万hm2,严重虫害面积43.3万hm2,对玉米等秋季农作物生产安全形成严重威胁。月上旬以来,北京市大面积发生三代黏虫,局部发生较重(封面照片),全市发生面积约万2,达到防治指标(百株虫  相似文献   

10.
肉桂枝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华 《广西植保》1997,10(3):30-31
目前,随着林业部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基地,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使肉桂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全国种植肉桂面积为17万多hm2,其中广西为8.7万hm2,,广东为8万hm2。但是,在生产发展中发生和流行一种新的毁灭性病害——肉桂枝枯病(Lasiodiplodiatheobromae),桂农又称肉桂瘟或枯头病。该病始见于八十年代末期两广肉桂老产地,近年来许多新老产地都有发生且严重,势态不断扩大蔓延。1992年底,广东郁南县受害面积7000hm2,据薛振南等报道[1,2],广西1992年受害面积为266.7hm…  相似文献   

11.
防治杨树溃疡病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筛选到对杨树溃疡病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初筛、发酵液“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复筛,以及离体组织试验对杨树不同部位组织的内生菌进行了分离筛选,并对目的菌株进行了防治效果测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115株杨树内生菌中筛选出有拮抗效果的菌株24株,并复筛出拮抗效果良好的菌株5株,最终从杨树内生菌中筛选出1株杨树溃疡病拮抗真菌,编号为YGF9,其对杨树离体组织溃疡病防治效果可达76.47%,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表明菌株YGF9可有效抑制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长,是防治杨树溃疡病的潜在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主要栽培杨树品种烂皮病的发生及其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2-2006年,对吉林省现行推广的杨树品种烂皮病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及抗性差异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各品种的适生区域内,晚花杨(Populus×eurameicana‘Serotina’)、格尔里杨(Populus×curameicana‘Gelrica’)、西+加杨(Populus suaveolens+P.canadensis)、黄快杨(Populus simonii×P.pyramidalis ‘Huangkuai’)、白林2号杨(Populus‘Bailin-2’)及中延1号杨(Populus ‘Zhongyan’)高度抗病;中绥12号杨(Populus deltoides × P.cathayana ‘Zhongsui-12’)、大青杨优良无性系(Populus ussuriensis ‘ Jilin’)较抗病;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银中杨(Populus alba × P.berolinensis)中度感病;迎春5号杨(Populus nigra × P.simonii‘Zhonglin Sanbei-1’)、北京杨(Populus pyramidalis × P.cathayana)、小×黑杨(Populus pseudo-simonii×Populus nigra)、吉林杨(山地1号)(Populus deltoids ‘Jilinsis’)、长林1号杨(Populus×beijingensis‘Changlin-1’)欧美杨107(Populus×euramericana ‘Neva’)、欧美杨108(Populus×euramericana‘Guariento’)易感病。对发病率在50%以上的造林地,应采用苗木平茬处理措施;当杨树幼林地苗木发病率在50%以下时,以21%过氧乙酸水剂(1∶10)、10%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1∶10)和50%多菌灵(1∶25)涂干防治可取得较好效果。其中以21%过氧乙酸水剂(1∶10)防治效果最好,为82%~95%。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西部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吉林省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植被特征,并对近20年来吉林西部地区的湿地变化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表明湿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明显。吉林西部湿地面积减少趋势显著,其湿地面积减少了22.1%,年均变化率为1.1%。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树木腐烂病在新疆主林果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呈加重趋势。本研究在调查了新疆阿克苏、和田、伊犁、喀什和库尔勒等地区苹果树、核桃树和杨树3种林果腐烂病田间发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对14个样本点的样品进行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各样本点3种林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腐烂病发生,分离鉴定结果为引起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主要为Valsa mali var. mali(分离频率为64.5%),其次是V. mali var. pyri(25.8%)、V. malicola(3.2%)和V. nivea(6.5%);引起核桃树和杨树腐烂病病原菌为V. sordida(分离频率为83.3%和96%)和V. nivea(分离频率为16.7%和4%)。离体枝条及苹果果实上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种林果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均能感染原寄主。引起新疆部分地区苹果树腐烂病的主要病原菌是Valsa mali var. mali,核桃树和杨树腐烂病的主要病原菌是V. sordida。同时,基于实际生产中存在感病枯死杨树枝干作为苹果园、核桃园树体支撑木的现象,推测3种林果腐烂病菌间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烟台苹果产区腐烂病发病情况调查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2011年烟台苹果产区腐烂病的发生情况,2011年5月,在腐烂病发病较重的栖霞、海阳等地选择21个农户的果园,对腐烂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1个果园中具有新病疤的病株率为68.20%,死株率为2.76%,平均受害枝量为23.98%,死枝量10.74%,病株率超过50%的果园占25%~30%,总体发病情况比一般年份严重.调查共发现967块新病疤,平均每株2.32块,其中源自剪锯口的病疤占80.04%,从旧病疤复发的病疤占60.29%.2010年秋季的连续阴雨、冬季低温和2011年春季干旱可能是导致烟台苹果产区2011年春季腐烂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剪锯口是腐烂病菌侵染的主要途径,旧病疤复发是春季腐烂病发病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标准化土壤含水量指数(SSI)和标准化地下水指数(SGI)4个反映地区农业干旱的指数,利用CRITIC客观赋权法构建了综合干旱指数(CDI),以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区,计算综合干旱指数,并与改进的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其适用性,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泾惠渠灌区2002-2013年农业干旱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CDI)与自适应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具有强相关性,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3,CDI与sc-PDSI在对旱情监测结果上相关性显著,两者在时间演进上趋势整体相同,说明综合干旱指数(CDI)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研究区的干旱情况,在研究区适用性较强。利用综合干旱指数(CDI)对泾惠渠灌区的干旱特性进行了分析,月际间分析发现泾惠渠灌区在4、6月和11月较容易发生干旱,而2月和8月灌区较为湿润,季节间分析发现灌区在2003年发生了严重的春旱,2002年发生了严重的夏旱和秋旱,2009年发生了严重的冬旱。年际间分析发现泾惠渠灌区的CDI值在2002—2013年间大约以0.032·a-1的速度波动上升,说明研究区干旱有缓解趋势。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出泾惠渠灌区的旱情在2011年7月发生了显著突变,CDI趋势由降低转为增加,表明研究区在此时间点后呈湿润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杨树体内苯丙烷代谢与其对溃疡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本文采用组培愈伤组织接种法研究了不同抗病类型的杨树品种受溃疡病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侵染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绿原酸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纳果发现,受病菌侵染后各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氮酶活性都有一个明显消长过程,但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升高的幅度大(为感病品种的2倍),持续的时间也长;伴随酶活性的变化,各品种的绿原酸含量也发生明显变化,与感病品种相比,抗病品种的绿原酸不仅出现得早,而且积累的量也大(为感病品种的三倍);木质素的增量也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密切相关,该酶在抗病中的作用是通过其控制的代谢产物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18.
SRES A1B情景下东北地区未来干旱趋势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输出的SRES A1B情景的日平均气温及降水资料,通过计算相对湿润度指数,分析2011-2100年东北地区作物生长季(5-9月)的干旱趋势。结果表明:A1B情景下,2011-2100年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将呈现明显干旱化趋势,相对气候基准时段(1971-2000年),未来吉林中南部及辽宁省将变湿润,其余地区将变干燥;就干旱发生范围而言,2011-2100年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的干旱发生范围将呈显著增大趋势,2011-2040年、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的30 a平均值较气候基准时段依次变化了-1.3%、17.4%及38.4%;就干旱频率而言,[JP2]未来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与大庆、吉林的白城以及辽宁的朝阳地区,而低频率区主要位于吉林东部及辽宁丹东地区,相对气候基准时段,未来干旱频率预计在辽东湾地区降低2%,黑龙江西南部与吉林西部增加8%~10%,其余地区增加2%~6%。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我国不同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抗性状况,2007-2009年从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叶盘漂浮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其对精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以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的380株晚疫病菌中和以叶盘漂浮法检测的222株晚疫病菌中对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分别占80%和73.5%;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结果显示,河北省对甲霜灵的抗性菌株所占频率从2007年的100%降为2008年的66.4%,2009年又回升至74.2%,而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对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分布频率呈上升趋势.叶盘漂浮法检测的95个菌株中对精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占54.5%,其中河北省40个菌株对精甲霜灵的中间型菌株占优势(62.5%),抗性菌株仅占34.9%,而其他4省55个菌株对精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占优势(69.1%).受检测的北方五省(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中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已占优势,马铃薯晚疫病菌已普遍对甲霜灵及精甲霜灵产生抗性.在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的地区,应优先选用与甲霜灵、精甲霜灵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Septoria musiva causes leaf spot and canker diseases of trees in the genus Populus, and is one of the most damaging fungal pathogens of hybrid poplar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The effect of host water stress on Septoria canker development was studied in two separate greenhouse experiments. Hybrid poplar clones NM6, NC11396, and NE308 were stressed by withholding water until predawn water potential fell below -1.0 MPa. Stems were treated by removing a leaf and applying agar plugs that were either colonized by S. musiva (inoculated) or sterile (control) to the wound. Cankers on inoculated water-stressed tree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on nonstressed trees. A leaf disk assay also was conducted three times with the NM6 and NE308 trees. We cut two disks from each of 120 stressed and 120 well-watered trees, placing them on water agar in 24-well tissue culture plates. A conidial suspension was applied to one disk in each pair and sterile water to the other. Inoculated disks from water-stressed trees developed less necrosis than those from well-watered tree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host condition must be considered in evaluating resistance of clones proposed for widespread culture of hybrid popl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