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河套灌区以裸地种植向日葵为对照,分别在土壤返浆期、向日葵种植前和幼苗期测定了裸地、旧膜间、旧膜覆盖、旧膜覆盖+PAM的土壤水分、土壤盐分、土壤温度及向日葵生长状况等。结果表明:旧膜覆盖+PAM在0~40cm土层土壤水分在返浆期较对照提高22.88%,在播种前提高了28.29%,在幼苗期提高了26.97%;在0~40cm土层土壤盐分较对照在返浆期降低了33.33%,在播种前降低了25.47%,在幼苗期降低了27.13%,在40cm土层以下的土壤水分和盐分均无显著差异。旧膜覆盖+PAM在地表最高温度降低2.8℃,最低温度升高1.5℃,日温差缩小4.1℃;在10cm土层最高温度降低1.5℃,最低温度升高3.3℃,日温差缩小4.8℃;在20cm土层以下无差异。旧膜覆盖+PAM较对照出苗天数缩短2.09d,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提高13.09%和13.78%,根系幅度提高21.58%。河套灌区盐渍化比较严重,施用PAM免耕种植可调节土壤温度,抑制土壤盐分表聚,提高向日葵出苗率。  相似文献   

2.
储水灌溉及覆膜对土壤水分及小麦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储水灌溉定额和覆膜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储水灌溉可增加0~120cm土层土壤贮水量,适度降低储水灌溉定额,对播种期和出苗期0~1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影响不明显,头水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与对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春小麦出苗率提高;及早覆膜,有利于提高播种期和出苗期0~10cm土层、头水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以及播种至三叶期0~25cm土层地温。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适宜储水灌溉定额为600m3/hm2,覆膜时期为储水灌溉前覆膜,与对照相比,播种期及出苗期0~1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7.36%和8.29%,头水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2.78%,基本苗及出苗率分别增加26.34万株/hm2和5.44%,节水900m3/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脱硫石膏与有机物料配施对河套灌区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向日葵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试验设置对照(CK)、脱硫石膏(S)、腐殖酸(F)、黄腐酸(H)单施与脱硫石膏和腐殖酸(SF)、脱硫石膏和黄腐酸(SH)配施6个处理,分别于种植前和收获后采集0~20、20~40 cm土样测定土壤盐分和pH值,作物生育期测定作物生长指标,收获时测定作物产量。【结果】在0~40 cm土层中,5种改良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盐效果,其中SF处理降盐效果最好,0~20、20~40 cm土层中的盐分相对降低率分别较CK降低94.30%、65.11%;H处理降低pH值效果最好,0~20、20~40 cm土层pH值降低值分别较CK降低0.375、0.735个单位;SF处理对向日葵产量增产效果最好,较CK增加51.63%。【结论】施用不同改良剂均对土壤改良及向日葵生长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其中施用SF改良剂在降盐和向日葵增产效果方面均较为显著,是河套灌区重度盐碱区较为适用的盐碱改良剂。  相似文献   

4.
含盐土壤水肥耦合对向日葵生理生态因子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试验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沙濠渠试验站进行,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土壤含水率、施氮肥量、土壤EC值为因子,对向日葵生理生态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含盐土壤EC值0.1~0.45 mS/cm时.幼苗出土在播种后5~7 d;EC值为0.45~0.8 mS/cm时,幼苗出土在播种后8~12 d;盐渍化土壤水肥...  相似文献   

5.
滴灌年限对土壤盐分分布及棉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疆盐碱地的改良及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定点监测了121团开荒应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棉花从第2年到第4年连续3年的盐分变化,并与荒地盐分对比。结果表明:滴灌2年,各个土层土壤含盐量在生育期初与生育期末变化较小,积盐现象与荒地相比有所减轻;随着滴灌年限的增加,各个土层土壤含盐量均呈减少趋势;滴灌4年后各个土层土壤含盐量再分布比较明显,0~20cm土层及120~140cm土层含盐量最大,40~60cm与80~100cm土层土壤含盐量较小,棉花根系主要分布的40~60cm土层土壤含盐量最小;滴灌4年土壤含盐量基本满足种子出苗,平均成活率从6.9%,增加到94.5%,但是棉花平均株高、平均单株铃数及产量仅为正常棉花的66%、53%和57%,相对较低。对于滴灌4年后的盐碱地应继续加大水盐调控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河套灌区滴灌条件下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氮变化规律及不同灌水量对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高灌水量(D1:76 mm)处理和低灌水量(D2:60 mm)处理,分析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氮素(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HYDRUS-2D模型进行模拟验证与预测。【结果】各处理灌水后土壤含水率呈增加趋势;而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在灌水施肥后迅速升高,随后下降,D1处理和D2处理不同生育期0~10 cm土层铵态氮量和硝态氮量的平均降幅分别为60.0%~62.0%和40.0%~46.7%。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各土层灌水后D1处理相比D2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了5.9%、8.0%和6.7%,而土壤铵态氮量和硝态氮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生育期硝态氮累积量为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硝态氮累积量呈降低趋势。土壤含水率及氮素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吻合度较高,R2、RMSE和d均介于合理范围内。【结论】玉米生育期120 mm的灌溉定额可有效降低0~6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可降低硝态氮在60~100 cm土层的积累量。该研究可为当地灌...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设置秸秆隔层试验,研究小麦、玉米2种秸秆隔层材料对土壤水盐运移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隔层处理在整个玉米生育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波动较大,且土壤含水率总体低于不设隔层的对照处理,不同秸秆隔层处理在玉米生长前期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明显,但后期玉米秸秆隔层处理土壤含水率低于小麦秸秆隔层。40~80cm土层不同处理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与0~40cm正好相反,含水率大小依次为玉米秸秆隔层、小麦秸秆隔层、对照。秸秆隔层处理抑制了土壤盐分随水分的向上运移,同时延缓了水分的下渗过程,增强了盐分淋洗效果,玉米秸秆隔层的控抑盐效果好于小麦秸秆隔层。秸秆隔层处理没有明显增产优势,玉米秸秆隔层处理较小麦秸秆隔层处理的玉米产量要略高。  相似文献   

8.
滨海盐碱农田排水沟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盐碱地排水沟内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对盐碱地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河北省国营海兴农场轻度和重度盐碱地周边布设的排水沟为研究对象,对排水沟顶部、半坡和底部进行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层取样和调查,分析了0~200 cm土层排水沟土壤剖面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盐碱地排水沟土壤剖面含水率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均是自地表向土壤深层逐渐增加,重度盐碱地土壤含水率略高于轻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排水沟盐分在土壤剖面内呈均匀分布,盐分空间分布变异系数为7.70%,属于弱变异性;重度盐碱地排水沟盐分主要积聚在地表以下40 cm土层内,变异系数为44.63%,属于中等变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苜蓿对农田耗水过程及盐分变化的影响,以苜蓿农田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玉米农田为对照,分析传统玉米农田改种苜蓿后渗漏量、地下水补给量、蒸发量及蒸腾量变化特征;应用稳定氢氧同位素定量分析各潜在水源贡献率,并分析土壤中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种苜蓿后农田总耗水量提高20. 17%,蒸发蒸腾量比平均值降低66. 64%,其中,蒸发量减少6. 21%、蒸腾量提高35. 80%、土壤贮水变化量减少8. 08%、渗漏量减少39. 68%、地下水对作物的补给量增加153. 45%。生育期内苜蓿农田与玉米农田相比,0~100 cm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分为剧烈波动阶段和线性下降阶段,7月0~6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呈"U"形,而玉米农田0~6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呈"V"形。生育期内苜蓿农田0~30 cm平均土壤水分较玉米农田分布均匀。苜蓿农田对土壤水、灌溉水、地下水吸收利用无明确偏向性;而玉米农田水分利用具有偏向性,各潜在水源中主要利用0~40 cm土层土壤水。不同时间取样0~100 cm土层土壤水,苜蓿农田不同时期优先利用0~40 cm中某一土层土壤水,玉米农田主要固定利用30~40 cm土层土壤水。生育期内苜蓿农田、玉米农田0~100 cm土壤平均脱盐率分别为53. 90%、12. 43%。苜蓿农田、玉米农田10~30 cm与30~60 cm土壤电导率差值绝对值分别在0~0. 06 mS/cm、0~0. 13 mS/cm之间,苜蓿农田10~60 cm土壤电导率较玉米农田相对集中且分布均匀。5月苜蓿农田10 cm以下土层除30~40 cm均呈积盐状态,且平均土壤储盐变化率较玉米农田低; 6—8月苜蓿农田0~100 cm土壤盐分较玉米农田变化幅度大,呈积盐状态; 9月苜蓿农田不同土层土壤盐分整体呈脱盐状态,土壤最大储盐量变化率为-15. 31%,随深度增加,土壤储盐量变化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而玉米农田整体呈积盐状态,80~100 cm土壤储盐量变化率最大。改种苜蓿增强了地下水利用,降低了蒸发蒸腾比,抑制了土壤盐分,改盐增草(饲)兴牧发展苜蓿种植有利于盐渍化农田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咸水补灌年限对压砂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调查方法,研究了微咸水补灌年限为2、4、7、10、14 a的压砂地0~60 cm土壤水盐动态分布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结果】西瓜伸蔓期和收获期土壤饱和电导率随微咸水补灌年限增加而增加,荒地土壤20~40 cm土层饱和电导率最高,而压砂地在40~60 cm土层饱和电导率最高;微咸水补灌增加了开花坐瓜期土壤体积含水率,但随微咸水补灌年限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压砂地表层(0~1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最高,而荒地10~2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最高;与荒地相比,土表覆砂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及0~8 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而8 cm以下土层土壤紧实度小于荒地;西瓜产量和瓜周可溶性固形物量随微咸水补灌年限增加分别呈降低和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长期微咸水补灌提高了压砂地上层土壤体积质量和紧实度,同时也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盐分,西瓜产量随微咸水补灌年限增加呈下降趋势,而西瓜品质则有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干旱寒冷地区冻融期土壤水分和盐分的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西北干旱、寒冷地区,降雨稀少、土壤蒸发强烈、土壤母质含盐、地下水位较高,冻融作用是土壤盐碱化独特的形成机制。利用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河套灌区1994—2006年度冻融期不同土层(0~200cm)水分、盐分的均值、方差、标准差、峰度、偏度、变异系数等统计特征值进行计算,分析其时间、空间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土壤含盐量对滴灌春小麦土壤水盐运动以及其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并为滴灌春小麦在盐碱地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桶栽试验,研究了土壤含盐量分别为0.15%(CK),0.80%,1.10%,1.40%,1.70%,2.00%,2.30%,2.60%条件下,春小麦土壤水盐运动规律以及其光合特性变化状态.结果表明,在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总体变化呈现递减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和盐分质量分数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土壤含盐量越高其平均含水率越高;各处理0~40 cm土层盐分质量分数在小麦生育期末与播种时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处于脱盐状态;土壤盐分初始质量分数为0.15%,0.80%以及1.10%的春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3.
盐碱地花生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盐动态、温度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中度滨海盐碱土区平作不覆膜、平作覆膜、垄作覆膜和沟作覆膜4种种植方式下,花生不同生育期0~100cm土壤水盐动态和0~25cm土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及其产量状况。结果表明,(1)盐碱地花生在垄作覆膜和平作覆膜种植方式下,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大,垄作覆膜种植方式下结荚期前20~40cm土层含水率较沟作覆膜和平作覆膜种植方式分别降低了12.66%和9.35%。(2)垄作覆膜种植方式提高了盐碱地花生生育前期即开花期前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平作覆膜种植方式则使全生育期0~60cm土层含盐量明显升高,沟作覆膜种植方式下全生育期剖面土壤含盐量均较低且变幅最小。(3)种植方式对花生苗期5cm和开花期0~10cm地温日变化和最高温度的影响较大,其主要通过提高土壤最高温度来影响土壤温度,开花期垄作覆膜和平作不覆膜2种方式下10cm土层最大温差达6.7℃;花针期后,种植方式对15cm以下地温的影响不明显。(4)中度盐碱土区采用垄作覆膜或沟作覆膜的种植方式可提高花生水分利用效率,并显著提高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年限对压砂地土壤盐分及西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宁夏环香山地区不同种植年限对压砂地土壤盐分以及西瓜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压砂地持续利用及西瓜生产力预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压砂地0~80 cm土层内土壤盐分总值不断降低;在种植6,10,15 a后,盐碱性压砂地0~80 cm土层内盐分含量较3 a的分别降低了70.3%,21.4%和56.4%,非盐碱性压砂地0~80 cm土层内盐分分别降低了50.6%,62.4%和34.8%;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盐碱性与非盐碱性压砂地的土壤盐分含量均呈增大趋势;非盐碱性压砂地在0~80 cm土层内,pH值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西瓜产量与盐分含量关系密切,盐碱性压砂地的西瓜产量随着盐分降低不断增大,西瓜产量随土壤盐分降低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5.
水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不同水平水盐处理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向日葵幼苗对水分、盐分胁迫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含盐量低于0.5%的盐渍化土壤中进行节水灌溉是可行的。幼苗初期灌水方案的选取对其生长影响较小,苗期灌水量维持在(35%~45%)θfc即可。现蕾期的灌水量则制约株高的生长,此段时间适宜灌水水平为(55%~65%)θfc。盐分水平不同对向日葵种籽的萌发时间和出苗率影响不同,含盐量达到0.8%时,则超过其耐盐能力向日葵种子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不同滴灌方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剖面盐分变化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天津滨海盐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常规滴灌(CI)和膜下滴灌(FI)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滴灌方式下土壤剖面Ca2+、Mg2+、Na+、K+、SAR和K+/Na+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水后CI和FI处理0-60cm土层土壤Ca2+、Mg2+和Na+浓度显著降低;降雨后CI处理0~20 cm土层土壤Na+浓度、SAR和20-60cm土层土壤Mg2+浓度显著降低;水分重分布过程中,0~20 cm土层土壤Ca2+、Mg2+和Na+浓度表现出CI>FI处理,而K+/Na+则表现出CI相似文献   

17.
番茄根系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标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番茄根系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及番茄根系在土层的分布状况,从而准确确定根系层耗水最强烈的区域。结果表明,番茄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及波动幅度随距植株水平距离的增加而递减。距植株5cm处土壤含水率最小值从苗期的10cm土层下降到开花结果期的20cm土层。苗期一个灌水周期内,距植株15cm处苗期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变化随灌水后时间推移趋于平缓,开花结果期1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达到最小。苗期和开花结果期,距植株25cm处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10cm以上土层变化较大,10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不大。苗期到开花结果期,土壤水分低值区域范围水平方向扩大,竖直方向扩大并下移。苗期可用距植株5cm处0~10cm土层含水率,开花结果期可用距植株5cm处0~30cm土层含水率计算作物蒸腾量。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不同播种方式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其对棉花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影响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土壤含水率整体上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且浅层(0~20cm)土壤含水率差异明显,表现为"干播湿出""滴水出苗""双膜覆盖""常规播种"。土壤溶液电导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浅层土壤溶液电导率差异尤为明显,"干播湿出"、"滴水出苗"和"双膜覆盖"模式下土壤溶液电导率比"常规播种"方式分别减小25.09%、62.92%和93.26%。不同播种方式下棉花出苗率差异明显,表现为"双膜覆盖""滴水出苗""干播湿出""常规种植"。浅层土壤溶液电导率与棉花出苗率显著线性负相关,棉花出苗的耐盐阈值为2.93mS/c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河套灌区盐碱地咸水滴灌条件下适宜的食葵播种深度和造墒水盐调控初次灌水量等关键参数,提出与盐碱地咸水滴灌相适应的食葵种植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的方式,布置了4个播种深度(2、4、6 cm和8 cm)和3个造墒水盐调控初次灌水量(21、28 mm和35 mm),分析了以上农艺种植措施对食葵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状...  相似文献   

20.
PAM与SAP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PAM和SAP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的影响,在河套灌区以不施用PAM和SAP为对照,研究PAM-1处理、PAM-2处理、SAP-1处理和SAP-2处理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PAM和SAP均能提高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其中PAM-1处理的保水效果最显著;2PAM和SAP对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0~40cm土层的影响最为显著,较对照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21.41%,在40cm土层以下土壤的含水率影响较小;3施用PAM能促进春小麦分蘖和根系的生长,进而可提高春小麦千粒质量及产量,其中PAM-1处理的效果最显著,增产达29.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