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落叶松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Iaricinum (Chou) Tai]现已遍布我国东北三省广大落叶松人工林区。由于该病为害,提早落叶40天左右,给落叶松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威胁。  相似文献   

2.
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抑制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3.
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抑制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观察看出,被锈寄生菌寄生的落叶松褐锈病菌的冬孢子和夏孢子逐渐裢(?)色,后期孢壁破碎,内含物释出。被寄生的冬孢子萌发率降低50%左右。4年林间调查结果看出,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逐年增加而减轻。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Chou) Tai],是由落叶松拟三孢锈菌引起的一种叶锈病。现已知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落叶松人工林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率一般70~80%,重病区可达90%以上。病原菌能为害各种落叶松,以苗期和落叶松人工幼林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褐稻虱寄生菌——虫霉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经分离鉴定,已发现引起褐稻虱死亡的病原微生物多达20余种,其中以虫霉菌(Entomophthora delphacisHori)最重要。褐稻虱虫霉菌在我国南方稻区分布很广,特别是临近晚稻收获时期,如遇阴雨天气,在田间常见到数量很多的褐稻虱被此菌寄主,有的地方寄生率高达70~80%。近几年来,我们对该菌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与观察,现将结果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种皮微形态特征及种子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日本S-570扫描电镜,观察了落叶松属六个种的种皮微形态特征,发现该属各种间背面纹饰,腹面纹饰,种孔周围纹饰差异明显;各种间种孔周围形态各具特色。可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的差异,准确鉴别落叶松种子。  相似文献   

7.
 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 Schroet)是世界性分布的苜蓿病害。我国北方许多苜蓿产区,如甘肃东部,宁夏中、南部和内蒙古的中部和东南部等地区,常造成严重危害,但国内对此病研究不多。  相似文献   

8.
杨赛军 《植物检疫》1993,7(2):111-112
1990年4月,笔者在检疫一批出口到日本的木质鱼箱时,在木箱中发现了黑带蕈甲Cryptophilus obliteratus Reitter,该虫属毛蕈甲科(Biphyllidae)。后在舟山市仓虫调查中,发现该虫广泛分布于我市多种仓库内,严重为害粮食、中药材、饲料等仓储物,国内尚无对该虫报道及描述的资  相似文献   

9.
白粉寄生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粉病在多种栽培植物上为害普遍而严重,是生产上的一大障碍。为了探索防治白粉病的新途径,开发云南的生物资源,1980年以来,在省内部分地区对白粉寄生菌属(Cicinnobolus Ehrenb.=Ampelomyces Cesatii)在白粉病菌上的自然寄生情况、抑制效果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研究Ⅳ重寄生菌的越冬、传播及侵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vinosa Sacc.)越冬、传播及侵入的研究结果。重寄生菌在自然条件下以分生孢子在其寄生部位越冬;经150天后,其孢子萌发率为29.5%;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10小时;在14~12℃下,潜育期为12~7天。在梨胶锈菌发生期,重寄生菌可发生多次再侵入。  相似文献   

12.
大叶白蜡树锈病及其重寄生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云  叶华智  黄天述 《植物病理学报》2002,32(4):351-355,360
 小叶白蜡树锈孢锈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 Diet.)引起大叶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var.rhynchophylla Hemsl)锈病为国内新记录。该锈病在我国重要白蜡产区乐山市严重发生,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可达100%和56%,造成叶片病部坏死,病叶脱落,严重影响白蜡产量。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在乐山市及雅安市大叶白蜡树锈病菌上寄生很普遍,自然重寄生率达46.8%。重寄生菌寄生在大叶白蜡树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锈孢子)的释放。本文还报道了大叶白蜡树锈病的危害、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研究——Ⅱ重寄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云 《植物病理学报》1994,24(4):329-335
 梨胶锈菌(C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vinosa Sacc.)在PDA、综合马铃薯和梨叶汁培养基上能生长、产孢,以PDA最好,Czapek和硝酸铵蔗糖上生长差且不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温20~30℃,适宜pH6~9,荧光可促进产孢而黑光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菌丝生长和干重以甘露醇、葡萄糖等6种碳源为好,甘露醇最佳,淀粉最差;葡萄糖、蔗糖、果糖和甘露醇中均能产孢,以葡萄糖最好。对氮源的利用,菌丝生长及干重以硝酸钾、甘氨酸和蛋白胨为好;产孢以天冬酰胺、蛋白胨和硝酸钾为好,甘氨酸和谷氨酸不产孢。孢子萌发适温15~30℃,相对湿度65~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低于50%不萌发;最适pH4~6,低于pH3和高于pH8不萌发;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4.
三唑醇与三唑酮几乎具有相同的杀菌谱,残效长,并有很强的内吸性。前者作为种子处理剂,防治禾谷类黑穗病,效果好,用量低,而且不会像后者那样,在浓度稍高时会影响作物的出苗。三唑醇的化学结构式:  相似文献   

15.
 将指形管装的粟锈菌夏孢子和纸袋装的病叶保存在冰箱中,10个月后夏孢子仍有一定的发芽率,用其接种谷子可引起发病。随着保存时间的推移,夏孢子的发芽率及其接种发病程度也降低。寄主范围试验表明,该菌可侵染狗尾草属中的几种狗尾草,但不侵染金色狗尾草。  相似文献   

16.
棉叶螨危害对棉花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棉叶螨危害致使棉花生理和代谢发生紊乱是造成棉花减产的内在原因。1984—1985年,作者采用人工接螨和控制螨量的方法,任其自然繁殖28天,使各处理株间出现螨量和被害指数梯度,然后测定各处理株主要生理参数及其产量。结果表明,当全株每叶初接螨量在5头以上、螨群最高繁殖量高于35头时,处理株比对照株组织水势增高13.11—34.31%;叶绿素含量减少39.60—62.50%;光合强度减弱23.47—89.29%;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22.79—48.04%;呼吸强度变化差异不显著。棉叶中可溶性糖、全氮、全磷损失显著,营养恶化。单株籽棉重降低35.18—45.10%,平均铃重降低24.34—35.53%。据此,确定棉叶螨防治标准为全株平均每叶螨量20头。  相似文献   

17.
 试验表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要求在15~35℃,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30℃。病菌适应于较广泛的pH值范围,在pH为3~9之间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以pH5.5为最佳。连续紫外光照射,对病菌生长有抑制作用,黑暗条件有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该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以蔗糖和葡萄糖为最佳,淀粉次之。对各种形态氮源的利用基本相仿。在马铃薯-洋菜培养基(PDA)上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为最适。水稻叶鞘和嫩穗的提取液能促进病菌孢子提早萌发及提高发芽率。  相似文献   

18.
感染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的小麦病叶段經消毒后在无光条件下飼以充足养分能产生大量夏孢子堆;并在培养后40—50天仍能继續形成新鲜孢子堆,部分菌絲从叶段切面生出。經三苯基四唑化氯染色,质壁分离测定及切片鏡检观察証明寄主細胞在培养中存活的时限为10天左右。这些資料说明小麦锈菌具有一定腐生能力,作者对“绝对寄生性”的概念以及过敏反应的生物学基础作了評論。不同碳源中葡萄糖、果糖、蔗糖及甘油对叶段上孢子堆的形成都有极明显的促进作用;氮源以蛋白腖为佳,无机氮亦可代替。培养过程中夏孢子堆有时变黑而死亡,試驗証明这是由于酚类物质經多元酚酶作用而氧化,产生对菌具有更強毒性的醌类物质,最后形成黑色素。这一过程可以被还原性的抗坏血酸抑制。叶段上所产生夏孢子在合成培养基上能形成白色小菌落,对碳氮源的要求大体与叶段培养相同。飼标記葡萄糖(G_1~(14)及G_(1~6)~(14)标記)后测定証实锈菌及病組織葡萄糖酵解的HMP趋势較強,健組織则EMP趋势較強。病組織有机酸含G~(14)的量显著高于健組織;病健組織間叶綠素、醣及氨基酸中G~(14)的含量則无差异。抗、感病品种間醣的含量似无明显差异,酚的绝对含量与抗病性无相关,但抗病品种受病后酚类物质增加,感病品种則相反。感病組織中去氫酶活性及抗坏血酸含量則較抗病組織为高。对抗锈机制的理論也作了討論。  相似文献   

19.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粉锈宁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每666.6m~28克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小麦品种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对慢锈品种和前期中感,但抽穗后有抗性的品种均可控制为害,而对极感品种则未能控制产量损失;等比系列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效应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在 ED_(50)和 ED_(95)(克/666.6m~2)平均值上,极感品种为9.38和74.85,高感品种为4.53和25.43,中感品种为3.62和20.96,慢锈品种为1.82和15.30。根据这一结果,模拟出各类型感病品种大田防治的每666.6m~2适宜用药量,高感品种9—12克,中感品种7—9克,慢锈品种4—6克,并经实践证明,这一剂量标准是可行的。拌种对压低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成株期病情也有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型品种流行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