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茶业》2003,(3):25-25
日本纯绿公司在茶叶研究机构的协助下,最近开发成功把儿茶素溶解于油和让纤维浸含儿茶素的技术,为利用茶叶的有效成分开辟了新途径。 据介绍,儿茶素是茶叶中所含功能成分多酚的一种,有杀菌、消毒等作用,溶于水但不溶于油。该公司把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茶叶样品中微量儿茶素进行快速准确分析,利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Ps-SPE)与电喷雾质谱(EIMS)联用技术进行了茶叶中四种儿茶素—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分离测定。首先以表儿茶素(EC)为模板分子,采用紫外聚合方法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EC-MIPs),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MAA),交联剂为乙烯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利用EC-MIPs作为固定相制备EC-MIPs-SPE柱,对茶叶样品进行分离萃取后采用EIMS对洗脱液中儿茶素单体进行检测,分别与常规C18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IP)固相萃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C-MIPs-SPE法对儿茶素类单体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对茶中主要干扰物质咖啡因、茶碱的结合能力远小于儿茶素分子。最佳萃取条件为:水相上样,用50%(v/v)甲醇/水溶液淋洗除去非特异性结合干扰物,1%(v/v)醋酸的甲醇洗脱特异性结合的四种儿茶素单体。对真实茶叶样品测试发现:经过EC-MIPs-SPE法预富集,可以去除94.2%的咖啡因和全部茶碱干扰,同时可得四个主要儿茶素信号,相对强度分别为:EC(12.1%),EGC(8.2%),ECG(35.4%),EGCG(45.7%)。本法可特异性地识别和分离儿茶素单体,有效消除咖啡因和茶碱干扰,可用于茶叶中微量儿茶素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之风,自古至今。从西安到罗马,茶叶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畅销商品。茶叶最初是作为草药来饮用的,化学分析表明,茶叶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多酚、甲基黄嘌呤、咖啡因、脂类、氨基酸、矿物质等。其中,茶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活性物质。茶中多酚的种类取决于它所经历的发酵水平。多酚类化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酚酸、花青素和类黄酮组成,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比例最高[1]。绿茶含有的茶多酚包括类黄酮(儿茶素,单宁,茶黄素以及酚酸,统称为绿茶多酚[2]。近年来,大量科学研究把茶多酚与肥胖、抗氧化、抑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本文旨在探索茶多酚与疾病在医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茶叶儿茶素具有多种保健和药理功效,在食品、医药、饲料、日用化工品等行业成为开发热点,对儿茶素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儿茶素稳定性较差,影响其功效的发挥。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温度、p H值、金属离子及光照等方面对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利用β-环糊精包埋、制成儿茶素微胶囊、添加抗坏血酸等提高儿茶素稳定性的方法,旨在为茶叶儿茶素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茶叶抗氧化剂是茶叶中所含抗氧化性质的有效成分,称为儿茶素类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有左旋一表儿茶素(L-EC)、左旋一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左旋一表儿茶素没食子酸脂(L-ECG)、左旋一表没食子儿条素投食子酸脂(L-EGCG),其等摩尔浓度的抗氧化能力依次是L-EGCG>L-EGC>LECG>L-EC,说明儿茶素抗氧化能力是随其分子结构中的酚式羟基基因数目的增多而增强。L—EGCG与抗坏血酸、柠檬酸、苹果酸、TOC的协同作用最为明显。从原料来源看,茶叶抗氧化剂氧化强度顺序如下:黑茶>绿茶>白茶·青菜>红茶(即“后发酵…  相似文献   

6.
饮茶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东联 《茶报》2004,(4):20-21
饮茶能降低血脂,是与茶叶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有关,这类物质主要是茶多酚。用茶多酚进行提炼、氧化、聚合,可转化成茶色素,其生化反应是以儿茶素的聚合物为主体,最主要有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由于各种组分的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茶叶中儿茶素的高效薄层色谱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中的儿茶素是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含量的70%以上,是茶叶中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保健作用,如抗癌、抗辐射、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防衰老等,也是茶叶中研究最深入的活性物质之一.儿茶素分离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硅胶薄层色谱法,而采用聚酰胺薄层分离法分离茶叶中儿茶素的报道不多,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贵州绿茶中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243份绿茶样品中咖啡碱和儿茶素类物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贵州省绿茶中儿茶素含量范围为9.14%~27.28%,平均含量15.71%;咖啡碱含量为1.08%~3.33%,平均含量2.24%。各地区茶叶儿茶素品质指数多数为1000~2000,其中黔南地区的最高为1975.51;各地区的儿茶素苦涩味指数主要在8.00~17.04之间,黔西南地区的苦涩味指数最低为8.00。据此分析可得,贵州绿茶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春茶适合开发高品质的名优茶,秋茶适合用于茶叶深加工或有效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儿茶素是茶叶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精细化学品、保健品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高纯度儿茶素及其单体的分离制备方法,以期为儿茶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林智 《中国茶叶》2009,(5):41-41
测定了本山、黄木炎和铁观音3个品种茶树成熟叶片的总酚及可溶缩合单宁含量,并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研究了茶叶缩合单宁的基本结构。结果显示,3种茶叶均具有较高的总酚含量,大约为200mg/g;3种茶叶的缩合单宁是以(表)儿茶素(EC/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GC)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均聚物和杂聚物,  相似文献   

11.
汪叔雄  王立新 《茶报》2000,(3):17-18
水溶性茶多酚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儿茶素类化合物。众所周知,由于儿茶素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优越的清除人体内氧自由基的能力,对卣氧自由基过多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及抗衰老等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是一种人体免疫的增强剂。但由于儿茶素分子结构上存在较多羟基,决定了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亲水和差的亲油特性,  相似文献   

12.
茶叶提取物除臭机理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茶叶提取物中多酚类含量及除臭效果影响的研究,认为茶叶提取物除臭可能主要为茶多酚的作用,并且可能是儿茶素B环上的-OH提供H^+同NH3反应生成铵盐而使臭味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13.
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 TSs)是一类儿茶素的氧化产物,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由于揉捻等工序使茶叶细胞破碎导致儿茶素与酶接触,进而氧化形成的。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TSs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功能。本文就从TSs的发现、形成机理、分析方法、分离制备、药理作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儿茶素是与茶叶品质有关的重要成份,日本农林水产省茶业试验场西条了康氏采用HPLC型高速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分析,在茶叶鲜叶中发现并分离出两种新的儿茶素,已确定为(一)一表没食子几茶素3—(3—0—甲基)  相似文献   

15.
儿茶素作为茶叶中尤为重要的功能成分备受关注,探讨其在食品体系中的变化对于儿茶素的应用和含儿茶素类食品品质尤为重要和必要.针对食品硬饮料中茶儿茶素变化相关研究缺乏,选用茶叶中四种主要儿茶素(EGCG、EGC、ECG、EC)单体和茶多酚,采用统一浓度添加法,分别探讨在蒸馏酒(酒精度45.5%)和水两种体系中于25℃避光、密封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四种儿茶素无论是在蒸馏酒还是水体系中均有所下降;在蒸馏酒中四种单体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推测降低原因而非单体间转化导致,按初始浓度降低50%的时间排序为EGCG相似文献   

16.
从过敏反应的概念、过敏症的群体分布、不同茶类及不同茶叶功能成分的抗过敏功效和抗过敏茶制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茶多酚、儿茶素、甲基化儿茶素、茶皂素、茶黄素等茶叶功能成分对过敏反应尤其是速发型过敏具有显著预防与治疗效果,其中茶叶中儿茶素的甲基化产物展现了更为显著的抗过敏功效。一些发酵茶抗过敏能力优于绿茶,这可能与茶叶加工过程中生成除儿茶素外的其他抗过敏活性成分有关,如茶黄素等。茶叶功能成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起到抗过敏作用:抑制化学物质诱导的过敏反应;抑制组胺及过敏介质的释放;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应;促进肾上腺、垂体的活动而有消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简称为TP(Teaupolyphe- nol)。其主要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缩酚酸类及聚合酚类等。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醋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醋四种物质。其结构为:  相似文献   

18.
茶叶功能成分的健康作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有效成分的健康功能一直是国际茶叶科学研究的热点。文章系统综述了国际上近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关于茶叶主要功能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茶多糖、咖啡碱及儿茶素衍生物的健康功能研究成果,旨在为以茶的健康属性驱动市场消费及茶叶功能成分利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如所众知,要获得这种或那种茶叶必须过经“茶叶揉捻的工艺阶段。А.И.奥巴林,А,Л.库尔萨诺夫及其他学者的著作,都指明在揉捻过程中,叶组织遭到陂坏,细胞内含物因而发生剧烈变化。在被破坏的叶组织内,鞣质经受着强烈的氧化,从而决定了红茶质量因子的形成。近年的学术著作肯定茶叶鞣质大部系由儿茶素组成,但书中却缺少关于茶叶揉捻中儿茶素变化的资料。本文的撰述,就是以研究茶叶揉捻中的儿茶紊为目的。  相似文献   

20.
茶水放置过程中茶叶品质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俊辉  沈生荣 《茶叶》2003,29(3):151-154,158
对茶叶在冲泡放置24小时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变化情况的系统分析,通过测定茶汤中的茶多酚、氨基酸、茶红素、茶黄素、儿茶素等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探讨茶水在放置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上述相关成分,冲泡过程中不会造成茶叶品质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