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与生物体抗逆抗胁迫能力密切相关,其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对象,得到735 bp的hsp70 cDNA核心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sp70基因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hsp70基因在肝脏、鳃、脑、肌肉4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正常条件下,在肝脏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脑、鳃和肌肉的表达量(P<0.05);在20℃(常温组)、25℃、28℃和31℃4个温度条件下,杂交黄颡鱼hsp70基因在肝脏、鳃、脑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总体上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其中,28℃和31℃下,hsp70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表明鳃为杂交黄颡鱼温度应激的敏感组织,可能是作为呼吸代谢重要器官的鳃在温度急剧变化情况下的一种机体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在鱼类的应激与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生理调控作用,HSP70是该家族的重要成员。为探讨热休克蛋白在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 (Seriola aureovittata)生长发育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克隆获得了黄条鰤hsp70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采用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其组织分布及在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黄条鰤 hsp70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2 332 bp,其中,5′-UTR长度为187 bp,ORF长度为1 920 bp,3′-UTR长度为225 bp,编码639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0.1 kDa,等电点为5.16。黄条鰤 hsp70 mRNA的组织表达具有性别二态性差异,其中,在雌性鳃、心、脾脏和卵巢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且以卵巢中表达量最高;雄性垂体、鳃、头肾和精巢组织显著高表达(P<0.05),且以鳃中表达量最高。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检测显示,在卵裂前的受精卵中可检测到hsp70的表达,表明其具有亲本遗传的特性。同时,在胚胎发育过程的各个时期都可检测到hsp70 mRNA的表达,且在低囊胚期之前的各发育阶段一直保持较低表达水平,在原肠前期开始显著上调表达(P<0.05),其后保持相对较高表达水平,至胚胎孵化出膜期达峰值。在仔稚幼鱼中,hsp70 mRNA在初孵仔鱼和1 d仔鱼中高表达,其后在4 d仔鱼中显著降低(P<0.05),其后显著上调表达,至15 d仔鱼达峰值,其后在20 d仔鱼显著下降,并在25 d后稚鱼和幼鱼中保持相对较低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黄条鰤hsp70基因的结构特征、发生发育及其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调控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亚硝酸盐氮胁迫对鳙[初均重:(180.05±0.092)g]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选用170尾鳙,暴露于48.634 mg/L亚硝酸盐氮96 h后,进行96 h恢复实验。并在胁迫0、6、12、24、48、72和96 h以及恢复12、24、48、72和96 h时采集样品。结果显示,胁迫6 h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胁迫12 h后,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胁迫24 h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开始显著降低;胁迫48 h后,血清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开始显著降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则显著升高;胁迫72 h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开始显著降低。恢复96 h后,鱼体血清生理指标大多都已恢复至胁迫前水平,而组织热休克蛋白70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显示,头肾抗亚硝酸盐氮响应最快,其次为鳃和肠道,而脾脏热休克蛋白70 mRNA表达水平在恢复12 h时显著升高;恢复96 h后,除鳃组织外,肾脏、肠道和脾脏的热休克蛋白70 mRNA表达量均恢复至胁迫前水平。研究表明,亚硝酸盐氮对鳙的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和糖代谢均产生影响,并且诱导部分组织热休克蛋白70 mRNA的表达,而鳙对水体中高浓度的亚硝酸盐氮应激6 h即可产生快速应答,并启动防损伤自我保护机制,促进新陈代谢水平,保护机体免受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4.
龙须菜已在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广泛栽培,但其栽培周期受夏季高温的限制。本研究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研究了龙须菜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rbcL)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高温胁迫及3种抗逆植物激素的响应。结果显示:①高温(33 ℃)显著抑制了龙须菜rbcL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而100 μmol/L水杨酸(SA100)和50 μmol/L茉莉酸甲酯(MJ50)的添加可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在SA100和MJ50组中,rbcL转录表达量分别为高温组的1.31倍和1.32倍(3 h),rbc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高温组的1.36倍和2.10倍(24 h);并且这2种激素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温对藻体Rubisco活性的抑制作用,恢复Rubisco活化状态。但是50 μmol/L脱落酸(ABA50)的添加则基本上抑制了rbcL表达及Rubisco活性。②3种激素进一步促进了高温诱导的龙须菜HSP70的表达,在激素添加后,其转录水平升高0.53~1.00倍(3 h),蛋白水平升高0.93~2.45倍(24 h)。可见,植物激素SA、MJ和ABA在调控由高温引起的光合作用酶的抑制和热休克蛋白的诱导表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25℃(对照组)下暂养的体质量(9.87±1.20) g大口黑鲈"优鲈3号"幼鱼直接放入28、31、34、37℃水环境中,0、6、48 h时取肝脏和鳃组织,探究不同温度应激后对大口黑鲈"优鲈3号"幼鱼肝脏、鳃组织结构损伤及HSPs基因在这些组织中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28℃和31℃组肝脏和鳃组织均与对照组无差异,34℃肝脏和鳃组织出现轻微的细胞水肿,37℃则出现肝细胞空泡化、细胞间界限杂乱模糊、细胞核溶解,鳃小片末端出现膨大且弯曲,部分鳃小片因红细胞过多而涨破。在不同水温下,HSPs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同。6 h时,肝脏和鳃组织中HSP70和HSC70 mRNA表达量均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7℃时表达量最高;48 h时,肝脏和鳃组织中HSP70和HSC70 mRNA表达量相较于6 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除31℃组鳃组织HSP70);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7℃组的表达量最低。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会使大口黑鲈"优鲈3号"幼鱼产生一定应激损伤,因此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应密切关注温度的变化,降低温度胁迫对鱼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 qPCR 方法,检测 Hsp90α和 Hsp90β mRNA 在不同月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检测在不同温度刺激、鳗弧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Hsp90α和 Hsp90β在不同发育期的13种组织(肝脏、脾脏、头肾、后肾、心、肌肉、背皮、胃、肠、鳃、腹鳍、脑和血液)中均有表达。Hsp90β表达水平整体高于 Hsp90α;8月龄牙鲆在肝、鳃、背皮、背肌、腹鳍的 Hsp90α表达量要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期(1月龄、12月龄、24月龄)同组织的表达量(P<0.05),而 Hsp90β在不同月龄牙鲆的表达量也存在差异,在肝和肠的表达量较高,在鳃、背肌和腹鳍的表达量较低。将8月龄牙鲆在5–32℃刺激1 h,牙鲆肝、脾 Hsp90α在高温(22–3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 Hsp90β在低温(5–1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10℃、28℃连续刺激8 h, Hsp90α和 Hsp90β的 mRNA 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sp90α的表达量变化幅度显著高于Hsp90β(P<0.05)。在鳗弧菌感染72 h 内,牙鲆脾脏 Hsp90α和 Hsp90β的表达量先下降后上升,Hsp90β上升的幅度更加显著(P<0.05)。结果显示,Hsp90α和 Hsp90β在不同月龄、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Hsp90α在高温时对热应激的反应明显,Hsp90β在低温和对病原菌感染的反应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牙鲆 Hsp90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鱼类作为水生变温动物,围栏圈养环境海水温度的突变会对其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以2种规格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为实验对象,分析了急性高温(32℃)胁迫后1、3、6 h,恢复正常温度(25℃)后6 h和12 h时,其呼吸频率、血清中葡萄糖(GLU)和皮质醇(COR)含量、血液中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数目、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积压(HCT)以及肝脏热休克蛋白(hsp70、90)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32℃高温条件下,2种规格斑石鲷呼吸频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50 g和200 g斑石鲷分别在0.3 h (20 min)和1 h时呼吸频率达最高值(P<0.05)。2种规格斑石鲷COR和GLU浓度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0 g斑石鲷COR浓度在1 h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GLU浓度在6 h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200 g斑石鲷COR浓度在1 h时显著低于50 g斑石鲷血清COR浓度(P<0.05),恢复6 h后,COR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GLU浓度在高温胁迫期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恢复12 h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高温胁迫过程中,50 g斑石鲷WBC、RBC、HGB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 g斑石鲷WBC、RBC、HCT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HGB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温诱导2种规格斑石鲷肝脏组织中hsp70和hsp90 mRNA表达量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sp70和hsp90 mRNA表达量分别在3 h和1 h达到最高(P<0.05)。上述指标在恢复正常温度(25℃) 12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急性高温刺激显著增加了2种不同规格斑石鲷的呼吸频率、COR和GLU含量,上调了肝脏hsp70和hsp90 mRNA表达,小规格的斑石鲷应对高温胁迫具有更强适应调节能力。相关结果为斑石鲷大型围栏养殖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阐明斑石鲷高温耐受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应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 设置了水温对照组(20±0.5) ℃和高温组(30±0.5) ℃, 溶氧浓度(6.5±0.5) mg/L, 分别在高温胁迫 0 h、12 h、24 h、36 h、48 h 测定了日本沼虾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热休克蛋白 21 (heat shock protein 21, HSP21)、热休克蛋白 60 (heat shock protein 60, HSP60)、热休克同源蛋白 70-3 (heat shock protein cognate 70-3, HSC70-3)和热休克蛋白 90 (heat shock protein 90, HSP90)基因的表达, 相关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 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高温胁迫下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 4 个热休克蛋白基因均被诱导表达上升, 其中 HSC70-3 基因表达上升最为显著; 同时, 肝胰腺中的基因表达上升趋势比鳃中的基因表达趋势更为明显。高温胁迫下相关抗氧化酶活力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肝胰腺中 SOD、GST 和 CAT 酶活力均有显著上升趋势, 而 GPX 酶活力仅有轻微变化; 鳃组织中的 SOD 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GST、GPX 和 CAT 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和鳃组织结构均发生变化, 肝胰腺组织中分泌细胞及内部转运泡体积增大, 鳃组织结构层状上皮轻微弯曲, 血细胞排列紊乱等。综上所述, 高温胁迫激活了日本沼虾抗氧化系统, 并诱导了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上升, 其中 HSC70-3 基因可能在日本沼虾的耐热性中起重要作用。高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可能对于避免氧化损伤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日本沼虾应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从而为日本沼虾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合浦珠母贝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技术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获得cDNA全长序列2 365 bp,其中3’非编码区域(UTR)为318 bp,5’UTR为8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959 bp,编码65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1.39 kD,理论等电点为5.22,并含有3个HSP70家族的签名序列IDLGTTYS、DLGGGTFD和EEVD。同源性分析表明,合浦珠母贝HSP70的氨基酸序列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双壳贝类的相似性高达86%以上,基于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合浦珠母贝与牡蛎属种类亲缘关系最近。高温、高盐刺激后,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hsp70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高温刺激的表达量高于高盐刺激,高温刺激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鳃、消化腺、外套膜、肌肉、性腺,高盐刺激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鳃、外套膜、肌肉、消化腺、性腺,表明HSP70参与了机体对刺激的应答过程。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合浦珠母贝的抗逆机理及其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急性拥挤胁迫对草鱼肌肉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theubiquitin-proteasomesystem,UPS)是细胞内调节蛋白质代谢的重要系统。在水温(17.0±0.5)℃下,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暴露于100 kg/m2的养殖密度条件进行急性拥挤胁迫。在胁迫0 h、1 h、6 h、12 h、24 h和48 h以及取消胁迫后(养殖密度10 kg/m2)的6 h和168 h采集血清和背部肌肉样品,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肌肉质构特性以及nrf2、hsp70和UPS相关基因表达,并定量测定了肌肉组织泛素化蛋白水平。结果表明,拥挤胁迫导致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上升,肌肉硬度和凝聚性显著性下降,以上各指标在取消胁迫后168 h恢复到对照水平,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在恢复168h时反而高于对照组水平; hsp70和nrf2的表达量在胁迫4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期恢复到对照水平;肌肉ub、psma2、psmc1、mafbx和chip的mRNA表达量在胁迫过程中显著性上升,胁迫后恢复168 h,还是表现出较高的表达量;处理组泛素化蛋白水平在胁迫6 h和12 h时显著升高,在恢复168 h时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急性拥挤胁迫使草鱼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对肌肉质构特性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同时提高了肌肉UPS的活性。经过168h的恢复,鱼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但机体UPS活性仍呈现出被激活状态。急性拥挤胁迫对草鱼生理功能和肌肉质构特性的有害影响是可逆的,建议恢复时间大于168 h以帮助鱼体重新建立UPS的稳态。  相似文献   

11.
王济秀  张锋  王卫民  刘红 《水产学报》2020,44(4):528-538
为探索鱼类转铁蛋白基因tf和转铁蛋白受体基因tfr1a的转录调控机制,本实验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在其全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取tf和tfr1a基因序列,对2个基因候选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CpG岛进行预测,通过PCR方法克隆得到tf和tfr1a基因近端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片段,连接至pGL3-Basic/pEGFP-1载体,瞬时转染入Hela细胞,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团头鲂tf基因启动子区无CpG岛位点,而tfr1a基因启动子区有2个CpG岛位点。成功构建9个tf和10个tfr1a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重组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tf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68^+56 bp,且-1 308^-1 102 bp片段可能存在正调控该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r1a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24^+48 bp,且+48^+92 bp可能存在抑制该基因转录的负调控元件,而-1 229^-1 219 bp区域可能存在促进tfr1a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sox9基因在大黄鱼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利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大黄鱼sox9a和sox9b 2个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其在雌雄个体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并检测了其在17β-雌二醇处理后的遗传雄性和17α-甲基睾酮诱导处理后遗传雌性幼鱼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大黄鱼sox9a c DNA全长2 442 bp(NCBI登录号:MH996431),包含476 bp 5′UTR、466 bp 3′UTR、1 500 bp ORF,编码499个氨基酸。大黄鱼sox9b cDNA全长为2 199 bp (NCBI登录号:MH996432),包含335 bp5′UTR、415 bp 3′UTR、1 449 bp ORF,编码482个氨基酸。qRT-PCR分析显示,sox9a基因主要在性腺、眼、脑、肝脏中表达,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sox9b在大黄鱼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但以精巢中表达量最高,而卵巢中只有痕量表达。在鱼苗性腺发育初期,sox9a/b的表达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鱼苗长大,sox9a/b的表达量在84 dph、123 dph 2次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10 mph后又逐渐上升。17β-雌二醇处理能够显著下调遗传雄性大黄鱼sox9a和sox9b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17α-甲基睾酮处理则显著上调遗传雌性大黄鱼sox9a和sox9b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研究表明,sox9a/b基因与大黄鱼性别发育和分化过程密切相关,对大黄鱼精巢的发育与维持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两个基因的功能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RACE技术从日本沼虾肝胰腺中克隆了cytMnSOD和mtMnSOD基因cDNA全长序列。cytMnSOD基因cDNA全长1 233 bp,开放阅读框为858 bp,编码286个氨基酸,N端含有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延伸区;mtMnSOD基因cDNA全长1 113 bp,开放阅读框为654 bp,编码218个氨基酸,N端含有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cytMnSOD和mtMnSOD预测蛋白分子量及等电点分别为31.33、24.05 ku和5.62、7.12。日本沼虾cytMnSOD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mtMnSOD的相似性为40%,二者均含有MnSOD的特征肽段(DVWEHAYY)、4个Mn2+结合位点和2个N-糖基化位点。Real-time PCR结果表明,cytMnSOD和mtMnSOD在日本沼虾肝胰腺、肌肉、血细胞、大颚器官、卵巢和鳃等组织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肝胰腺cytMnSOD和mtMnSOD基因的表达量在蜕皮间期最高,蜕皮后期和蜕皮前期较低。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3 h,肝胰腺cytMnSOD和mtMnSOD的表达量显著增加,推测MnSOD是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反应的一种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石首鱼核型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比较定位了厦门白姑鱼和大黄鱼18S rDNA和5S rDN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厦门白姑鱼与大黄鱼在宏观核型以及18S rDNA和5S rDNA染色体分布等3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厦门白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臂数FN=48;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号染色体臂间;单对5S rDNA信号分布于3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域。大黄鱼的核型公式为2n=2sm+4st+42t,臂数FN=50;单对18S rDNA信号分布于18号染色体短臂端部;5S rDNA信号9~11对,除一对分布于臂间外,其余全部分布于着丝粒端或短臂端部。综合其他石首鱼核型数据可以推断:厦门白姑鱼呈现原始核型特征,而大黄鱼核型是原始核型经染色体重排和/或转座衍生的特化核型;石首鱼宏观核型和18S rDNA分布模式总体保守,仅少数物种存在变化,而5S rDNA位点的分布模式存在高度的种间变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石首鱼物种间核型微观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石首鱼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选择处于最佳生长阶段的斑马鱼用于药物代谢研究,本实验考察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全鱼、肝脏和肠道组织中CYP3A65及其上游核受体基因(PXR、AHR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实验测定CYP3A65、PXR和AHR2相对表达量,并通过比较核受体基因与代谢酶基因mRNA之间的相关性来证实核受体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144 hpf和75 dpf两个生长阶段的斑马鱼中CYP3A65、PXR和AHR2 mRNA表达量最高;斑马鱼生长阶段中代谢酶基因和核受体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且受肝脏、肠道组织占全鱼比重的影响。研究表明,幼鱼期144 hpf斑马鱼及稚鱼期75 dpf的斑马鱼最适用于CYP3A65代谢研究;CYP3A65与PXR、CYP3A65与AHR2的mRNA表达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与AHR2的相关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精确定位鲍疱疹病毒(HaHV-1)在宿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明确HaHV-1的组织亲嗜性和侵染进程,实验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原位杂交技术建立了HaHV-1的原位LAMP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HaHV-1人工感染实验不同时间节点,病毒在杂色鲍主要器官的分布规律和组织亲嗜性。并对已报道的HaHV-1 LAMP扩增引物进行优化,实现对载玻片上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筛选最佳显色时间等原位杂交反应条件,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分析HaHV-1在组织样本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HaHV-1原位LAMP检测方法最适显色时间为60 min。利用该方法对攻毒后24、36、48、60和72 h,HaHV-1在杂色鲍外套膜、鳃、肝胰腺和腹足神经节4种样本的组织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最早于36 h出现在腹足神经节,48 h在部分外套膜样本中观察到病毒阳性信号,分布局限于外周神经中。在感染实验后期,病毒阳性信号出现在肝胰腺结缔组织中。病毒阳性信号出现的部位常有大量细胞渗出和浸润,渗出的细胞中可见被病毒感染的血淋巴细胞。本研究建立的HaHV-1原位LAMP检...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了近江蛏和缢蛏成熟精子的超微形态结构。发现近江蛏精子与缢蛏精子在超微形态结构上差异很大。近江蛏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成熟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包括顶体和细胞核。近江蛏精子与缢蛏精子顶体均为保龄球状,但近江蛏精子顶体全长比缢蛏短。近江蛏精子细胞核略扁圆形,外缘具8~9个圆弧形凸起;缢蛏精子细胞核则呈圆球状。近江蛏精子中段由线粒体和中心粒复合体构成,线粒体一般5个,个别4~6个;缢蛏线粒体5个或6个。近江蛏精子尾部为细长的鞭毛,轴丝为“9 2”结构,与缢蛏的相同。从近江蛏与缢蛏的精子形态差异看,两者应属于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刘红柏 《水产学报》2006,30(4):531-537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免 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琼扩实验等方法对其Ig及Ig亚单位的分子量和部分特性进行了分析。PAGE及SDSPAGE的结果显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 kD, 896 kD和924 kD;3种鲟鱼Ig的重链分子量均为88 kD,都具有29 kD的轻链,其中达氏鳇还另有一分子量约为26 kD的轻链蛋白。分子量的测定及计算结果显示鲟鱼的Ig为四聚体。Western-blotting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鲟鱼Ig的重链与其Ig具有同样的抗原性,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可被兔抗鲟Ig多克隆抗体所识别,而轻链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则呈阴性。免疫沉淀反应的结果显示,3种鲟鱼的血清及其Ig与相互之间的兔抗Ig血清有免疫沉淀反应,但与兔抗鲤Ig血清无免疫沉淀反应,这表明3种鲟科鱼类的Ig在结构和序列上是较为相似的,而与鲤鱼等高等硬骨鱼类的Ig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发育和体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定位及功能,本研究首先制备了MC1R基因的RNA正反义探针,T7方向转录的正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447.529 ng/μL,SP6方向转录的反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342.698 ng/μL。经10~20倍稀释后的探针用于原位杂交,MC1R基因探针表达定位显示,随橘色双冠丽鱼胚胎的发育杂交信号总体呈逐渐减弱趋势,原肠期和视泡期其卵黄和胚体侧卧部分有杂交信号分布;出膜期其脊柱、卵黄囊及其内容物和色素细胞内出现杂交信号;出膜期第1天,卵黄表面有信号分布。总体来看,杂交信号在脊索、卵黄囊、卵黄囊内容物质及色素细胞有特异表达,而以正义探针作为阴性对照组在5个胚胎阶段均无任何信号,杂交信号显现的MC1R表达定位说明其在橘色双冠丽鱼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也与神经、营养、免疫功能相关,初步建立了鱼类体色相关基因功能和定位研究的整胚原位杂交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任胜杰  吴青  张佐  袁文清  陈兰  郑曙明 《水产学报》2017,41(10):1609-1622
为研究黄芪多糖(APS)和当归多糖(ASP)对维氏气单胞菌诱导鲫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和当归多糖组,通过对鲫用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细胞的凋亡比例和细胞周期变化,并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后阳性对照组鲫血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高于多糖组和阴性对照组;多糖组能显著降低鲫的细胞凋亡率且黄芪多糖组效果更显著;攻毒后鲫肝细胞和肾脏淋巴细胞出现染色质凝集、细胞核固缩边集和细胞空泡化及凋亡小体;同阴性对照组相比;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可以引起鲫血细胞周期中S/G2+M期细胞比例极显著下降,sub-G1极显著升高,抑制细胞分裂诱发凋亡;多糖组则G0/G1期细胞极显著降低,S/G2+M期细胞极显著升高,sub-G1极显著降低,促进细胞分裂抑制凋亡。黄芪多糖和当归多糖添加量在1%时能抑制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引起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