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潮棕壤上连续进行18年的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处理相比, 施用磷肥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作用.不施磷肥处理, 土壤磷素收支赤字,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明显下降, 且土壤磷收支的盈亏值与土壤速效磷的增减量呈显著直线相关; 施磷肥处理, 土壤磷素收支盈余, 18年间耕层土壤全磷含量均明显提高, 提高幅度为0.02~0.04 g·kg-1, 土壤速效磷含量亦明显增加, 特别是在试验的后几年, 土壤速效磷含量似有加速上升的趋势.施氮肥对玉米有明显增产作用, 施磷钾肥对玉米增产作用不明显; 大豆则相反, 施氮肥增产作用不明显, 施磷钾肥有显著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三叶草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地温及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亚热带丘陵区茶园白三叶草间作大田对比试验,研究其对茶园地温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地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位相滞后现象,白三叶草间作改变了土壤热量交换层(地表层)的性质,对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具有低温时增温、升温时降温、降温时保温及降低日较差、增强同一土层温度稳定性等综合动态调控作用,其调控效果表现出了0cm>5cm>10cm>15cm>20cm、13:00>19:00>7:00、降温>保温>增温、降温幅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增温和保温随气温的下降而加强的相同趋势,同时还降低了有害高温的出现次数,提高了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改善了茶叶品质,增加了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3.
覆草对杏园土壤物理性状、肥力及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杏园进行覆草对土壤肥力和杏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覆草能有效地稳定土壤温度,保持和提高土壤水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通气孔度.减少无效孔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果树营养,提高杏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褐土耕地肥力质量与作物产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26个20多年长期定位试验的褐土土壤肥力质量和产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86年到2006年,褐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1.50 g/kg上升到15.75 g/kg; 全氮由0.73 g/kg上升到1.07 g/kg; 碱解氮含量由73.5 mg/kg 上升到94.6 mg/kg,20年增加了21.1 mg/kg; 有效磷含量1998~2006年增加幅度较大,由18.1 mg/kg上升到28.7 mg/kg,年增加1.3 mg/kg; 速效钾含量也随时间呈一定的增加趋势。总之,褐土肥力总体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上升趋势较土壤速效钾明显,土壤酸碱度保持基本稳定,作物产量也呈现了一定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6.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以连作5 年的花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连作花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不同秸秆添加量处理均可显著增加花生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较无秸秆还田对照分别提高了12.69% ~ 21.01%、9.66% ~ 25.05%、12.98% ~ 29.08%,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5.85% ~ 32.46%、17.89% ~ 36.59%、20.23% ~ 33.16%、26.56% ~ 33.80%、20.54% ~ 32.57% 和21.74% ~ 35.36%;秸秆还田条件下花生产量较对照提高了4.49% ~ 10.8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6 种酶活性及花生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花生连作土壤中添加玉米秸秆可有效改善土壤生物活性,缓解连作障碍,实现花生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7.
覆盖和间作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探索提高土壤磷素营养的方法,以湖南省长沙县百里茶廊的湘丰茶厂东西山茶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素营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磷素营养有明显影响。稻草覆盖可增加土壤全磷含量,提高土壤磷库;间作白三叶草主要影响土壤中磷形态的转化,使有效磷含量提高,但对土壤磷库无明显影响;CK则导致磷库耗竭,土壤磷库下降10.3%。与CK相比,间作白三叶草(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磷(MB-P),而稻草覆盖处理可以减轻MB—C和MB—P波动,保持MB—C和MB—P的稳定。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且间作白三叶草处理在白三叶草生长旺季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得更多。MB—C/MB—P值表明,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均可促进土壤磷素活化,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间作白三叶草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最多,说明间作白三叶草处理对土壤速效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套种绿肥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莉  廖万有  王烨军  苏有健  张永利  罗毅  孙力 《土壤》2016,48(4):675-67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绿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两者混播的3种套种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环境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套种绿肥有降低土壤体积质量、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气相和液相比例的趋势,套种绿肥可明显降低地表、5 cm、10 cm和15 cm土层温度,减小土壤温度变幅。最高温时,各土层降温效果均为:黑麦草白三叶混播。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6.67%~12.6%、0.8%~15.2%、24.1%~26.7%和6.8%~88.9%。绿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2.58倍、1.22倍~1.88倍和1.15倍~1.46倍。因此,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黑麦草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改善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措施对洞庭湖区旱地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洞庭湖区非粮食作物棉花-油菜轮作下,农民习惯施肥(TF)、配方施肥(NPK)及有机肥和化肥不同配比模式[有机肥来源氮占配方肥总氮量的50%(50%OM)、30%(30%OM)和10%(10%OM)]的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化,以期为相应作物种植制度下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施肥量及有机无机肥配比下,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棉花和油菜的产量,且以50%OM处理产量最高,各处理产量的顺序为50%OM30%OM10%OMNPKTFCK(不施肥对照);当有机氮施用量占总氮量的50%时(50%OM处理),棉花和油菜产量分别比NPK处理高24.52%、29.57%,比习惯施肥(TF)处理分别高46.03%和49.07%。同时,施用有机肥各处理作物产量的年际变化均不到20%,明显小于NPK、TF和CK处理,即施用有机肥不仅能促进旱地作物高产,同时也能保证其稳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且以50%OM处理效果最好,与试验前比较的增加幅度分别达57.5%、38.2%、65.1%和48.1%;土壤有效磷含量有随施入磷素量的增加而增加趋势;而CK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则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Y)随试验年限(X)的变化均可用方程式Y=a X+b来表示。在洞庭湖区肥力较高的旱地土壤中,合理的有机肥和化肥施用比例对保障非粮作物高产稳产和耕地地力提升尤为重要,且本试验条件下当有机肥来源氮占总施氮量的50%时能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陕西关中典型土壤——蝼土进行了连续25年的定位施肥试验。通过对25年来不同施肥小区土壤肥力差异的分析研究表明,多年连续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以及作物产量,即单施化肥或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都可以增强土壤养分容量及其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其中又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营养累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肥是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土壤质量及促进茶园可持续利用最重要的农业措施之一。为了筛选出合理的茶树施肥模式,采用连续4周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6种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茶树配方化肥、1/2茶树配方化肥+1/2有机肥、有机肥、茶树配方化肥+豆科绿肥、1/2茶树配方化肥+1/2有机肥+豆科绿肥)对茶叶产量,茶叶中氮、磷、钾、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累积量及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模式相比,其他几种不同施肥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叶产量,促进了茶叶营养物质的累积,并提高了茶园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其中,1/2茶树配方化肥+1/2有机肥+豆科绿肥的试验效果最佳,其3年茶叶总产量最高,为5 929 kg.hm?2,比对照提高106.17%;茶叶氮、磷和钾累积量最高,分别为4.962 kg.hm?2、0.48 kg.hm?2和5.966 kg.hm?2,比对照分别提高88.6%、57.41%和98.87%;茶叶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累积量最高,分别为23.39 kg.hm?2和119.41 kg.hm?2,比对照分别提高73.29%和85.56%;并比对照分别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1.29倍、全氮1.7倍、全磷2.98倍、速效氮1.59倍、速效磷34.3倍和速效钾3.3倍。1/2茶树配方化肥+1/2有机肥+豆科绿肥施肥模式值得在茶园施肥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稻田冬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探讨冬季种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 以冬闲连作为对照, 通过连续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种绿肥(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收获后翻压还田对后作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8年冬种绿肥期间, 冬种绿肥各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均高于冬闲对照, 但不同处理增产效果有所不同, 其中紫云英 早稻 晚稻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 为10.48%, 其次是油菜 早稻 晚稻处理(7.31%), 黑麦草 早稻 晚稻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差, 仅为5.76%。紫云英 早稻 晚稻处理的土壤pH和碱解氮含量最高, 与其他处理相比, pH增加0.58%~1.37%, 碱解氮增加6.59%~35.35%。黑麦草 早稻 晚稻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C/N在各处理中最高, 分别较其他处理高2.99%~4.98%、19.25%~31.05%、16.97%~22.15%和0.97%~6.6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水稻产量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极显著相关(P<0.01), 与每穗粒数、有机质、速效钾显著相关(P<0.05), 而与穗长、有效穗数及土壤pH和C/N相关不显著; 水稻产量各构成要素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综合来看, 稻田冬种绿肥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和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3.
施肥模式对茶叶品质、产量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撒施、沟施和沟施覆膜3种施肥模式及沟施覆膜下氮肥施用量对茶叶品质成分、产量构成因子和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施覆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叶产量并改善了品质,提高了茶园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沟施次之,撒施效果最差。与沟施相比,沟施覆膜下茶叶的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升2.24%、7.26%、14.68%,茶多酚下降1.88%,芽叶密度、芽叶长度分别提升8.50%、8.15%;土壤表层和深层pH分别下降8.16%和5.30%,表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升10.87%、26.74%、17.95%、34.69%、25.42%,深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升10.38%、28.22%、25.64%、15.34%、17.97%。比较沟施覆膜下45 kg·hm-2、60 kg·hm-2、75 kg·hm-2、90 kg·hm-2 4种施氮量对茶叶品质、产量构成以及土壤肥力提高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茶叶品质及产量构成和茶园土壤肥力增加,但施氮75 kg·hm-2与90 kg·hm-2处理的茶叶品质及产量构成因子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沟施覆膜条件下施氮肥75 kg·hm-2即可满足茶园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茶叶产量和品质与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肥力质量密切相关。然而,目前针对茶园肥力状况的调查评价依旧不足。  方法  本研究对福建省安溪县13个主要产茶乡镇共38个铁观音生产茶园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与理化指标检测,并通过对土壤pH值以及关键营养元素分析,建立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  结果  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值平均值为4.0,有近55%样点茶园土壤酸化严重;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相对优质标准较高;综合各评价指标,得到IFI值范围在0.52 ~ 1.00,平均值为0.84,有84%样点的茶园处于 Ⅰ 级优质标准。  结论  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大半已严重酸化,但安溪茶园土壤整体养分状况优良,茶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较高,表明安溪铁观音茶园土壤总体较健康。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黄土高原区长期定位试验麦秸、玉米秸、绿肥、厩肥及化肥等培肥物质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水分、物理形状和土壤团聚度,提高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等能力,其中秸秆增产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园施氮后短期内(20~3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降低;长期(45~5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的降低作用减弱,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的含量增加;在试验结束时(164 d),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降低,T2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增加。2)0~20 cm茶园土壤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与NH4+-N分别呈极显著负、正相关(P0.01),20~40 cm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与NO3?-N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P0.01)。土壤p H与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其他3种形态氟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铁锰结合态氟与交换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水溶态氟均无显著相关性。3)春茶前后施氮可以降低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但未达显著水平。T1处理新梢氟含量的降低值为夏茶(25.15~27.95 mg?kg?1)秋茶(21.06~24.31 mg?kg?1)春茶(18.58~21.03 mg?kg?1),T2处理的降低值为秋茶(18.64~22.34 mg?kg?1)夏茶(7.79~14.14 mg?kg?1)春茶(3.52~7.30 mg?kg?1)。春、夏、秋茶树新梢氟含量主要受0~20 cm土壤无机氮和20~40 cm土壤p H的影响。因此推测施氮通过影响茶树根系氟的吸收和氟在叶片中的累积过程调控茶树新梢氟含量,该研究成果为合理利用施氮技术降低茶园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亚热带丘陵区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环境、茶品质改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蚯蚓生长,增加土壤关键层次(0~20cm)关键时期(4~6月份)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低温时增温、高温时降温及降温时保温的综合动态调控效果,增加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有效缩短高温和干旱时间,改善茶叶品质,显著增加茶叶产量,增幅为39.04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