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再生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两系杂交稻培矮 6 4S E32头季稻收割期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 ,头季稻最迟应在始穗后 30d收割 ,留桩高度以 2 0~ 35cm为宜。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头季稻与再生稻米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头季稻与再生稻米质比较表明,头季稻的加工品质优于再生稻,而再生稻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优于头季稻,蒸煮品质两者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3.
培矮64S/E32超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有俊 《杂交水稻》2001,16(1):40-42
1998年进行超级稻培矮64S/E32的超高产示范种植,产量平均11.84t/hm^2,最高田块达12.10t/hm^2。1999年扩大示范,尽管受恶劣气候影响,产量平均10.54t/hm^2,最高田块达11.42t/hm^2。培矮64S/E32表现出株型紧、产量高、优势强、抗性好的特点。超高产栽培主要应抓住群体质量调库源,早发稳长攻壮杆,保足穗粒争粒重。  相似文献   

4.
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制种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永耀 《杂交水稻》2000,15(3):21-22
洪江市第一种子公司1999年对超高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试制33.34hm^2,平均单产突破了2.25t/hm^2,高产丘块达3.83t/hm^2,总结了其主要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培矮64S/E32的超高产特性及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培矮64S/E32为材料,采取大田示范与辅助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其超高产的主要特性,据此提出了超级杂交稻的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超级稻培矮64S/E32百亩高产样方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年在临澧县开展了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的两个百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尽管遇到不利的气候影响,仍获得了好的收成。湖堰示范点产量为8300.5kg/hm^2,新河示范点为9400.5kg/hm^2,比大面积栽培增产30.4%-39.6%。产量结构分析表明,足穗,大惠,总库容量大是培矮64S/E32高产的重要保障。对其生育期表现、叶面积生长特点,施肥水平进行调查,并讨论了此类特迟熟杂交组合在湖北栽培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栽培5494m^2,平均产量达15.27t/hm^2,定位追踪观察结果表明:a)库容量大和生物量高是取得超高产的两大决定因素;b)产量构成的特点是穗数略少,穗子特大,形成18.0t/hm^2的库容量;c)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后期,确保了“库”与“源”的平衡,结实率高于90%;d)生物量高主要是由于群体生长率(CGR)较高,净同化率(NAR)较高又是C  相似文献   

8.
经定位追踪观察,明确培矮64S/E32具有如下有助于超高产的植株性状:a)分蘖力中等,栽后23 ̄25d形成足额穗数所需的茎蘖数;b)每穗粒数多,成为构建巨大库容的主体因素,大穗又源于二次枝梗多;每穗粒数与结实率的负相关不显著;c)冠层叶片长而直立,叶幅瓦状,阳光可透入群体深层,显著提高了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d)植株较矮,弯曲力矩小,秆壁厚实,抗折力大,具有较强抗倒能力,倒5及倒4节间的倒伏指数〈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再生稻组合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组合与早稻同期播插,收后蓄再生稻,筛选出再生力强、产量较高的65396、两优培九、丰两优1号,再生稻单产比对照汕优63分别增加28.3%,25%,15.57%;丰两优1号、两优培九和65396头季+再生稻单产分别比汕优63增加15.69%,7.02%,1.77%;头季稻留桩高度以20-30cm为宜;头季+再生全生育期平均为185.4d,生稻收后还有100d左右的无霜期天气,有利于种植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为种植结构调整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相似文献   

10.
培矮64S/E32“一季加再生”示范情况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达才 《杂交水稻》2001,16(3):37-38
培矮64S/E32作“一季加再生”种植,平均年产量14.35t/hm2,比双季稻增产1.26t/hm2,每公顷可增收2374.86元,同时省工75个,总结了头季稻和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移栽密度下培矮64S/E32分蘖成穗规律观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连续2 a分蘖追踪观察,培矮64S/E32在江苏里下河稻区采用肥床旱育秧中苗栽培时,在大田每公顷栽插22.5万~37.5万穴的情况下,分蘖发生最高叶位为10叶,成穗最高叶位9叶;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相应降低1个叶位,即分别为9叶和8叶.因移栽植伤导致中部一级分蘖不能按分蘖同伸规律同步发生,形成蜂腰型的株型结构.一级分蘖成穗占全株71.9%,产量占全株75.4%,二级分蘖成穗占全株17.1%,产量占全株8.2%.当栽插密度为30万穴/hm2时产量最高.在栽培上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促进低节位一级分蘖的发生和成穗,确保培矮64S/E32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两系组合“培矮64S/特青”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矮64S/特青”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两系中稻新组合,1994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培两优特青”。培矮64S是以湖北农垦58S为母本,以培矮64为父本,通过杂交、隔代回交、多代系选而育成的低温敏核不育系,且具广亲和性。1990年通过本中心技术鉴定,1991年通过湖南省省级技术鉴定和“863”课题全国联合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863-101-01”课题的要求,为全国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籼型核不育系。特青是广东农科院育成的高产品种,已在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1988年从海南三亚师部农场大田引入,1989年与培矮64…  相似文献   

13.
培矮64S及其再生稻的育性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华碧 《杂交水稻》2002,17(4):11-12
通过分期播种与割茬再生试验,发现培矫64S在丹棱县8月份有一个稳定的不育期,适宜制种;而其割茬再生稻在9月份抽穗扬花时粉育性可恢复到90%以上,结实率达40%以上,故通过割茬再生繁殖培矮64S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导致不育临界温度低的两用不育系培矮64S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以农垦58S为母本、培矮64为父本,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成的培矮64S,于1991年9月通过湖南省省级鉴定。培矮64S具有导致不育临界温度低的特点,在长日条件下为23.8℃,短日条件下为23.3℃。它育性稳定、亲和性强、配合力好、适应性广,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两用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5.
曾孝春 《杂交水稻》2001,16(5):25-26
培矮64S具有分蘖多,成穗少的特点,有效穗少是制约其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抛秧栽培可大幅度增加有效穗数,且有利于解除包颈,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总结了抛秧栽培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培矮64S在北流市冷灌繁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北流市新荣水库底层冷水串灌繁殖培矮64S,结果表明,在幼穗分化Ⅲ期至大胎期冷水深灌19d,繁殖产量最高,达到3.84t/hm^2,说明在广西本土高产繁殖低温敏不育系是可行的,且所产种子可供应桂南稻作区当年秋制用种。  相似文献   

17.
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培矮64S/E32、培两优500、培矮64S/B52和两优培九等4个以培矮64S为母本的两系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生育特性和再生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两季总产以培矮64S/E32最高,培矮64S/B52次之;2)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3)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再生率:有效穗数、千粒重与再生率呈正相关,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再生率呈负相关;4)头季稻源库特性影响再生率:最大LAI与再生率呈正相关,粒叶比与再生率呈负相关,茎鞘物质输出率与再生率呈正相关;5)再生稻品种以选择穗粒数适中、千粒重大而粒叶比适中的杂交中稻组合为好;6)提高头季稻成穗率有利于提高再生率及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 ,培矮 64S穗期与花期均较集中 ,且高峰期突出 ;花时早 ,并有明显的盛花时 ;柱头外露率高 ,全花期平均为 78.79%。这些对提高制种异交结实率有利。但是 ,张颖历期较短 ,4 7.0 5 %的颖花张颖历期在 12 0min以内 ;柱头小 ,柱头的长、宽、面积和体积分别为 1.196mm ,0 .3 77mm ,0 .4 5 1mm2 和 0 .13 3mm3,且生活力较低 ,活力系数仅 0 .83。这些对异交结实不利。因此 ,应选择花时早、花粉量大、散粉习性好的父本配组 ;在制种时应集中父本花粉量 ,缩短授粉期 ,抓住父本散粉高峰时刻辅助授粉  相似文献   

19.
培矮64S与粳稻配置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粳型材料与培矮64S配组利用的可能性,2002年在浙江嘉兴用194个粳稻品种或品系与培矮64S配置F1,对F1的结实率、株高、有效穗、千粒重等主要性状进行了分类观察并和父母本进行比较.结论为:多数F1的结实率能达到正常水平;F1在株高、穗粒数上存在超亲优势;F1千粒重偏小,且有明显偏母本的倾向.针对上述发现,认为利用具感温型早、中熟,兼具大粒及矮秆的父本,有利于选育实用型的爪粳交类型两系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0.
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技术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士宋 《杂交水稻》2000,15(4):14-15
根据4a制种实践,总结了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的高产经验,即选择具有两系制种优势的基地,确定安全育性敏感期,选择最佳抽穗授粉天气,采取配套制种技术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