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利用外源DNA导入培育水稻品种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笔者近年来在利用外源 DNA导入培育水稻品种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及孕穗期茎注射等方法,将玉米等外源供体DNA直接导入水稻品种中,其后代在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及粒重等主要性状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异。本文初步报道了用普通栽培水稻盐粳10号为受体,玉米黑307为供体将其DNA经孕穗期茎注射法导入后得到的变异株系及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后代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3.
外源DNA导入水稻引起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玉米、高梁、稗子作供体。栽培水稻品种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外源DNA导入,其后代在抽穗期、株高、穗长,每穗穗数、着粒密度,芒性、色素、抗性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表明外源DNA已转入水稻,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远缘杂交类型,提出以转异属植物菰的后代优良材料作为受体,以菰及其它异属植物作为基因供体,通过不同远缘杂交技术,将多种外源植物基因导入同一水稻受体中,创制出多源基因水稻新材料,提出了外源基因植物供体的选择、转基因后代的处理以及如何同水稻育种相结合,缩短育种年限选育水稻品种等方面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5.
水稻种内基因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进一步挖掘种间、属间及亚远缘物种的有利基因,维持栽培稻遗传多样性,实现水稻超高产、优质和多抗育种,本文综述了远缘杂交所涉及的分子机理及水稻远缘杂交育种的思路,概述了水稻种间和属间远缘基因资源的研究成果、远缘杂交障碍及克服途径、多种技术在水稻远缘杂交方面的发展概况等,为加快远缘物种基因资源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0B和IR58025B,在第1代(D1)获得变异,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而高粱DNA导入IR5802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开始在形态上已不出现分离.SSR分析表明,变异系野威B、香粱5均与受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并含有供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带型.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明,通过导入外源DNA获得的变异株确实存在无分离的现象.说明导入远缘物种DNA是创造水稻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肖君泽  刘耀光 《作物研究》2002,16(2):102-104
介绍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外源基因导入技术改良水稻品种的趋势与前景。  相似文献   

8.
水稻籽粒镉低积累资源挖掘及其新材料创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米镉超标已经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生产上迫切需要选育适宜在镉污染地区种植的低镉积累水稻新品种.通过对国内外275份水稻资源进行筛选,挖掘到在重度镉污染田籽粒镉低积累材料珞红3A和珞红4A.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珞红4A的第7号染色体上有一段长度为408 481 bp的片段(Org)缺失,且在该缺...  相似文献   

9.
用穗茎注射法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光宇先生创立的水稻“分子育种”是建立在只有部分外源DAN片断与受体基因组“杂交”的基础上,相对地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矛盾,且能在早世代(3~4代)选育出稳定遗传的新品系。朴亨茂与富威力等用菰(Zizaina)作供体,栽培种为受体育成了抗病水稻品种;李道远等用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Gx1686为供体,中铁31为受体,育成了桂D1号;万文举等用玉米作供体,湘早籼8号作受体育成了多穗、大穗与高结实率的玉米稻GER系列。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途径,多是运用“花粉管通道法”,以及种苗“浸泡法”,前种方法结实率低,籽粒易产生霉变,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0.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从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诱变效果、转基因效果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分别阐明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实用性、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新颖性、在创造远缘水稻新种质中的特殊性和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认为低能离子束作为一种能有效地改造生物体遗传特性的新的诱变源具有诱变率高、突变谱广和诱变损伤轻等优点;作为异源遗传物质转移的中介,低能离子束的介导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试验结果所肯定。  相似文献   

11.
水稻耐盐研究与育种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培育耐盐品种或通过栽培措施提高水稻的耐盐能力是提高盐碱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缓解世界粮食危机的最佳方案之一,意义重大。本文主要论述了盐胁迫对水稻的生理效应;水稻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水稻耐盐性的分子基础以及提高水稻抗盐性的化控和栽培措施等研究进展,提出提高水稻耐盐性有效研究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广东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的引进和评价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在对我国水稻矮化育种、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选育和优质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中期种质资源库现有保存的国外水稻种质资源4 671份。通过引进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利用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中,选育出一系列优质、抗病的水稻新品种,如通过外引材料IR9965-48-2选育出外选35,再利用外选35育成梅三五2号、矮三芦占、七袋占等优质水稻品种,并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各种类型的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用于研究,对我国水稻育种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东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的引进和评价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在对我国水稻矮化育种、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选育和优质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中期种质资源库现有保存的国外水稻种质资源4 671份。通过引进国外水稻种质资源利用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中,选育出一系列优质、抗病的水稻新品种,如通过外引材料IR9965-48-2选育出外选35,再利用外选35育成梅三五2号、矮三芦占、七袋占等优质水稻品种,并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各种类型的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用于研究,对我国水稻育种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应用浸胚法对寒地水稻进行了遗传转化的试验探讨。浸胚法使用4%~8%的丙酮、0.2%~0.4%的SDS浸泡糙米,再加玉米总DNA溶液催芽,丙酮、SDS、总DNA溶液对种子的发芽进程均有抑制作用,同一物质间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加,不同物质间对种子的发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D_1代在0.2%SDS+玉米黑301总DNA溶液的处理中出现变异植株;变异植株在穗型、分蘖、结实率、千粒重、穗部构成、叶色、粒型等性状与受体合江19号有显著的差异,变异为育种不利变异,连续四代研究了该变异植株的遗传变异,从其遗传变异规律看,这种变异植株可能为基因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水稻育种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饭田修一 《北方水稻》2008,38(3):179-180
日本水稻育种以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的六个农业研究中心为主。育种目标主要是培育具有优良食味、品质及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主食用品种,同时进行糯稻、酒米稻、饲用稻及适于直播的品种的选育。并重视低直链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富含-γ氨基丁酸(GABA)以及特殊用途米的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6.
玉米转基因技术研发与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裕  王天宇 《玉米科学》2018,26(2):1-15,22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玉米育种的重要手段,其产业化为全球玉米种业发展和玉米生产方式带来变革,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给予了重要保障。本文针对玉米遗传转化和新产品创制进展进行评述,对今后我国玉米转基因技术研发及其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水稻核心种质的育种成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报道了一级核心种质青六矮1号到七级核心种质黄丝占和黄粤占的选育结果。分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在品质育种、高产育种、抗病育种中的育种成效和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的育种效率。讨论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的关键和高效保障以及水稻核心种质育种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该文结合国内外水稻育种的现状,简要分析了我国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提出适应未来5—10年产业发展的需求及符合消费市场稻米品质高端化发展,并对满足现代种业发展对科研组织模式、机制改革及相关政策的需求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通过航天育种途径对特大穗恢复系材料DR108进行株叶形态改良,选育出新的恢复系,对新选育恢复系HR227及其配制组合的株叶形态进行比较分析,显示了航天育种在水稻种质创建上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以香稻不育系GHS与无香味恢复系和香稻品种杂交,采用咀嚼法测定杂交组合F1米粒和KOH溶液法测定杂交组合F1、F2、BC1 F1植株的香味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恢复系无香味为显性性状,GHS的香味为隐性性状;GHS的香味基因与粤香占、湘晚籼17号的香味基因不等位;GHS的香味基因与玉香油占、天龙香103、新万香、创香5号香味基因可能存有等位位点。与无香味恢复系杂交组合F2植株群体无香味与有香味之比符合3∶1的分离比,BC1 F1植株群体符合1∶1的分离比,GHS的香味遗传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利用GHS系统选育出琼香S,并选配出一批香型杂交稻组合,其中琼香两优1号、琼香两优2号等高产优质组合已通过省级审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