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甘肃省生产上主栽及新引进的21个平菇菌株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灰白色菌株P109、P6、秋王708及灰黑色菌株大丰8002、超级99、广抗609前三潮菇的生物学转化率高,菌丝生长良好,子实体商品性好,综合性状优,可在甘肃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平菇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16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引物,扩增到78个多态性位点,其大小分布在200~3 000 bp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个平菇菌株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5处可分为6个组群:第1组包括为以89为代表的5个菌株;第2组包括白平菇菌株;第3组包括以冀农11为代表的4个菌株;第4组包括558菌株;第5组包括以99为代表的3个菌株;第6组包括以夏抗8为代表的2个高温菌株。  相似文献   

3.
决超  杨囡君  赵亚娟 《北京农业》2013,(30):127-128
[目的 ]筛选出纯度高、抗病性强,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灰黑色平菇品种,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奠定基础。[方法 ]以7个深色平菇菌株为实验材料,进行熟料分批次栽培出菇试验,观察统计它们的抗黄斑病能力。[结果 ]筛选出了抗黄斑病能力强的优良深色平菇品种:平菇4号、平菇841、天达788。[结论 ]选用对黄斑病抗性优良的平菇菌株可以有效降低黄斑病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4.
真姬菇栽培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个真姬菇菌株栽培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农艺性状上看可以把真姬菇分成3种类型,一是子实体呈白色,菌盖扁半球形,盖面光滑,大理石状斑纹不明显,二是子实体灰白色,菌盖半球形,大理石状斑纹清晰,纹格大;三是子实体灰黑色至灰褐色,菌盖呈钉帽状平展,盖面大理石状斑纹清晰,综合性状评价,8个参试菌株中以引自三明真菌研究所的真02菌株不论形态,色泽,口感,产量都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方法,对收集的冀南地区广泛栽培的22个平菇菌株进行了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2个平菇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中,共检测到了13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酶带,迁移率在0.1~0.7之间,多态性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75%的相似水平上,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类,第一类包括6个菌株,第二类包括15个菌株,第三类包括1个菌株。  相似文献   

6.
高温平菇,历来是以白色为主调的,即使有深色菌株,也大多表现为带有土色、褐色等,难以被消费者接受,经选育驯化,目前山东省农科院土肥所推出了“高温灰和高温黑”两个新菌株。高温灰:菌丝在6~37℃条件下均可生长,但以28℃表现最好;出菇温度范围在10~36℃间,随着温度的降低,菌盖色泽逐渐加深,最终成为灰黑色,达到或超过28℃以后,菌盖逐渐变浅为灰色、灰白色;菌柄较细、较短,菌株表现抗杂抗病性能好,几乎不侵染黄菇病等病害;一般棉籽壳栽培生物学效率在100%~220%之间,为夏季栽培首选种。“高温黑:菌丝生长与子实体生长温度等性状,与高温灰”…  相似文献   

7.
平菇脱毒与组织分离菌株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平菇同种脱毒与组织分离菌株分别接种在棉籽壳培养基上进行熟料栽培研究,考察菌丝体生长状况、生物转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与组织分离菌株相比,脱毒菌株发菌期平均缩短2.5 d,生物转化率提高了5%.此外,脱毒菌株菌丝体长势、出菇时间、菇形显著的优于组织分离菌株.因此,脱毒菌株在生产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平菇菌株,高、中、低三种温型兼备,严格来说,平菇并不存在反季节栽培问题。但现实问题是:中温型灰色产品和低温型灰黑色产品,菇品朵形较大、盖厚肉肥,受市场青睐,而高温菌株虽然也是灰色或灰白,但朵形多呈零散状态,将两者进行直接比较后,显然后者没有市场优势。因此,生产者投入栽培时信心不足。鉴于此,我们提倡,在高温季节既可生产高温型菌株,亦可生产中温型菌株,根据自身条件而定,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9.
本着适用性广、抗杂抗病性强、增产潜力大、管理粗放、符合消费者购买心理等原则,我们连续对60多个平菇菌种进行了一系列的出菇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富养水平试验和抗性试验等,并对选育出的13个菌株进行了强制性锻炼及驯化,优中选优,最终筛选出5个符合上述要求的平菇新菌株,经过先进的脱毒技术处理后,现已完成F0级菌种的培育工作,作为今年的当家菌种,向广大菇农介绍以上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平菇:今春的食用菌生产,总体上仍将以平菇为主,约占45%以上的投料比例。平菇栽培技术难度小,生产周期较短,适应我国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模式,且生产成本低、售价亦偏低,市场认知度高、消费群体大。因此,平菇一直作为我国食用菌生产消费的当家品种。一般棉子壳栽培生物学效率在100%,运用新技术、管理得当的可达到150%。栽培菌株以低温型2006、特抗1号等为主,占约60%。主要特性是商品性好,特耐低温,严冬不会发生瘤盖菇等。其他多为中广温型菌株,如农科12、8359等,主要特性是商品质量高,朵形紧凑,市场价格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栽培平菇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我国大规模栽培的54个平菇商业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3l条随机引物中有10条引物对所有菌株扩增效果较好,共扩增出122条不同分子量的DNA条带。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为20(约60%的相似水平),可将供试菌株分成六大类:第一大类包括以肺形侧耳为代表的6个菌株;第二大类包括8个未定名菌株;第三大类包括糙皮侧耳为代表的20个菌株;第四大类包括以杂交种为代表的8个菌株;第五大类包括以佛罗里达侧耳为代表的5个菌株;第六大类包括以白黄侧耳为代表的7个菌株。  相似文献   

12.
在PDP培养基上,用25个红平菇的单孢分离物在试管中进行全配对,观测菌丝体上的锁状联合和子实体的形成情况,判定红平菇单孢菌株间的亲和性和交配系统;结果锁状联合配对占全部配对的26.70%、假锁状联合配对占全部配对的23.30%、不亲和配对占总配对的5096,表明红平菇是双因子交配系统。随机选取16个杂交新菌株进行出菇试验,得到5个粉红色新菌株,占31%,6个保持红色不变的菌株,占38%,5个灰白色的新菌株,变种比例为31%,其中04×05的形态与供试菌株形态差异最大。菌盖颜色、菌盖形状、菌柄形态、菌褶形态均与供试菌株不同。  相似文献   

13.
采用秸秆复合培养基对5个不同地域的平菇商品菌株综合农艺性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转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新科101、泰平19、豫平5号、99、双抗黑平;新科101、豫平5号子实体颜色为灰白,双抗黑平、99为灰色,泰平19为灰黑;新科101、豫平5号较其它品种耐高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适合南宁地区栽培的优质秀珍菇型高温平菇菌株,以期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南宁地区主栽品种黑侧五为对照,对保存及引进的7个秀珍菇型高温平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观察比较各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原基形成时间、子实体形态、转潮时间、生物学效率等.[结果]各菌株均能正常发菌、出菇,但各有差异.参试菌株中菌丝生长速度以基因2005最快,达9.14 mm/d,夏丰一号次之,为9.07 mm/d;菇体除白侧五为灰白色,菌柄短,菌盖易碎外,其他菌株菌盖均为灰至深灰色,菌柄为白色,菇形好且紧凑,出菇整齐,光泽好;各参试菌株原基形成时间为27~30 d,以平菇P54和白侧五最短,接种后27 d开始现蕾;生物学效率以白侧五最高,达86.10%,平菇P54、夏丰一号、基因2005的生物学效率较高,均超过80.00%.[结论]平菇P54、夏丰一号、基因2005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旺,菇形及商品性好,生物学效率高,综合表现好,适宜在南宁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适合南宁地区栽培的优质秀珍菇型高温平菇菌株,以期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南宁地区主栽品种黑侧五为对照,对保存及引进的7个秀珍菇型高温平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观察比较各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原基形成时间、子实体形态、转潮时间、生物学效率等.[结果]各菌株均能正常发菌、出菇,但各有差异.参试菌株中菌丝生长速度以基因2005最快,达9.14 mm/d,夏丰一号次之,为9.07 mm/d;菇体除白侧五为灰白色,菌柄短,菌盖易碎外,其他菌株菌盖均为灰至深灰色,菌柄为白色,菇形好且紧凑,出菇整齐,光泽好;各参试菌株原基形成时间为27~30 d,以平菇P54和白侧五最短,接种后27 d开始现蕾;生物学效率以白侧五最高,达86.10%,平菇P54、夏丰一号、基因2005的生物学效率较高,均超过80.00%.[结论]平菇P54、夏丰一号、基因2005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旺,菇形及商品性好,生物学效率高,综合表现好,适宜在南宁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春季,我们的平菇品比试验结束后,至气温高达34℃时,杂草丛生并遮盖的废料堆上,陆续长出若干平菇子实体,色泽灰白至灰黑,朵形丛生,最大朵重2.4kg,经定向组织分离并采用瓶栽和袋栽等方式予以出菇试验,表现良好,经两年的中试验证,确为夏季栽培的优良菌株;至2004年春季进行了脱毒处理,其性状更加稳定,可以作为夏季平菇生产的当家菌株。  相似文献   

17.
本着适用性广、抗杂抗病性强、增产潜力大、管理粗放、符合消费者购买心理等原则,我们连续对60多个平菇菌种进行了一系列的出菇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富养水平试验和抗性试验等,并对选育出的13个菌株进行了强制性锻炼及驯化,优中选优,最终筛选出5个符合上述要求的平菇新菌株,经过先进的脱毒技术进行处理后,现已完成F.级菌种的培育工作,作为今年的当家菌种,向广大菇农介绍以上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决超  杨囡君  方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453-17454
[目的]探讨食用菌对逆境的适应机制,为食用菌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3个不同温型的平菇菌株为研究材料,以25℃为对照,研究平菇子实体在35℃下高温胁迫处理0.5、1.0、1.5、2.0 d后子实体内游离脯氨酸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高温使平菇子实体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且高温型菌株伏优一号积累的幅度大于广温型菌株平菇99和低温型菌株黑平王。[结论]高温胁迫下,平菇子实体内游离脯氨酸的积累是其应对高温伤害的一种保护反应,是提高其抗高温胁迫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施盛 《农家科技》1999,(4):35-35
<正> 盛夏气温高,平菇生长发育困难,菇农不愿种植或很少种植,造成市场平菇空缺。江苏省沭阳县菌研所有关技术人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试验,研究出了一套盛夏种植平菇的成功技术,现将它公开于下,以飨广大食用菌生产者。 1.巧选平菇品种。选用能耐36℃高温的平菇品种栽培,如“丹麦NS_1、NS_2”等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平菇栽培菌株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地域的11个平菇栽培菌株的菌丝生长、出菇、子实体形态、生物转化率等进行栽培比较,综合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农平1号菌株抗杂性差,其他菌株抗杂性均强;各菌株在各阶段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别不大;豫平5号、苏研7号菌株现蕾较早;双抗黑平、豫平5号、苏研7号、泰平19菌株转潮间隔较短;豫平5号、苏研7号、亚光1号、泰平19、99菌株子实体菌盖较大;99、泰平19、苏研7号、双抗黑平、豫平5号菌株子实体菌盖较厚;泰平19和豫平5号菌株生物转化率高,达到10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