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杨楔天牛(Saperda carcharias)在新疆额敏县主要为害杨树,2年发生1代。对山杨楔天牛在额敏县的生活史及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山杨楔天牛的为害程度与受害树冠幅的关系,以及山杨楔天牛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山杨楔天牛在额敏县主要为害山杨、北京杨和苦杨,树木受害率达85%以上。生长季节可见山杨楔天牛的不同虫态,世代交替现象明显。山杨楔天牛在受害树上的株虫孔数量与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呈二次曲线关系。在寄主树上主要分布于树干下部0~3m的范围内,在树干不同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差异不明显。初步提出了山杨楔天牛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山杨楔天牛(Saperda carcharias)近年来在新疆塔城市额敏县暴发成灾,造成大量杨树受害死亡,对当地防护林建设、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筛选出生物防治山杨楔天牛的有效天敌,选择4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对该天牛幼虫在室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这4种天敌均有一定的寄生效果(寄生率最高为46.33%,最低为19.27%),其寄生效果按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花绒寄甲(光肩星天牛生物型Dastarcus helophoroides)>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苹小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1)=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2)。由于花绒寄甲只寄生天牛中老龄幼虫和蛹,而肿腿蜂只寄生天牛1~3龄小幼虫,因此花绒寄甲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可分别作为生物防治山杨楔天牛中老龄幼虫和幼龄幼虫的首选天敌昆虫;由于山杨楔天牛在自然界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林间同时发生,因而建议在生产防治中同时释放这两种天敌昆虫,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楔天牛属(非中国种)是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其中,缘脊楔天牛于2015年4月为我国口岸首次截获。从分类地位、寄主范围、地理分布、为害情况、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传播途径等方面对缘脊楔天牛进行综述,并以缘脊楔天牛为例,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和专家评估法两种评估方法对北美地区楔天牛属(非中国种)的传入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别为高和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口岸截获的楔天牛属昆虫疫情分析及该属昆虫分布资料信息的分析,汇总了目前楔天牛属昆虫种类的分布情况,对现有的楔天牛属非中国种的划分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修改楔天牛属非中国种种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8日,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罗马尼亚进口的椴木(Tilia)锯木中截获27头天牛成虫,初步鉴定为楔天牛(Saperda spp.);由西南大学植保学院陈力教授进一步鉴定,确认该虫为楔天牛属的非中国种八点楔天牛(Saperda octopunctataScopoli)[1~3].该虫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国属首次截获.现将八点楔天牛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供检疫鉴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从美国进境木质包装中首次截获的斜条楔天牛(Saperda imitans Felt & Joutel),并对其形态学特征、分布、寄主、危害、生物学等进行记述.并整理出北美重要楔天牛种类成虫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眉斑楔天牛的人工饲料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  陆温  农春  农艳艳 《广西植保》2007,20(1):9-11
眉斑楔天牛Glenea cantor Fabricius是木棉树的重要蛀枝蛀干害虫,初步研究表明人工配置的Ⅰ、Ⅱ、Ⅲ3种饲料配方均可以将这种天牛从初孵幼虫成功饲养到成虫,以配方Ⅰ的人工饲料饲养效果最好,其次是配方Ⅱ,配方Ⅲ的饲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8.
2003年9月,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在对一批来自法国的木质包装实施检疫时,发现天牛幼虫,且危害较重,经江苏检验检疫局植物检疫实验室鉴定,该虫为白桦楔天牛(Saperda scalaris(Linnaeus))。鉴于该种的危害性和检疫重要性,现将该虫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主栽核桃品种漾濞泡核桃林为研究对象, 使用4种引诱剂诱捕天牛, 实地调查天牛发生种类及种群消长动态, 结果表明:漾濞泡核桃林发生的天牛种类有3亚科7属11种, 它们分别是幽天牛亚科的梗天牛属, 天牛亚科的闪光天牛属和绿虎天牛属, 沟胫天牛亚科的墨天牛属、梯天牛属、星天牛属和瘤象天牛属, 其中以墨天牛属的松墨天牛、梗天牛属的赤梗天牛、梯天牛属的橄榄梯天牛、瘤象天牛属的麻点瘤象天牛数量居多, 分别占诱捕总量的65.77%、15.32%、7.21%和2.70%。首次发现闪光天牛属的中华闪光天牛对核桃有较严重为害。对核桃有为害的天牛共有7种, 分别是:绿虎天牛属的绿毛绿虎天牛、梯天牛属的粗角梯天牛、星天牛属的星天牛和蓝斑星天牛、瘤象天牛属的灰背瘤象天牛和麻点瘤象天牛、闪光天牛属的中华闪光天牛。试验区天牛成虫的活动期集中发生在5月-7月。该研究为云南漾濞泡核桃林天牛的科学监测和及时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4月,深圳盐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疫人员在对3批美国进口原木进行检疫时发现虫样,该批有害生物经深圳局动植中心植检专家鉴定并由中科院动物所专家复核,为检疫性害虫——缘脊楔天牛(Saperda tridentata Olivier),属全国口岸首次截获。缘脊楔天牛体长8~17 mm。体黑色,被灰白色和橘红色绒毛。触角黑色被灰白色绒毛,复眼下叶内缘镶有细的橘红色绒毛斑纹,复眼上叶后缘具显著的相当宽的橘红色绒毛斑。前胸背板具2条橘红色绒毛纵纹,位于两侧,有时基端加宽至几乎相连;两侧各具2个黑斑,紧挨纵纹纵向排列。鞘翅橘红色绒毛斑纹  相似文献   

11.
鼠害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灾害之一。为了发展无公害、可持续控制农业鼠害的新方法、新途径,迫切需要加强有关鼠害防治的基础研究,提升鼠害防治的科技水平。本文基于我国农业害鼠发生状况与学科发展趋势,从3个方面探讨了农业鼠害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即基础生物学、鼠害成灾规律及鼠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新疆棉区主要有害生物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新疆棉区的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历史演替进行分析,探讨有害生物成灾机理。表明新疆棉区的主要的有害生物为棉蚜,棉铃虫,棉叶螨及棉花枯和黄萎病,有害生物已成为新疆棉花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作者对新疆棉区的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并提出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萧氏松茎象灾害调查及统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氏松茎象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严重危害国外松的钻蛀性害虫。本文提出了萧氏松茎象灾害调查及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因其具有强大的繁殖、取食和迁移能力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非洲沙漠蝗灾的发生历史及近年来的发生现状;叙述了沙漠蝗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最新进展;同时分析了沙漠蝗的防治技术发展.总结认为蝗灾的物联网智能化监测和可持续绿色防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消除...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远程预警信息系统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远程预警信息系统基于B/S模型,其将病虫害预警过程分为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两部分,并通过网络将用户和领域专家联系起来。该系统包含:病虫害检索、数据采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报表汇总、气象数据查询、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系统管理8个子系统。构建本预警信息系统的意义在于实现北京市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永久保存、资源共享;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灾情远程监控、及时制订防治决策,最终降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为重大农业害虫,2020年初至今,沙漠蝗大面积暴发,导致多国进入紧急状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号召全球共同应对沙漠蝗灾害.为有效防控沙漠蝗,本研究对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1949-2009年60年来北京地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和应对情况。分析了灾害形成的原因,同时从减灾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5年来, 我国在害虫变态发育与生殖调控、害虫滞育调控、害虫迁飞、害虫与共生微生物互作、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害虫与寄主植物的化学通讯、害虫对植物抗虫性的适应、害虫对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响应、害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农业害虫发生新规律新机制解析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 同时推进了抗虫作物、RNA农药、行为调控和生态调控等害虫防控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 提出迁飞性草地贪夜蛾分区治理、多食性盲蝽区域防控、地下害虫韭蛆绿色防控和抗性麦蚜精准化学防控等害虫绿色防控新模式新体系。根据国内外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 我国需进一步重视农业昆虫交叉学科前沿和新兴技术领域,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强化害虫防控基础理论创新, 创制智能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 创新集成区域绿色防控和跨区协同治理技术体系,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植保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 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 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 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 本文通过分别概述近年来新疆气候、作物种植结构、栽培耕作措施以及亚洲玉米螟田间发生世代的变化情况, 综合分析了上述变化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存活、个体生长发育、取食偏好和种群增殖扩张等方面造成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 结合已有大量研究成果, 系统解析了新疆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此外, 本文还介绍了新疆植保科技工作者在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相关成果, 简述了田间治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防治成效, 最终为亚洲玉米螟的持续有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了环境气象条件对落叶松球蚜(Adelges laricis Vall)发生发展的影响,并进行落叶松球蚜危害面积的气象预测预报,对林业病虫灾害的预防工作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甘肃小陇山林区落叶松球蚜性喜温暖干燥的气候环境,上年初秋较高温度环境利于落叶松球蚜营养累积,有利越冬成活率的提高;仲春-初夏温暖、干燥、晴天少雨的天气气候条件,利于虫体增大和干母产卵、若虫孵化,提高蚜虫数量而导致落叶松球蚜大面积发生发展。通过落叶松球蚜危害面积气象预测预报模型历史回代检验,16年预报危害面积与实际危害面积平均绝对误差百分率3.8%,绝对误差百分率5.0%以内预报准确率81%;绝对误差百分率10.0%以内预报准确率94%。对2008、2009、2010年三年落叶松球蚜危害面积进行试报检验,3a试报面积分别为16.8km2、16.1km2、16.07km2,平均绝对误差百分率2.37%,均在5.0%以内,试报准确率达100%,预报效果极为理想,可以为林业病虫灾害的预防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