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充分合理利用河南省的农业资源,笔者探析了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调查和研究资料表明:河南省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农业资源利用带来很大压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下降,多数耕地生产力较低;并不丰富的水资源,近几年污染严重、农业用水浪费普遍,用水效率急待提高;气候资源较为丰富,但仍未能充分利用,气象灾害危害较大;农作物种类多,农业生物资源比较丰富,部分地区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高,但生产技术条件有待提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某一生态区农业资源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决定了这一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农业结构调整形势中认识、保护和利用好当地农业资源则决定着这一潜能的发挥程度和农业增效增收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某生态区农业资源多样性的程度决定了这一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在市场经济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如何认识、保护和利用好当地农业资源,则决定着这一潜能的发挥程度和农业增效增收的速度.  相似文献   

4.
咱们国家农业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人均农业资源却很贫乏,如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资源人均只有1.4亩,人均水资源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仅有的农业资源浪费现象又非常严重,如农业生产中存在严重的大水漫灌、施用过量的化肥和农药,以及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等等。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区域农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稻田土壤管理、低丘红壤的综合改良及滨海涂地的综合治理与利用。在河谷地区改造了中低产田,提出了高产稻田管理技术,1949年以来共改造中低产田(地)27.4万hm^2,在实现耕地动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红壤地区研究红壤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了粮、经、果、茶等持续增产;在海涂(滨海盐渍土)地区对新围海涂进行综合治理,实现了果、蔬、棉和水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浙江省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适宜,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农业发展优势突出,今后5年中,浙江省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着重围绕区域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管理,研究季节性干旱防御技术,实现农业高效生产;围绕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模式,提出退化土地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6.
分析吉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如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等,并提出资源合理布局和利用的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正>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形态,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及美、日发达地区和国家,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地跨寒温带和中温带,土地资源面积广大,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特征影响着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向。本文从土地资源与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黑龙江省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把全省土地资源划分为五个类型区,并论述了每区土地资源的特征、农业生产适宜性、限制性,指出了各区农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推广新式农具是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和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展了农具推广工作.虽然一些地区没有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盲目推广农具,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农具推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具的推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1 发展工厂化农业的意义 我国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生态与生产环境的持续恶化、人均资源占有量每况愈下、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及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业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对原本艰难的农业生产造成更大压力.在现阶段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农业生产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11.
晋西北地区在山西省人均耕地资源丰富,但是受到低温、干旱、坡度大的为害,农业生产广种薄收。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晋西北农业生产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建设坡耕地退耕种草、饲料玉米、豆科杂粮和抗寒果树的4类用地结构;②在农业生产中,促进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③加大地膜覆盖推广力度,尤其是宽幅地膜的推广、增施化肥和有机肥、引进良种、农田保护性耕作与粮草轮作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5大类实用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2.
粮食生产离不开农业资源的投入,而资源的稀缺性给粮食生产带来不稳定因素。基于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和粮食生产现状的分析,得出粮食生产对农业资源利用的潜在影响;进一步对粮食生产中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粮食稳定生产所需农业资源的利用潜力,进而明确耕地资源、水资源、农业生态资源和科研开发创新转化资源对粮食稳定生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以食为天,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繁衍,首先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农业生产的问题。20世纪中、后期,全球的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全球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然机越来越紧迫,现在的以高成本、高污染换取高产量的农业模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不能适应、不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人类不得不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4.
云南普米族地区农业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至2009年对云南省普米族较集中的玉龙、宁蒗、兰坪、维西4个县的18个乡(镇)32个村与普米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与整理,共收集到农业植物资源284份.本文对当地农业植物资源现状和调查、收集到的资源种类及其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对4个调查县普米族地区农业植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普米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大类.其中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社会资源包括技术、物资、劳力、信息等.因而,农业系统是一个自然-人工的复合形态,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生态经济过程,农业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蕾  温淑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70-16071
概述了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实质与意义。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协同管理、服务应用4个方面介绍了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方法。探讨了农业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软件手段解决分布式应用的集成,通过消息控制完成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在介绍了几种常用信息终端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实现农业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提出了实现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措施:建立西部农业信息资源共享联盟;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质量,建设资源中心,创新技术;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两阶段DEA的山东棉花生产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阶段DEA即DEA-Tobit两步法对山东棉花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结果表明:虽然2000-2008年间山东棉花的综合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但尚未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素配置有待进一步改进;地区间的生产效率差异明显;在环境影响因素方面,基础设施对棉花生产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而农业种植结构对棉花生产效率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其行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结构的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户行为的特殊性。论文以安徽省歙县为例.探讨了耕地稀缺地区农户资源利用行为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受人地关系的制约,该类地区农户的资源利用行为特点表现为:追求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最大可能保障率;以获取净产值作为资源利用的主要经济目标;根据劳动力边际净产值确定经济作物的利用规模;从经济效益出发安排生态型作物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基因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一方面在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生态系统功能上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提高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多样性和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上有重要意义。只有做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才能更好开展现代农作物研究,从而真正实现国家农业战略目标和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20.
受气候变化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农牧交错区旱作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保障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功能愈发突显,但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农牧交错区的资源超载风险与生态脆弱性备受关注。本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运用重心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时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年来榆林市气候、耕地、水和种质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提出农牧交错区农业资源优化利用模式。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省耕地重心及粮食生产重心北移趋势显著,1990—2019年间分别向北移动了38.40 km和72.51 km,榆林市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榆林市气候要素的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平均气温和积温升高、降水量增加以及无霜期延长;榆林市耕地面积的变化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最后相对稳定的特征,粮食种植结构发生转变,耕地利用强度和生产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榆林市水资源利用总量不断增加,2010—2020年的农业用水效率从0.414提升至1.039。研究提出市场导向型、资源整合型和生态休闲型三种不同的农业资源优化利用模式,分别适用于土地退化和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具有一定资源基础或产业基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