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双斑萤叶甲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次要害虫,2010年在会泽县金钟、者海、五星等乡镇开始零星发生。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玉米耕作方式的改变等因素为玉米双斑萤叶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之由玉米害虫的次要害虫逐年上升为主要害虫:特别是2012年在者海镇石河村为害严重,60%玉米花丝全部被取食完,使玉米无法授粉,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玉米双斑萤叶甲是在旬邑县春玉米生产中发生的新型害虫。主要在玉米的开花、灌浆期为害花器和叶片,影响玉米的灌浆、结实,一般年份减产5%左右,严重时可减产20%以上。为了做好玉米双斑萤叶甲防治工作,将该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双斑萤叶甲会对玉米植株的叶片、花丝、果穗等造成危害,导致玉米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严重降低玉米整体产量。近年来,稷山县玉米种植中双斑萤叶甲的发生频率高,呈连年加重态势。该文介绍了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其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明确了其危害特点与防治方法,以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玉米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双斑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广东、广西、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双斑萤叶甲是一种新型农作物害虫,近年来在我市各乡镇均有发生,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害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豆类、马铃薯、向日葵等大田作物及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和苹果、杏等果树。1.双斑萤叶甲特点1.1为害症状该虫主要以成虫为  相似文献   

5.
近年渭南市玉米生产中双斑萤叶甲已经成为主要害虫之一,并且危害逐年加重。作者经过几年实际调查,研究了该虫在当地玉米上的危害状况,生活习性,分布、发生规律与气候条件、管理水平、土壤属性及耕作制度等环境因素关系,并结合渭南市玉米生产的特点及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提出综合防控该虫害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玉米病虫草害的种类和危害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新发害虫双斑萤叶甲在鲁西南地区发生危害玉米,且玉米被害面积逐年扩大。双斑萤叶甲作为危害鲁西南地区玉米的一种新发害虫,前期的防控经验和研究资料相对较少,给当地指导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从双斑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特点、影响种群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对控制其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期为今后双斑萤叶甲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2014年蛟河市发现玉米双斑萤叶甲,对玉米产量造成一定的损失,近年来逐渐成为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新害虫。通过对其形态特征、危害特点,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拜泉县新害虫大豆双斑萤叶甲的分布与发生危害情况、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策略,以为该虫的科学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活动能力强,具突发性、群聚性、近距离迁飞性和趋嫩叶为害习性,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谷子、高粱、豆科、马铃薯、蔬菜等多种作物的叶片、花和果穗,在屯留县尤以玉米、辣椒、萝卜、白菜受害最重。近年来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数量与危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已由原来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尤其是蔬菜受害远超其他大田作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制种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月初,在我公司玉米制种田里不同程度发生双斑长跗萤叶甲危害,发生较密集,来势凶猛,对制种玉米造成严重危害,此害虫不仅危害玉米,且危害棉花、向日葵、大豆、花生、马铃薯等作物。一、发生规律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表土下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根系;30~40天后在土中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虫在地边杂草上生活,然后迁入玉米田。7月上旬开始增多,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此后一直持续危害到9月。其发生分  相似文献   

11.
<正>双斑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的一种新型害虫,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危害玉米嫩叶、花丝、雄蕊、雌穗和籽粒。该虫还危害棉花、豆类、蔬菜等作物。2012年,在昌吉市六工镇玉米田首次发现,由于对其危害与防治都缺乏了解,致使该虫在部分田块发生危害较重。2013年,在发生较重的田块组织统一防治,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一、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型长卵圆形,体长3.6~4.8毫米,宽2.0~2.5毫米,棕褐色,具光  相似文献   

12.
王昌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147-147,131
本文简要介绍了双斑萤叶甲在新湖垦区的分布的形态特征,2年来其发生危害特点、生活习性与消长规律.从而提出了棉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方法,为垦区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属鞘翅目叶甲科,是近年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新型害虫。环县是甘肃省应用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县,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8万hm2。随着玉米面积的扩大,过去发生较轻的双斑萤叶甲已经成为主要害虫,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新源县制种玉米田间双斑萤叶甲危害叶片情况逐年加重。双斑萤叶甲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危害玉米嫩叶为主,早上在玉米叶背面栖息,10:00时以后开始活动,繁殖能力强,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年份活动频繁,在7月—8月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虫害发生加重,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使叶片仅留网状叶脉与表皮,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玉米吐丝后沿苞叶边缘咬食新花丝,导致玉米授粉困难,影响制种田产量。本文总结双斑萤叶甲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危害加重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职工更好地防治双斑萤叶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采用4种药剂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试验结果表明:2.5%瑞华乳油300mL/hm2防效显著,且成本较低,可在大田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正>长跗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总科叶甲科萤叶甲亚科。长附双斑萤叶甲是北疆棉田的一种新害虫,种群数量逐年增长,棉田危害亦逐年加重。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毫米,体宽1.8~2.5毫米,长卵形,棕黄色。复眼较大,卵圆形。触角11节,长约为体  相似文献   

17.
林翠 《农村科技》2015,(1):38-39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次要害虫,玛纳斯县2010年首次在平原林场的一块玉米田里发现。随着近几年我县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冬季气候变暖,以及耕作方式的改变,该虫在我县发生危害面积逐渐扩大。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杂食性害虫,不但危害玉米,而且开始转移至棉花、大豆、向日葵、马铃薯等多种作物上危害,来势凶猛,发展快,给玉米生长带来极大的危害,需注意预测预报,及早防治,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8.
颜俊  白瑞芳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8):108-108,169
为了探索艾美乐70%WG在不同用量下对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以及持效期,于药后第1、3、7、14d分别调查防治后的残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对棉花双斑萤叶甲进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艾美乐70%WG防治棉花双斑萤叶甲的田间使用剂量2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正>双斑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广东、广西、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双斑萤叶甲是一种新型农作物害虫,近年来在我县各乡镇均有发生,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害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豆类、马铃薯、向日葵等大田作物及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和苹果、杏等果树。1.双斑萤叶甲特点1.1为害症状该虫主要以成虫为害,啃食玉米等作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发生危害情况、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的调查研究,初步分析了该虫趋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