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中黄体生成索受体(LHR)的定位及表达变化,笔者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和发情前期牦牛子宫中LHR的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值分析.结果表明,LHR免疫阳性产物在牦牛子宫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肌层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肌层平滑肌细胞中LHR在发情前期和发情期表达最弱,发情后期表达增加,间情期表达最强(P<0.05);子宫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中LHR的表达在发情期最强,间情期最弱(P<0.05);血管内皮中LHR在发情期和发情前期表达很强,发情后期和间情期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LHR参与了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功能变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褪黑素对妊娠牦牛子宫的调控作用,采用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未妊娠和妊娠不同时期牦牛子宫中褪黑素受体(MT1)mRNA和褪黑素受体(MT1)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未妊娠和妊娠的不同时期,牦牛子宫基质细胞(SC)和肌层平滑肌细胞(MM)中均有MT1蛋白表达(P0.05);血管内皮细胞(EBV)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中的MT1蛋白表达,在妊娠28~35d差异不显著,随妊娠时间的增加,MT1蛋白表达增加(P0.05);腺上皮细胞(GE)中的MT1蛋白,在妊娠初期(妊娠28~35d)差异不显著,妊娠50~60d时,差异显著(P0.05),妊娠90~100d时,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腔上皮细胞(SE)中,MT1蛋白表达量在妊娠28~35d比未妊娠时低(P0.05),而这种趋势随妊娠时间的增加继续降低(P0.01)。未妊娠牦牛子宫中MT1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妊娠牦牛(P0.01)。综上表明,在妊娠期,牦牛子宫对褪黑素的需求量降低,褪黑素主要作用于牦牛GE,调节子宫腺功能,使牦牛子宫产生适应妊娠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3.
促卵泡素受体和促黄体素受体在猪子宫中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探明2种促性腺激素受体(FSHR、LHR)在猪子宫中的位置分布,本试验运用免疫组化ABC法对卵泡期、黄体期猪的子宫FSHR、LHR分别进行定位染色。结果显示,FSHR阳性细胞主要见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LHR阳性细胞主要见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动情周期不同,FSHR、LHR的表达量也不同。卵泡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FSHR的表达量高于黄体期,血管平滑肌FSHR的表达量低于黄体期;卵泡期子宫血管平滑肌细胞LHR的的表达量高于黄体期,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LHR的表达量均低于黄体期。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LRP6和VEGFR2在不同年龄段牦牛肺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两者对牦牛肺低氧适应性结构形成和可能的调控作用。选取新生(1~7日龄)、半岁(5~6月龄)、成年(3~6岁)和老年(7~10岁)健康牦牛肺组织样品各5头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肺组织中LRP6和VEGFR2的表达量和准确分布位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LRP6和VEGFR2在初生和半岁牦牛组之间的表达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初生、半岁与老年组牦牛的表达量均差异显著(P0.05),成年和老年牦牛组之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LRP6主要分布于肺内支气管和其分支的上皮细胞以及肺泡Ⅱ型细胞,其表达较强;少量分布在肺血管内皮细胞和管壁平滑肌细胞,表达较弱;VEGFR2主要分布于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的上皮细胞、管壁平滑肌细胞和肺泡隔细胞以及肺泡Ⅰ型细胞中,其表达较强;在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也有分布,但表达较弱。综上表明,LRP6和VEGFR2不仅在不同年龄段的牦牛肺组织中表达量具有差异性,而且它们对高原环境下牦牛肺适应低氧适应性的结构形成和维持可能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热休克蛋白(HSP) 27和HSP90在不同发育时期猫子宫中的表达情况,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HSP27和HSP90蛋白在5月龄、10月龄、1岁龄、1. 5岁龄、1. 5岁龄(妊娠20 d)猫子宫中的分布与表达情况。结果表明:HSP27在5月龄和10月龄猫子宫中不表达,在1岁龄、1. 5岁龄和1. 5岁龄(妊娠20 d)猫子宫中表达,不同强度阳性区域出现在腔上皮、腺上皮、固有层、血管内皮和子宫肌层中,妊娠期尿囊绒毛膜弱表达; HSP90在10月龄、1岁龄和1. 5岁龄子宫中未见表达,在5月龄和1. 5岁龄(妊娠20 d)猫子宫中表达,5月龄猫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呈弱表达,1. 5岁龄(妊娠20 d)猫子宫腔上皮呈强表达,浅层腺上皮中等表达,深层腺上皮和尿囊绒毛膜弱表达,在子宫固有层、肌层和血管内皮未见表达。说明HSP27和HSP90蛋白在猫不同发育时期子宫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提示两种热休克蛋白参与子宫重塑过程中子宫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等过程。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BDNF与TrkB蛋白在小鼠发情周期和妊娠早期子宫、输卵管及着床前胚胎中的表达规律,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DNF与TrkB蛋白在子宫和输卵管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着床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中蛋白的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两种蛋白在着床前胚胎中的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DNF与TrkB蛋白在发情周期及妊娠3.5天和4天子宫腔上皮、子宫腺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在发情周期子宫内膜固有层基质细胞中不表达,但在妊娠3.5天和4天子宫蜕膜细胞中表达,发情前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BDNF蛋白的表达强度高于发情间期;BDNF与TrkB蛋白在妊娠2天输卵管黏膜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两种蛋白在着床前胚胎各发育阶段都有表达,在囊胚期达到最高水平。说明BDNF和TrkB蛋白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途径对子宫、输卵管尤其是着床前胚胎发育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择健康、未产、体重220-250g成年雌性SD大鼠,采用阴道涂片方法鉴定其动情周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大鼠动情周期子宫内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子宫各层均有不同程度NSE免疫阳性产物分布,并随动情周期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各期子宫内膜黏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肥大细胞等NSE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变化不大,但着色深浅有一定差别,动情期着色最深,动情后期、动情间期、动情前期着色依次减弱;肌层和子宫外膜中,动情期着色最深,动情后期着色最浅,动情间期表达量明显回升,动情前期比动情期着色稍浅。表明,NSE在子宫中的分布可能受性类固醇激素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在妊娠期山羊子宫和胎盘中的表达情况,本实验分别于妊娠15、25、65 d采集子宫和胎盘样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BDNF和TRKB蛋白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妊娠15 d时,BDNF和TRKB蛋白在子宫内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中强表达,BDNF在肌层弱表达,而TRKB强表达;妊娠25 d和65 d时,2种蛋白在子宫内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中维持强表达,同时在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中表达强烈;与妊娠15 d相比,妊娠25 d和65 d时2种蛋白均在浅层子宫腺强烈表达,深层子宫腺弱表达。综上可知,随着妊娠的进行,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情况也发生变化,提示BDNF对山羊妊娠活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与妊娠期山羊子宫和胎盘的组织结构变化相关联,可能通过与其受体TRKB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9.
旨在揭示牦牛泌乳中期和静止期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的分布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采集泌乳中期(分娩后3~4个月)和静止期(断乳后1个月)各5头健康牦牛的乳腺组织,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Image 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ERα和ERβ在牦牛泌乳中期和静止期的分布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对乳腺组织内的ERα和ERβ蛋白含量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泌乳中期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大多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少部分分布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偶见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静止期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大量分布于结缔组织中脂肪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少数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泌乳中期ERβ大多分布于乳腺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偶见于血管内皮细胞及脂肪细胞的细胞核中,但着色较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浅。静止期ERβ广泛分布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间质细胞的细胞核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也有表达,但较泌乳中期阳性细胞数少。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静止期显著高于泌乳中期(P<0.05);静止期与泌乳中期乳腺组织内ER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雌激素受体不同亚型在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组织内的表达存在差异,提示,雌激素受体不同亚型在牦牛乳腺发育及泌乳生物学中可能执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在牦牛肺中的分布和表达,探讨牦牛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技术和qRT-PCR检测方法对新生、1岁、3岁及6岁牦牛肺中PDGFR-β的准确分布位置及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DGFR-β主要分布在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的上皮细胞、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及管壁平滑肌细胞中,其表达较强;少量分布在支气管管壁平滑肌细胞与肺泡隔细胞中,其表达较弱。在不同年龄段牦牛肺中PDGFR-β蛋白和mRNA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蛋白水平上,新生组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1岁组、3岁组、6岁组两两相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mRNA表达水平上,以新生组的表达最强,与其他3组相比较,差异性极显著(P<0.01);1岁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3岁组、6岁组(P<0.01);6岁组显著高于3岁组(P<0.05)。试验表明,PDGFR-β在不同年龄牦牛气道和肺动脉发育及适应性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均发挥作用,以新生到1岁龄之间的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7,(5):888-892
为了探讨成年牦牛肺脏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结构的形成过程和机理,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成年牦牛肺脏中CTGF和FGF-2的准确分布位置和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TGF主要分布于肺支气管及其分支上皮细胞,表达程度较强;少量分布在肺血管上皮、平滑肌细胞,表达程度较弱。FGF-2大量分布于肺支气管及其分支、肺动脉以及肺小动脉平滑肌层细胞,呈强表达;在内皮细胞细胞质中也有分布,其表达强度弱于平滑肌。结果表明,CTGF和FGF-2共同促进了成年牦牛肺脏对高原适应性结构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明确瘦素在妊娠和非妊娠绵羊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定位特征,探究其对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胚胎附植的影响。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瘦素及其受体在妊娠和未妊娠绵羊的子宫内膜上皮组织的表达及定位;利用组织块分离培养原代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CCK8法确定瘦素最适浓度,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瘦素对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瘦素对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迁移的作用,RT-qPCR检测瘦素对胚胎附植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白细胞介素-6(IL-6)、子宫内膜附植位点黏蛋白(Muc1)、基质金属蛋白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骨桥蛋白(OPN)、泛素样修饰因子(ISG15)等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瘦素蛋白主要表达在未妊娠绵羊子宫内膜的基质和上皮组织中,主要在妊娠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组织中表达,瘦素受体表达无明显变化;组织块法可成功获得具有典型上皮样细胞特征并表达角蛋白CK18的原代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250 mg/L瘦素促进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并显著上调Bcl-2,下调BAX、Cas...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牦牛肺脏各支气管中的表达差异性,本试验以高原牦牛肺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牦牛肺脏各支气管中EPO的分布与表达差异进行研究。H&E染色结果表明牦牛肺脏组织结构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EPO在各支气管均有表达且黏膜皱襞为强阳性表达,平滑肌层、黏膜下层和外膜呈弱阳性表达。以上结果表明,牦牛肺脏各级支气管中EPO表达程度表现为黏膜上皮细胞强于平滑肌细胞、黏膜下层细胞与外膜细胞;且EPO在各级支气管均有表达,说明EPO对牦牛肺脏低氧适应性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明犬子宫和卵巢在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其组织结构及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表达的变化特征。应用Masson’s、VVG、PAS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乏情期、发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及卵巢的组织结构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LF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正常发情期犬:乏情期、发情期子宫内膜肌层厚度比分别为0.762 0、0.924 3;乏情期子宫固有层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发情期,发情期卵巢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乏情期;子宫血管层及卵巢血管内弹性膜清晰完整;子宫腺在乏情期时浅层管腔小,深层较大、腺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及管腔内PAS阳性反应较强,发情期子宫腺管腔变大、腺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上皮细胞及管腔内有PAS阳性反应;子宫黏膜上皮在乏情期和发情期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但胞核位置不同,乏情期胞核位于中央,发情期胞核位于顶部。患子宫蓄脓犬:子宫内膜肌层厚度比为1.615 0;子宫固有层和卵巢中胶原纤维含量少于正常发情期;子宫腺管腔大,且形状不规则,管腔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腺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有淋巴细胞位于基膜,上皮细胞及管腔内PAS阳性反应较弱;子宫血管层及卵巢血管内弹性膜较正常发情期变薄,且有断裂现象;子宫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胞核位于基底。LF在乏情期子宫腺上皮和卵巢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发情期,而在子宫黏膜上皮中发情期的表达水平高于乏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和卵巢中LF的表达水平均较低。综上表明,犬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的子宫和卵巢组织结构特点显著不同,LF的表达水平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自然霉变饲粮中镰刀菌毒素对断奶小母猪阴户、生殖器官指数、子宫雌激素受体(ERs)分布和表达影响。选用35日龄平均体重(8.45±0.94)kg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小母猪40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含镰刀菌毒素的饲粮[玉米赤霉烯酮(ZEN)0.90 mg/kg;呕吐毒素(DON)1.43 mg/kg;烟曲霉毒素(FUM)5.85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试验组35 d仔猪的阴户长、宽和面积及断奶母猪生殖器官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雌激素受体α(ERα)免疫阳性物质主要见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和子宫肌层细胞的细胞质;雌激素受体β(ERβ)免疫阳性物质主要见于内膜的动脉管壁平滑肌和肌层平滑肌细胞的胞质内。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ERα免疫阳性反应明显增强,且腺泡数量明显增多;而ERβ在试验组仔猪子宫肌层平滑肌和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试验组断奶母猪子宫中ERα和ERβ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镰刀菌毒素能够对断奶小母猪生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ERs基因的转录来调控ERs在子宫中的相对表达量,进而改变生殖器官的发育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研究了外源性孕酮对妊娠小鼠着床早期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受体(TGFβRⅠ)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孕4d,注射2mg孕酮组,子宫表面上皮、腺上皮及基质中TGFpRI表达增加,与对照组和注射孕酮4mg组差异显著(P<0.01)。注射孕酮4mg组,表面上皮TGFβRⅠ表达无显著增加;腺上皮细胞TGFβRⅠ表达稍有下降,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基质细胞TGFβRⅠ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2)孕5d,试验组表面上皮和腺上皮TGFβRⅠ随着孕酮剂量的加大,其表达下降;基质细胞TGFβRⅠ表达则随孕酮剂量的增加而增多,且3组间差异显著(P<0.01)。(3)孕6d,注射2mg组,表面上皮及基质细胞TGFβRⅠ表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而腺上皮TGFβRⅠ表达呈下降趋势。注射4mg组,表面上皮、腺上皮及基质表达变化趋势同孕5d。结论:外源性孕酮对妊娠小鼠着床早期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1型受体表达有一定影响,即孕酮可显著提高基质TGFβRⅠ表达,但对腺上皮TGFβRⅠ的表达有下调作用;对表面上皮TGFβRⅠ的表达作用不定,2mg使表面上皮TGFβRⅠ表达增多,4mg使TGFβRⅠ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妊娠早期子宫内交感神经对PCNA的调控效应,选取180~200日龄健康的性成熟Wistar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采用静脉注射6-OHDA损毁交感神经。采用免疫组化法和qRT-PCR法,观察和分析交感神经对妊娠早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学结构以及PCN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PCN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固有层浅层的蜕膜细胞及肌层的外纵肌细胞核内存在。损毁交感神经后,子宫腺较正常的妊娠状态减少,腺上皮变薄,PCNA免疫阳性细胞减少,子宫内膜的蜕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的PCNA发生异常表达,特别是着床前的妊娠第4天(处理组)大鼠子宫腺数量减少,但腺上皮内PCNA免疫阳性细胞增强,子宫正常的组织学微环境被打乱,导致囊胚不能与子宫建立联系,出现着床数下降而排卵数基本正常的状况。免疫组化观察和mRNA相对表达量的统计分析均显示损毁支配子宫的交感神经后,导致子宫组织的蜕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的PCNA发生异常表达,打破了正常生理状态下子宫内膜发育与胚泡发育的同步性,影响妊娠早期的胚泡着床。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核蛋白1(nuclear protein 1,Nupr1)mRNA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探讨Nupr1与小鼠胚胎着床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小鼠早期妊娠模型、假孕妊娠模型、延迟着床及激活模型、人工蜕膜化模型和激素处理模型,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Nupr1mRNA在小鼠各种模型子宫组织中的定位表达情况,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早期妊娠模型和假孕妊娠模型中Nupr1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Nupr1mRNA在小鼠早期妊娠第1~4天子宫的腔上皮和腺上皮表达,第5~8天表达于蜕膜区域;假孕妊娠第1~5天,Nupr1mRNA主要表达于小鼠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延迟着床模型中信号表达于在小鼠子宫的腔上皮和腺上皮,与正常妊娠第4天结果相似;延迟激活模型中信号表达于蜕膜区,与早期妊娠第5天表达结果相似;人工蜕膜化模型中信号表达于蜕膜区,而蜕膜对照组中信号表达于腔上皮和腺上皮;17β-雌二醇(oestrogen,E2)处理组信号表达于腔上皮和腺上皮,信号增强,孕酮(progesterone,P4)和E2共同处理表达无明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正常妊娠第2天Nupr1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假孕妊娠第2天Nupr1mRNA相对表达量也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Nupr1mRNA在小鼠子宫中的表达与小鼠早期妊娠过程相关,Nupr1mRNA在腔上皮和腺上皮的表达可能受激素调节,在子宫基质中的表达与蜕膜化及活化胚泡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体外分离培养兔子宫内膜细胞(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并且探讨纯化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方法。用差速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得纯化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用滤网法分离得到子宫平滑肌细胞,分别在添加20%胎牛血清(FBS)、100μg/mL牛胰岛素、63.5 nmol/L雌二醇(E2)、7.14nmol/L孕酮(P4)的DMEM/F12(1∶1)培养液和37℃5%CO2的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并检测分离的细胞纯度。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成功地分离培养了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且2种细胞纯度都达98%左右,基质细胞出现蜕膜化;子宫平滑肌细胞的纯度为97%左右,而且出现横纹状的生长。本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能够在体外成功培养;在含20?S、100μg/mL牛胰岛素、63.5 nmol/L E2、7.14 nmol/L P4的DMEM/F12(1∶1)培养液和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条件下最有利于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