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比较了不同类型虫袋和填充物对角倍春迁蚜产性蚜数量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柱状虫袋填充玉米苞皮及对玉米苞皮进行浸泡处理可以提高性蚜的数量和雌蚜/干母的存活数;与传统的三角纸袋填充棕丝相比较,柱状虫袋填充浸泡玉米苞皮的雌蚜数、雌蚜/干母存活数、雄蚜数和性蚜总数分别增加了107.6%、229.1%、71.1%和87.5%,雌蚜/干母存活率提高了21.1%。虫袋内的雌蚜数、雄蚜数和性蚜总数与春迁蚜数呈显著负相关;雌蚜数和雌蚜/干母存活数与雄蚜数、性蚜总数和雌雄性比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角倍产区的环境因子明显影响春迁蚜的羽化期,但对春迁蚜产性蚜的数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1988—1990年的研究,找出了角倍蚜在瘿外、瘿内阶段及春季迁飞期的种群消涨规律和影响因子.给出了角倍蚜瘿外阶段的种群生命表,性母蚜在湿地匐灯藓上的种群成活曲线,角倍蚜在瘿内阶段的种群增长曲线,以及春季迁飞期到产生致瘿干母时,春迁蚜、性蚜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3.
角倍蚜瘿内世代生物学及角倍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所形成的倍子(即角倍)约占全国五倍子总量的80%,经济价值很大。该倍蚜的生活周期属异寄主全周期型,虫型多样,生活习性复杂。在其生活年史中,春季有翅孤雌蚜(春迁蚜),迁飞到第一害主盐肤木上产雌雄性蚜,经一月左右(一般在夏初),雌蚜生殖,产下的干母爬到嫩叶上取  相似文献   

4.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预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10~ 2 6℃恒温条件下 ,角倍蚜雌蚜的世代生长发育历期符合总积温法则 ,发育起点温度为 3.6℃± 1.1℃ ,有效积温为 358.7日度 ;应用中可根据理论公式和倍蚜的生物温度参数预测雌蚜的世代发育历期 ,并通过调控存放虫袋环境温度的方法控制性蚜的发育速率 ,使干母的发生期应合盐肤木的最适致瘿结倍物候期 ,提高倍蚜虫袋的挂放效果 ;干母的耐饥饿能力弱 ,室温存放只能存活 2 d左右 ,开始发生干母的虫袋应及时挂放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多元积分回归法对角倍产量与它前期的气象要素的关系作了主要气象因子的筛选和分析。指出角倍产量高低主要受气温,日照,降水等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不同时期影响因子不同,作用性质也不尽一样。其中,旬最低气温影响角倍产量形成的全过程,是主导因子;此外,还有秋迁蚜迁飞期反倍子速生期的月极端高温、旬最高气温,旬降水和日照;若蚜越冬期的旬降水量和月极端高温;春迁蚜飞期(包括性母羽化、迁飞、性蚜交配及干母的产生旬日照时数;雏倍期的旬降水量和月端高温.本文还提出用相关气象因子建立积分回归模式直行角倍产量预测和产地气候区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湖南省安江地区,对角倍蚜的秋迁和越冬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角倍蚜一般在10月中、下旬开始秋迁,11月中旬结束,在冬寄主提灯藓上产若虫结成蜡球越冬:天敌和灾害性天气给角倍蚜的秋迁及越冬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提出了进行室内养虫越冬,从而提高虫口密度,促进倍子产量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警根瘤蚜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根瘤蚜(Phylloxera notabilis pergande)又名长山核桃叶根瘤蚜,属同翅目根瘤蚜科,是随苗木由美国传入我国的外来虫种,现分布于江苏,浙江,是危害长山核桃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豆粒状虫瘿,植株生长缓慢,产量下降。为了寻求有效的防治途径,作者于1987~1990年通过田间调查,定虫观察和室内间断的饲养,认为该蚜在南京地区一年发生4代虫瘿,早春阻止干母上行是比较理想的防治方法。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警根瘤蚜届叶瘿型根瘤蚜,成虫有6个型,即干母、无翅雌蚜、短翅雌蚜(性母)、长翅雌蚜(迁飞雌蚜)、雌蚜和雄蚜。 1.1.1 干母:干母系越冬卵孵化出来的无翅  相似文献   

8.
以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角倍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周期中7个蚜型的形态特征进行显微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各蚜型的形态特征与其分工相适应,春迁蚜和秋迁蚜体型大,具有发达的足、翅、触角和次生感觉圈,与其迁移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干雌和越冬若蚜体型稍小,具有较发达的足和口器,与其取食、繁殖或越冬的分工相适应。干母体型最小,但体型修长,具有发达的足和喙,与其取食、形成虫瘿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雌、雄性蚜体型小,口器完全退化,足不发达,与其交配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结合各蚜型生活环境的变化,探讨角倍蚜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角倍蚜(虫袋内)春迁蚜至干母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温I、Ⅱ,恒温Ⅲ、Ⅳ四组对角倍蚜虫袋的保藏试验,计算出角倍蚜(虫袋内)春迁蚜至干母的有效积温:180.20+-30.34日度。其中春迁蚜至性蚜的有效积温:7.90+/-0.94日度,发育起点温度:9.93+/-0.88℃;雌性蚜至干母的有效积温:176.26+/-29.40日度,发育起点温度9.52+/-1.2℃。  相似文献   

10.
角倍蚜春季迁飞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倍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产中国。其中,由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所致的角倍分布最广,产量约占五倍子总量的80%。每年春,角倍蚜从冬寄主迁飞到夏寄主(结倍寄主)上。夏寄主上春迁蚜(性母)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角倍产量。日本高木五六氏和我国唐觉教授等曾对春迁蚜的迁飞进行过观察,并指出:自然迁飞发生在晴天,对迁飞时的气候状况也作过记载。为对其迁飞规律有所认识,笔者于  相似文献   

11.
角倍蚜干母分批上树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角倍蚜分批上树及接种方法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迁飞接种(同批上树)时,单株虫瘿数为15.65个,而迁飞加挂袋(分批上树-A)及挂袋2次(分批上树-B)时,单株虫瘿数分别为48.39个和161.84个,增加了2.09倍和9.34倍;同时单叶虫瘿数也从1.69个增加到2.77个和3.42个;单株有虫瘿复叶数从8.70片增加到17.87片和46.00片;有虫瘿枝条率从21.65%增加到59.74%和91.58%。(2)迁飞接种时,虫瘿分布于当年生枝条第1~7片复叶,其中1~5片复叶为虫瘿主要分布叶片;迁飞加挂袋及挂袋2次时,虫瘿分布于当年生枝条的第1~8片及第1~11片复叶,其中第3~6片复叶为虫瘿主要分布叶片。(3)无论是干母同批上树还是分批上树,单叶虫瘿数均以1~3个为主,虽然分批上树时单叶平均虫瘿数从1.23个增加到1.47个和2.53个,但仍然低于单叶最适虫瘿数5~6个,对虫瘿的大小和生长没有不良影响。综上所述,干母分批上树可以显著增加角倍蚜虫瘿数量,提高虫瘿的分散度,充分发挥盐肤木形成虫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从角倍中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描述了危害状况,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该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分类上隶属于半知菌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相似文献   

13.
肚倍蚜生物学研究Ⅱ.生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角倍蚜及其寄主数量与角倍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倍林中倍蚜及其冬、夏寄主在数量如何配置才能获得倍子高产,是倍子生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首次报道了三者数量与倍了产量的关系,也首次提出了依雏倍数估测倍子产量的方法。文章指出,在夏寄主充足的前提下,每亩倍林植侧枝匐灯藓(含原有藓)25-30m^2,每m^2接种秋迁蚜6-8万头,让倍蚜自然繁衍,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两种接种方式(自然迁飞和人工挂袋)下角倍蚜虫瘿的数量和分布及其对寄主盐肤木枝叶生长的影响。[方法]在自然迁飞和人工挂袋形成虫瘿的盐肤木林内,按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样地,在样地内随机选取有虫瘿树和无虫瘿树,分别测量和统计盐肤木及虫瘿的生长指标,采用方差分析虫瘿对盐肤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在自然迁飞和人工挂袋两种接种方式下,盐肤木单株虫瘿数没有显著差异。但人工挂袋时,单片复叶的平均虫瘿总体积为170.92±14.85 cm~3、小叶总面积为616.26±32.73 cm~2,显著高于自然迁飞形成虫瘿的总体积85.82±9.40cm~3和小叶总面积482.81±28.51 cm~2。表明人工挂袋接种可以增加虫瘿的总体积,从而提高角倍产量;同时,较大体积的虫瘿还促进了盐肤木小叶的生长,使小叶面积增大。[结论]角倍蚜虫瘿对寄主盐肤木的枝叶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生长促进与虫瘿的体积呈正相关。与自然迁飞接种相比,人工挂袋接种更能发挥盐肤木的生长和结倍潜力,提高角倍产量。  相似文献   

16.
肚倍蚜生物学研究Ⅰ.生活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7.
角倍种倍的采收及秋迁蚜收集技术初探*彭兴民关键词角倍、种倍、秋迁蚜、收集近年来,角倍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3],生产面积扩大,种倍需要量剧增。人工收集秋迁蚜的量多,技术要求较高。种倍采收和秋迁蚜收集技术必须跟上为提高种倍利用率的要求,笔者在...  相似文献   

18.
早园竹林2种造瘿小蜂及其形成的虫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江省德清县早园竹林进行造瘿昆虫危害和虫瘿类型调查,室内解剖和饲养观测虫瘿中的昆虫幼虫及成虫羽化情况。结果表明:(1)营林方式显著地影响造瘿昆虫2013年的造瘿率,砻糠覆盖样地造瘿率显著低于未覆盖砻糠的样地。(2)整株竹子上共获得349个虫瘿,其中新瘿291个,枯瘿58个;依据虫瘿的形态特征分成联瘿型、叶片型、叶鞘型、光瘿型和顶生型5种类型,其在整株竹子上所占比例分别为40.12%、30.95%、19.77%、6.01%和3.15%。(3)单虫瘿解剖最多可获得6头昆虫的幼虫,而联瘿型、叶片型、叶鞘型、光瘿型和顶生型虫瘿的平均幼虫数分别为1.83、2.88、2.77、1.00和2.27。(4)联瘿型、叶片型和叶鞘型虫瘿羽化出5种301头小蜂,包括竹泰广肩小蜂和刚竹泰广肩小蜂2种造瘿昆虫,栗瘿旋小蜂、点腹刻腹小蜂和纹黄枝瘿金小蜂3种寄生蜂;竹泰广肩小蜂、刚竹泰广肩小蜂和寄生蜂在3种不同类型虫瘿中的比率分别为59:18:1、70:31:2和83:31:6。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早园竹虫瘿的认识,并为下一步综合防治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