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明确山东省蓝莓叶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B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对该菌株B1进行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菌株B1的致病性,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菌落呈白色绒毛状,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5个细胞,中间3个细胞为褐色,具有2~4根顶端附属丝;菌株B1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相似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特征与rDNAITS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GenBank登录号为MG009201。菌株B1接种蓝莓叶片后产生褐色病斑,后期密生黑色分生孢子盘,与蓝莓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菌株在5~35℃、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pH范围为5~9;但仅在25~30℃时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25℃;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连续黑暗有利于产孢;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利用率最高,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最适氮源为硝酸钠、硫酸铵和蛋白胨,几乎不能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2.
<正>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为小檗科南天竹属,常绿灌木,形态优雅,果实球形鲜红且经冬不落,是赏果观叶的园林绿化植物。南天竹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有“镇咳止喘、兴奋神经、强壮身体”之效[1]。在生长过程中,南天竹叶片易受炭疽病(Colletotrichum)危害[2],也可受叶斑病(Pestalotia microspore)、褐斑病(Cercospora nandinae)、  相似文献   

3.
<正>褐条病是甘蔗生长中后期叶部主要真菌病害之一。近年来因多雨高湿及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导致褐条病在我国第二大糖料基地云南暴发为害成灾,减产减糖严重[1],严重制约云南蔗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病原菌研究为基础的种植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种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有关云南蔗区褐条病病原菌研究甚少,有效防控依据缺乏。本研究从云南不同蔗区采集褐条病病样进行分离与鉴定,旨在明确病原菌种类,以期为甘蔗褐条病的流行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云南魔芋新病害—疫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魔芋为天南星科(Araceae)魔芋属(Amorphophallus Blume)植物,是富含葡甘露聚糖的经济作物。随着人们对魔芋葡甘露聚糖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度开发利用,魔芋的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种植方式也由传统的半野生零星种植转向规模化大面积种植。云南是魔芋的起源中心之一[1],其气候环境非常适宜魔芋的生长和种植,但由于规模化种植程度的扩大以及芋农较为粗放的栽培管理方式,魔芋病害日趋严重,新病害亦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魔芋有3种主要病害,现已增至11种。最近在云南省魔芋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及茎杆上又发现一种新病害——魔芋疫病。该病水渍状的黑  相似文献   

5.
 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属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我国苎麻栽培历史悠久,病害及病原种类多。2010年,在重庆璧山丁家镇高古村苎麻种植区发现一种新病害,该病菌主要为害苎麻叶片,病害蔓延迅速且危害严重,严重时病叶率达50%以上,给当地苎麻产业造成严重损失。为了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本文通过形态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系统鉴定,确定该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相似文献   

6.
正雍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俗称空心菜,为旋花科(Convolvulaceae)甘薯属(Ipomoea)植物,1年或多年生草本,其嫩茎和叶可食用,有药用价值,在我国南方普遍种植。2015年5月课题组在云南红河州进行病害调查时,在多个雍菜种植田中发现一种新病害,发病快且蔓延迅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的田区发病率达54%,严重威胁当地雍菜的产量与质量。为明确病原,我们对田间采集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得到的菌株进行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爪哇白豆蔻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爪哇白豆寇叶斑病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发生严重。1986和1987年,在北京和云南对该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经与有关相近种比较,将病原首鉴定为姜叶点霉(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该属真菌在爪哇白豆蔻上寄生,国内外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三叶木通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斑病是三叶木通生长过程中一种严重的病害.为明确引起叶斑病的病原,从三叶木通人工栽培基地叶斑病样本上分离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显微形态与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三叶木通叶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相似文献   

9.
<正>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药科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因其风姿华丽、色彩艳丽、品种繁多、深受大家喜爱,是中国传统名花和世界著名花卉之一。其根皮也被称为丹皮,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止痛、清热等作用,是六味地黄丸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配方,也是饮片中的常用品[1-2]。近年来,随着牡丹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造成牡丹病害的大面积发生,已给牡丹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甘草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甘肃省兰州市及渭源地区甘草产区发现一种甘草新病害—甘草叶斑病。2006-2008年对其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甘草叶斑病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达80%。高燥地发病率低于低洼地,采用轮作可减轻甘草叶斑病的发生。经过对甘草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的测定表明,病原菌为豆链格孢(Alternaria azukiae)。通过寄主范围测定表明,该病原菌亦可侵染独活、羌活等药用植物。对大黄、苍耳等不具侵染性。  相似文献   

11.
蓝莓枝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莓 (Vaccinium spp.),是一类属于杜鹃花科 (Ericaceae) 越橘属 (Vaccinium) 的多年生小浆果类果树,广泛地应用于医药、保健、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果实列为人类世界五大健康食品之一,也是我国南方酸性土丘陵地区值得发展的经济作物。全国已超过 10 个省份开始大面积的蓝莓商业化栽培,预计未来 10 年将超过 10 万 hm2 [1]。但是,随着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蓝莓病害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和制约蓝莓产业的发展。2010年至今,在云南省昆明市周边及丽江市蓝莓种植区发生一种病害,主要为害嫩枝、枝条和主干,发病初期,感病枝条上产生红褐色圆或椭圆形坏死斑,随后逐渐扩大,造成枝条干枯死亡,并可扩展造成主干枯萎。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通常在 10%~20%,重者可达 25% 以上,可引起蓝莓整株枯萎死亡。本文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及传统、分子鉴定,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以期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珠芽魔芋Amorphophallus bulbifer是我国西南地区广泛种植的一种特色经济作物,自2015年开始云南省德宏州及西双版纳州珠芽魔芋种植区发生了一种魔芋新病害。典型症状为早期叶片上出现具黄色晕圈圆形斑点,逐渐形成大斑块,最终整个叶片枯死。本研究采用温室接种致病性测定、形态及分子鉴定等方法对珠芽魔芋叶斑病病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各种植区采集的37份叶部病样中分离得到37个生长较一致的真菌分离物;致病性试验证实,均为珠芽魔芋叶斑病病原菌,显微镜下观察该病原菌具有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的形态特征;将其rDNA-ITS、EF-1ɑ和β-tubulin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其序列与A.tenuissima的相似性为99%~100%,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由细极链格孢侵染所引起的珠芽魔芋叶斑病。  相似文献   

13.
高粱链格孢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高粱是世界上重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和大麦,居第五位~([1])。高粱也是我国最早栽培的作物之一。在生产上,高粱病害是制约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目前己报道的高粱病害有60余种~([2]),较普遍发生的有15种~([3])。2014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场发现一种新病害,在农场种植的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高粱链格孢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 本文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不同营养及环境条件对该病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有明显差异, 其中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最适合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 不同碳、氮源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有显著差异, 其中最适宜菌丝生长碳源为葡萄糖, 氮源是蛋白胨; 该病原菌最适宜营养生长的温度为28℃, pH为7; 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7℃; 光照时间对高粱叶斑病菌丝的营养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茶树链格孢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园叶病的流行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7年10月到2018年1月从安徽、福建和湖北省茶区的9个茶树品种上采集代表性茶叶斑病叶,该病害的发病症状与由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茶炭疽病相似。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叶片组织分离获得26株菌落形态一致的真菌分离物,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各菌株分生孢子的产生方式和形态特征相似。为进一步明确菌株的分类地位,选取2株来自安徽庐江和宣城地区的代表性菌株(EC-6和XBC1-3)进行多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代表性菌株EC-6和XBC1-3的ITS、gpd、tef-1a基因序列分别与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参考菌株CBS 107.27的序列(KP124300, KP124157, KP125075)相似性为100%、99%和100%,结合菌株形态学观察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证实交链格孢是引起该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这是在安徽茶区首次发现由致病性链格孢引起茶树叶斑病。  相似文献   

16.
苍术黑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athogen causing dark leaf spot on Atractylodes lancea was isolated from diseased leaf.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ity test, the sequence of ribosomal DNA-ITS, 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as Alternaria tenuissima (Kunze) Wiltshir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this fungus infects A. lancea.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LW2015.3,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LW2015.3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倒棍棒状或倒梨状,褐色,具3~8个横隔膜,0~4个纵斜隔膜,大小为16.5~45.0μm×5.0~13.5μm,厚垣孢子呈球形,直径为6.0~12.0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W2015.3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登录号:MG195995.1)的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 alternata(登录号:KT362732.1)。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为最适温度;当p H为6~9时菌丝生长速率加快,pH 7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该病原菌对以麦芽糖为碳源和以硝酸钠为氮源时的利用率最高;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云南省蓝莓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从玉溪市江川区蓝莓种苗种植基地采集具有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蓝莓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并基于Act、H3、EF-1α和β-tub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原菌纯化菌落为深棕色,菌丝白色至红褐色;大型分生孢子梗无色透明,长150~400μm,分枝末端产生2~4个瓶梗;囊泡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5~23μm×6~15μm;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直圆柱形,一端稍窄,大小为45~80μm×4~8μm。基于Act、H3、EF-1α和β-tub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BC-1、BC-2与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cola均聚在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云南省蓝莓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为冬青丽赤壳C. ilicicola。病原菌对可溶性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范围为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