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就目前国内具体情况而言,详细分析大肠杆菌病的成因,主要是原发性、诱发性和继发性三种情况。1原发性据检测,随意采取1g健康鸡的粪便样品,用微生物学方法计算,常常含有100万个大肠杆菌,虽然大多数是非致病性的,但也有为数可观的致病性的,其血清型为O1、O2、O35、O78等。这些大肠杆菌菌株,从鸡粪中飘逸出来,随空气飘散,鸡只一呼一吸,就有可能落在呼吸道粘膜上,借助菌毛粘附,得以在上皮“定居”,从而获得入侵“通道”。当鸡因饲养条件差,抵抗力下降时,致病性大肠杆菌便通过“通道”侵入鸡体内,呈现急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毛分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F1菌毛特异性单抗1F4-1、2C3、3H3和F11菌毛特异性单抗FA1、FB11作为检测试剂,将111株已知O抗原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经MD液体培养基连续传代培养后,通过直接玻板凝集法对各菌毛进行初步分型。结果发现F1、F11菌毛与O78、O1及O2三种优势O抗原型菌株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即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上。F1、F11菌毛在这三种O抗原型上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5.6%、75.4%及73.3%。另外,在所检测的11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只表达F1菌毛的大肠杆菌占菌杆总数的33.3%。只表达F11菌毛的大肠杆菌占菌株总数的8.1%,两者都表达的占菌株总数的36%,F1、F11菌毛的总检出率为78.3%。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养鸡场大肠杆菌病的流行与日俱增。为防制大肠杆菌病,必须先摸清病因,然后针对病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才能事半功倍。一、病因1.饲养环境差,饲养密度过大,不卫生。在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于鸡的肠道中。据检测,随意采1克健康鸡的粪便样品,用微生物学方法计数,常常含有100万个左右的大肠杆菌。尽管多数是非致病性的,但也有不少可产生肠道外感染。常见的致病性菌株有O2、O78、O1、O35和O36等血清型。这些致病性菌株随鸡粪排出体外后,有一部分随空气飘散,鸡只一呼一吸,就有可能落在鸡呼吸道粘…  相似文献   

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以O1、O2、O8、O78等为主。研究表明,这类大肠杆菌均具有菌毛。菌毛叉称纤毛、柔毛,是大肠杆菌的一种蛋白质突起,禽大肠杆菌菌毛主要有I型菌毛和P型菌毛两种,目前认为菌毛是大肠杆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与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菌体借助菌毛与气管黏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致病。菌毛在体外的表达具有温度及营养的依赖性。近年来,对大肠杆菌菌毛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禽大肠杆菌菌毛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毛的体外表达与提取、粘附特性与致病性、免疫学特性及其分子生物学的有关研究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E.coli)引起的不同类型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疫病〔1〕。该病在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良的鸡场,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养鸡业最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2〕。目前我国已分离到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有48个,各地分离到的菌株的血清型不尽相同,鸡源大肠杆菌(E.coli)常见的致病性血清型是O1、O2、O35和O78〔3〕,国内外亦有一些血清型的报道〔4〕,但在不同发病地区或鸡场也有其它血清型为优势致病性血清型。为摸清鸡大肠杆菌病在山东、河北等主要养鸡地区的流行情况及病原血清型,我们通过对山东滨…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来,黑龙江省一些大型肉鸡屠宰企业饲养场大肠杆菌病流行比较严重,针对病因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1发病病因(1)饲养管理原因。饲养密度过大,卫生环境较差,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于鸡的肠道中。据检测,随意采1克健康鸡的粪便样品,含有100万个左右的大肠杆菌。多数是非致病性的,也有不少致病性的可肠道外感染。常见致病性菌株有O2、O78、O1、O35和O36等血  相似文献   

7.
菌毛(pili)是细菌表面的一种蛋白性突起。研究表明,某些细菌的菌毛与细菌对宿主上皮细胞的粘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大肠杆菌 k_(88)、k_(99)菌毛对仔猪、犊牛的肠粘膜上皮的粘着,有利于大肠杆菌对肠的定居;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菌毛粘着于鸡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以利于细菌获得侵袭的通道。实际上,菌毛已成为细菌的一种重要的致病因子。对菌毛的研究正日趋增多。研究菌毛的特性,分离提纯菌毛是  相似文献   

8.
研究选择从四川规模化鸡场分离鉴定的5株优势血清型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代表株(O89,O119,O141,O127)的1型菌毛pilA基因的PCR扩增片段分别定向克隆到pUC18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并转化到DH5 α株大肠杆菌载体菌中,对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结果表明:5个克隆片段均含有1型菌毛pilA基因的全序列,全长459bp,编码信号肽和结构蛋白。用生物软件(DNASTAR)对9株大肠杆菌1型菌毛pilA基因序列、氨基酸序列、菌毛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及抗原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1型菌毛间具有同源性,1型菌毛间存在一定的相同抗原位点。  相似文献   

9.
用1日龄雏鸡免疫评价了鸡大肠杆菌多价1型菌毛油乳剂苗在鸡体内的免疫原性。用含1型菌毛的3个不同血清型(O1、O78及O88)菌株,大容量培养后提取菌毛制备多价菌毛油乳剂苗。接种多价菌毛油乳剂苗的鸡用同源菌株攻毒后出现10%~11.2%的死亡率,阳性对照组鸡攻毒后出现70%~80%的死亡率;用异源菌株(O36)攻毒后,免疫鸡出现33.3%的死亡率,而未免疫阳性对照组鸡死亡率达70%。免疫鸡在气囊,心包及肝脏的病变非常轻微,且攻毒后非免疫鸡能更有效地清除侵入气囊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目的是研究fimC基因的功能。基于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Ⅰ型菌毛fimC基因的已知序列,通过PCR扩增了缺失169 bp的fimC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自杀载体pCVD442中,通过接合性转导将重组自杀性质粒pCVD442∷△fimC从大肠杆菌SM10λpir转到O2(Nal^R)中。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fimC基因缺失突变菌株O2(△fimC)。结合PCR扩增、测序结果及透射电镜观察,证明正确构建了fimC基因缺失突变株O2(△fimC)。体外生长及生化反应试验中,O2(△fimC)与亲本株存在一定差异。药敏试验中,两者无明显区别。鸡气管黏膜黏附试验及雏鸡的致病性试验表明:突变株在鸡气管黏膜上的黏附能力是亲本株的1/50,对雏鸡的致病性亦明显下降。鸡致病性大肠杆菌Ⅰ型菌毛fimC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为深入探讨fimC基因在鸡大肠杆菌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Ⅰ型菌毛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fimC基因缺失突变株其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表达 F18ac菌毛参考菌株 2 134(O15 7∶ H19)为研究对象 ,摸索出了 F18ac菌毛表达的最佳条件 ,采用热洗脱法获得了较纯的 F18ac菌毛 ,并以之免疫小鼠 ,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用直接玻板凝集法筛选出 1株杂交瘤细胞株 19B4 ,能稳定分泌针对 F18ac菌毛和 F18ab菌毛共同抗原表位 a因子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上清对 F18ac菌毛参考菌株 2 134和 F18ab菌毛参考菌株 10 7/ 86的直接凝集价均可达 1∶ 8,腹水单抗直接凝集效价可达 1∶ 10 2 4 ,而与猪源产 F4、F5、F6和 F4 1粘附素大肠杆菌菌株、鸡源产 型菌毛大肠杆菌菌株及沙门氏菌不发生凝集反应。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 ,腹水单抗可同时特异识别 F18ac菌毛 170 0 0和 F18ab菌毛 15 0 0 0左右的主要亚单位多肽。应用所研制的单抗对 2 15株断奶仔猪腹泻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了检测 ,结果上述分离株 TSB培养物的 F18菌毛的检出率为13.4 % ,TSA培养物的检出率为 8.4 %。F18菌毛阳性分离株的 O血清型除了常见血清型 O139、O14 1外 ,还有非常见血清型 O10 7、O131和 O9等。TSB培养物的 F18菌毛检出率明显高于 TSA培养物的检出率 ,表明 F18菌毛在 TSB培养基中比在 TSA培养基上更容易表达 ,TSB培养基是适合 F18菌毛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鸡大肠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集约化养鸡场的增多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鸡的细菌性疾病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鸡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养鸡场的常见多发病,常引起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除加强饲养管理和菌苗免疫接种外,药物防治是当前控制此病的主要手段,但很多鸡场反映常用抗菌药物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不佳,甚至无效。临床盲目超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其浪费十分惊人,随之也带来药物毒副作用、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因此,有必要测定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寻找疗效最好的药物。一、材料与方法1.菌株50株鸡大肠杆菌菌株为在新乡、驻…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及生物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由于其在饲养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健康禽消化道每克粪便约含菌100万个,10%~15%属于有致病力的血清型且它们与有益菌共生等特点,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造成鸡体抵抗力下降或有其他疾病发生时便可发生流行,仅而成为家禽常见的病原菌之一,目前普遍认为O1、O2和O78是世界各地禽大肠杆菌病常见的优势血清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摸清锦州地区鸡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选取锦州市5个县区13个鸡场78只临床诊断为大肠杆菌病的病鸡,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到55株大肠杆菌,分离率达70.51%;其中有41株为致病性菌株,占分离菌总数的74.55%;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有11种,未定型2种,其中优势血清型为O78、O1、O23、O2。  相似文献   

15.
从患败血症或大肠菌病病鸡分离的大肠杆菌中提纯菌毛,当这些菌株培养于固体培养基上时,能表达亚单位分子量约为18KDa的菌毛,形态,生化,血清学,功能和分子等的特征揭示18KDa的菌毛等同于F11菌毛,普查结果表明:78%的鸡大肠杆菌能表达F11菌毛,除美国F11菌毛表达率较高外,表达F11菌毛菌株的流行与国别无关,鸡大肠杆菌F11菌毛的表达与其对鸡气管和咽上皮细胞的吸附能力并无联系。  相似文献   

16.
鸡大肠杆菌菌毛是鸡大肠杆菌病的一种重要的致病因子,为一种蛋白质突起,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在体外培养时,大肠杆菌菌毛的产生具有温度依赖性。本文就鸡大肠杆菌菌毛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提难和纯化、与大肠杆菌致病性的关系、生物学及其免疫学特性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从四川10个规模化鸡场分离的经生化鉴定、动物回归试验获得46株鸡致病性E.coli。对46株鸡致病性E.coli进行了耐药性、血清型鉴定和质粒DNA分析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鸡致病性大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且多为多重耐药;鉴定出36株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共16种,占鉴定菌株的78.3%;流行的主要血清为O89、O141、O119、O127和O131,共22株,占定型菌株的61.6%,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多,各地血清型各类差异大;质粒得率为100%,来源相同的菌株有相同或相似的质粒图谱和酶切图谱,来源不同的菌株质粒图谱一般不同,同一血清型可以有不同的质粒图谱。  相似文献   

18.
动物性食品源大肠杆菌O血清型鉴定及其K88菌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河北省冀东地区农贸市场和超市采集的生猪肉、生鸡蛋和生羊肉等分离得到的20株大肠杆菌进行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并检测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的K88菌毛基因。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鉴定,用PCR方法检测K88菌毛基因。分离鉴定的20株大肠杆菌有7种血清型,包括O38、O78、O88、O11、O107、O91、O9,其中O38、O78为优势血清型菌,均占分离菌株的25%(5/20)。在分离的动物性食品源大肠杆菌中有30%(6/20)的菌株K88菌毛基因扩增呈阳性。结果表明,O78、O38为冀东地区动物性食品源大肠杆菌常见血清型,30%(6/20)的菌株K88菌毛基因扩增阳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鸡源大肠杆菌在改良马丁肉汤、营养肉汤、麦康凯琼脂和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毛的表达以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培养的鸡胚气管上皮细胞的粘着。大肠杆菌O78、O36、O49在改良马丁肉汤和麦原凯琼脂上经37℃72小时培养后菌毛生长良好,能够牢固地粘着在鸡胚气管上皮细胞绒毛上。  相似文献   

20.
从山东省各地分离到107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选择了其中2株高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别为O78和OM,经增菌培养后提取菌毛制备为单价菌毛油乳苗,分别接种于1日龄和14日龄雏鸡,于4周龄攻毒。结果二者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根据Genbank收录的人源大肠杆菌I型菌毛FimA基因和P型菌毛pap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通过PCR对上述2株大肠杆菌进行扩增,结果只有FimA的一对引物扩增出相应的条带,经测序证明为FimA基因。papA基因的引物未扩出任何条带,证明这2株大肠杆菌表达I型菌毛。通过对2株大肠杆菌结构基因FimA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菌毛亚单位之间的交叉保护性与其菌毛的结构基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