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旨在分析卷帘舍环境参数与奶牛泌乳性能及行为的相关性。本研究选择南北纵墙安装自动卷帘的全舍饲奶牛舍,存栏约200头5~6岁经产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3~4胎,体重(650±100) kg)。通过检测该卷帘舍一个自然年度的环境参数,研究温热参数(温、湿度和风速)、气载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粉尘(PM2.5和PM10)和有害气体(二氧化碳(CO2)和氨气(NH3))与泌乳性能和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各项环境参数均表现出季节性规律。真菌(1 049.91 cfu·m-3)和两种粉尘(PM2.5=17.86μg·m-3;PM10=193.07μg·m-3)含量夏季最高,细菌含量秋季最高(1.11×104 cfu·m-3),而CO2和NH3浓度冬季最高(1 302.85 mg·m-3;2....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疆地区某集约化肉牛养殖场春季环境指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肉牛养殖环境状况,评价其环境质量,本研究对该县某典型集约化肉牛养殖场的相关环境指标进行了测定。采用DT-8820四合一多功能环境表(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噪音)、智能气体检测报警仪(二氧化碳(CO2)、氨气(NH3)、甲烷(CH4))和LD-5C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对新疆昭苏县某集约化肉牛养殖场肉牛舍春季(4月下旬)上述环境指标进行为期10 d的测定。结果表明,该牛舍春季每天采光时间为08:00~18:00,约10 h;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和噪音平均值分别为105.61 Lux、16.30 ℃、49.56%和64.59 dB;CH4、CO2和NH3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9、880.91和0.51 mg/m3;PM10和TSP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30和0.010 mg/m3。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日周期和时周期变化可发现牛舍平均温度超过国标最高限值,持续时间为11:00~24:00,约13 h。综上所述,除牛舍温度指标外,该牛舍测定的各项环境指标参数均符合畜禽养殖环境标准,该牛舍春季环境较适宜肉牛生产,但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对牛舍温度进行调节以保证动物的福利需求。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高寒地区奶牛舍和犊牛舍冬季有害气体的含量变化,选取河北省坝上高原具有代表性的3种奶牛舍和4种犊牛舍,检测冬季不同时间段牛舍内外空气中氨气(NH3)和二氧化碳(CO2)的含量。结果显示,不设舍外运动场的奶牛舍中CO2含量极显著高于带舍外运动场的奶牛舍(P < 0.01),且晚上CO2含量高于早上和中午,最高达4 481.7 mg/m3(奶牛舍1)。所有犊牛舍CO2含量均表现为早晚高、中午低的规律性,所有奶牛舍和犊牛舍内CO2含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净道或运动场(P < 0.01;P < 0.05)。3种奶牛舍19:00后NH3含量出现急剧升高的趋势。奶牛舍3只检测到低浓度的NH3,波动范围为0~0.36 mg/m3,犊牛舍的NH3含量介于0.71~5.28 mg/m3。综上所述,奶牛舍和犊牛舍有害气体含量与牛舍建筑类型和结构相关,密闭性好的牛舍CO2和NH3含量均较高,甚至出现CO2含量严重超标的现象。为降低舍内的有害气体含量,寒冷地区应在考虑牛舍保温设计的同时,兼顾通风换气的设计,以改善牛舍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冬季猪舍内有害气体、颗粒物和微生物气溶胶的分布规律,为猪场制定有效的环境调控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试验在江苏省盐城市某封闭式哺乳母猪舍进行,舍内设立5个监测点(前、中、后、南、北),高度设为距离地面1.0 m处,每30 min自动记录舍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于每天6:00、10:00、14:00和18:00测定舍内风速、气体(NH3,H2S和CO2)、不同粒径颗粒物(PM10、PM2.5、PM1和PM0.3)和微生物气溶胶(细菌、真菌和大肠杆菌气溶胶)浓度,每天监测4次,连续监测7 d。结果表明,哺乳母猪舍内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3.2℃和71.8%。舍内平均风速为0.36 m/s,显著低于舍外(1.79 m/s)。舍内NH3、H2S和CO2平均浓度为5.50、0.27和2 214 mg/m3,舍内后部的NH3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重庆地区封闭式高床羊舍的环境参数变化情况,试验在重庆市酉州乌羊保种场选取1栋羊舍,于2020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对羊舍内外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羊舍内距离地面0.3,0.8,1.3 m处的二氧化碳(CO2)、氨气(NH3)浓度进行了持续1年的定点检测,分析CO2和NH3浓度在夏季(2020年6—8月份)和冬季(2020年12月份—2021年2月份)不同时刻(07:00、10:00、13:00、17:00、20:00)的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4月份—2021年3月份,试验羊舍内外温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在2020年8月份温度最高,2021年1月份温度最低;羊舍内外全年相对湿度基本维持较高水平。羊舍外风速在2021年1—3月份相对较高,2020年7—9月份次之,2020年4—5月份较低;羊舍内风速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试验期间,CO2浓度在2021年1月份最高,为(768.80±57.26)mg/m3(距地面0.8 m处);在2020年4月...  相似文献   

6.
以祁连山东段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灌丛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沼泽草甸(帕米尔苔草沼泽草甸)和草甸草原(西北针茅草甸草原)4类重要草地为对象,基于2011年植被生长季(6~9月)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连续监测的CO2通量和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比较研究CO2通量及群落光合特征参数与LAI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季中嵩草草甸的LAI和碳汇强度分别为2.76m2/m2和694.13gCO2/m2,显著高于其他3类草地类型。灌丛草甸碳汇强度居中(662.98gCO2/m2),但LAI最小(1.66m2/m2),草甸草原碳汇强度次之(524.40gCO2/m2),沼泽草甸碳汇强度最小(460.77gCO2/m2)。4类草地的逐日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t ecos...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CO2、CH4和N2O通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9年8月,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夏季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CO2、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低潮滩沉积物-大气界面的CO2、CH4和N2O通量均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日通量范围分别为-18.755~43.731,-0.070~0.224和-0.002~0.008 mg/(m2·h),均值为11.630,0.079和0.005 mg/(m2·h),全天表现为三者的排放“源”;中潮滩沉积物-大气界面CO2、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30.780~25.734,-0.111~0.100和-0.004~0.006 mg/(m2·h),均值为4.570,0.011和0.002 mg/(m2·h),全天亦表现为三者的排放“源”;中潮滩-大气界面CO2、CH4和N2O通量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46.253~102.637,-0.211~0.048和-0.008~0.008 mg/(m2·h),均值为76.656,-0.038和-0.002 mg/(m2·h),全天表现为CO2的“源”、CH4和N2O的“汇”。 本研究还发现,中潮滩的CO2通量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关系,低潮滩沉积物的CH4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5 cm地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关系,而中潮滩的N2O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不同深度地温(5,10,20 cm)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沉积物基质和翅碱蓬群落是影响CO2、CH4和N2O通量特征的重要因素,而水分、盐分对于三者通量特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采用涡动相关技术对2009,2010和2011年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和分析表明,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征,6月、7月和8月为CO2的强吸收期,4月、5月和10月为CO2的强释放期。计算得到3年的CO2净吸收量分别为134.5,151.3和194.4 g CO2/m2,平均吸收量为160.0 g CO2/m2,在区域起着碳汇的作用。生长季节,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NEE)与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以及地表长波辐射呈负相关,气温在0~7℃范围内NEE随气温增加线性减小,当温度大于7℃时,NEE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非生长季节,NEE与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以及地表长波辐射呈正相关。当地表反射率在0.2左右,NEE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当反射率超过0.3时,NEE接近最大值,并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草毡寒冻雏形土有机质补给、分解及大气CO2通量交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调查草毡寒冻雏形土生物量及土壤有机质,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该区域作用层与大气CO2通量。结果表明:地下90%生物量集中于0~10cm的表土层,年总净初级生产量约935.0g/m2;土壤有机质含量在6.401~7.060%之间;净CO2通量呈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 化规律;5月中 旬到9月底为CO2的净吸收(780gCO2/m2),其中以7月最高,净吸收量明显高于非生长季的,10月到翌年5月初CO2的净排放量(383gCO2/m2);全年固定碳高达397g/m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发生动物疫情和监测阳性时规模染疫动物处置效率,有效降低处置过程中病原扩散转移风险,本试验利用CO2窒息原理,分别使用干冰和液态CO2进行猪只扑杀,并对其扑杀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干冰单位使用量为1.18~1.76 kg/m3时可确保车厢内猪只在15 min内全部死亡,而液态CO2单次需投放3罐/17 m3(折合干冰为4.24 kg/m3)才能确保车厢内猪只在15 min内死亡。结果表明,干冰扑杀法要优于液态CO2扑杀法,在大规模动物疫情处置时推荐使用干冰扑杀法。  相似文献   

11.
尕海湿地CH4、CO2和N2O通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2012年7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同步研究了尕海4种典型湿地类型的CH4、CO2和N2O通量及其与温度因子的关系,并估算了其全球变暖潜势值(GWP)。结果表明,尕海湿地的CH4、CO2和N2O通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CH4、CO2和N2O通量最小值分别为亚高山草甸(-0.014±0.126) mg/(m2·h),沼泽湿地(137.17±284.51) mg/(m2·h)和高山湿地(-0.008±0.022) mg/(m2·h),而最大值分别为沼泽湿地(0.498±0.682) mg/(m2·h),高山湿地(497.81±473.09) mg/(m2·h)和草本泥炭地(0.094±0.117) mg/(m2·h);同时CH4、CO2通量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通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11年的7-10月和2012年的5-7月,而后降低并维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5 cm地温、气温、地表温度及箱内温度与4种类型湿地CO2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高山湿地CH4通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其他3种湿地类型CH4通量的相关性均较差,但与4种湿地类型N2O通量无显著相关性;尕海草本泥炭地、沼泽湿地、高山湿地和亚高山草甸4种类型湿地的温室效应贡献潜力依次为35.311,13.520,34.816和30.236 t CO2/(hm2 ·a), 沼泽湿地能够显著降低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了缓解冬季密闭舍内保温和通风的矛盾,试验对安装在育雏舍的热回收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及热回收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组采用热回收通风系统,对照组采用负压通风系统。通过测定舍内不同位置、不同时刻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NH3和CO2浓度、热回收系统性能,分析这两种通风模式下舍内环境状况,探究热回收通风系统的性能及冬季在育雏舍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舍内日平均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日平均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在短时间内温度和湿度均波动较大,不利于雏鸡生长。在鸡舍垂直方向上,两组均呈现上层温度显著高于下层、上层湿度显著低于下层的规律(P<0.05),但试验组上下层温度差和湿度差小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幅度较小,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较大;两组温度西侧显著高于东侧(P<0.05),湿度西侧显著低于东侧(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平均NH3浓度显著降低0.4 mg/m3(P<0.05),平均CO2  相似文献   

13.
肉牛舍的环境指标如温度、湿度、通风,对肉牛的健康和增重有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夏季肉牛舍环境指标,评价牛舍环境状况并提出意见建议。结果表明,该牛舍舍内平均温度为23.4℃,平均湿度为51%,平均风速为0.26m/s,CO2平均浓度为681mg/m3,采光系数为1∶15,NH3浓度不足1 mg/m3,这些指标总体上可满足夏季肉牛生产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CO2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贝加尔针茅草原CO2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季变化,不同生育阶段CO2通量日、季变化呈“U”型,其中以7月最为明显,CO2通量固碳、释放碳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分别为-0.56和0.83 mg/(m2·s)。潜热通量、显热通量、有效光合辐射与CO2通量显著相关,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优良中筋小麦“扬麦14”为试验材料,在小麦整个生育期提高CO2浓度和温度,分为4组:空白组,升温组,CO2组,升温和CO2混合组,空白组小麦生长平均温度10.5 ℃,CO2浓度413 μmol/mol,升温组温度高于空白组2 ℃,CO2组浓度500 μmol/mol,升温和CO2混合组同时提高温度与CO2浓度,收割时采集麦秸用于体内消化试验。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采用尼龙袋法评定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环境下小麦秸瘤胃的降解特性。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升温组DM快速降解部分显著升高(P<0.05),ADF降解率与ADF慢速降解部分显著降低(P<0.05);CO2组DM,OM,NDF及ADF降解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DM,OM与NDF有效降解率显著降低(P<0.05);混合组DM,OM,NDF及ADF降解率均显著降低(P<0.05),DM,OM及ADF慢速降解部分显著降低(P<0.05),DM,OM与NDF有效降解率显著降低(P<0.05)。不同处理后麦秸DM,OM,NDF与ADF瘤胃内降解率从高到低为空白组、升温组、CO2组和混合组。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温度和CO2浓度升高降低了麦秸DM,OM,NDF及ADF瘤胃内降解率,导致麦秸营养价值降低,温度升高对降解率影响最小,其次为CO2浓度升高,温度和CO2浓度同时升高对麦秸营养价值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日光暖棚牛舍由于造价低,经济效益好等原因,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该牛舍通过结构设计,已基本解决夏季舍内环境调控问题,但冬季存在舍内气流分布不均匀,温度较低,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等问题,导致肉牛生产性能降低,包括料肉比减少、日增重下降等。为了研究日光暖棚牛舍内主要环境参数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高度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指导该牛舍结构和环境调控系统的优化设计,本文在现场实测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对牛舍内温度场进行模拟和分析,并对温度、湿度、CO_2浓度、NH_3浓度在牛舍内不同高度和不同时间实测值进行方差分析。冬季塑料薄膜覆盖牛舍主要调控因素为湿度和CO_2浓度。该牛舍内最需要环境调控的位置是距离地面3m高度处,时间是0:00~4:00。该研究可为日光暖棚牛舍结构和环境调控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影响的机制和规律,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调试APSIM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然后用APSIM模型模拟温度和CO2浓度两因素七水平小麦产量,分析了3种耕作措施下小麦产量对温度和CO2浓度的响应及敏感性强度。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小麦产量随CO2浓度升高呈二次抛物线上升型变化,但会出现报酬递减,且免耕覆盖的增产效应大于传统耕作和免耕2种耕作措施;小麦产量随温度升高呈二次抛物线型变化,其中传统耕作和免耕呈二次抛物线递减型变化,并呈叠加递减效应,而免耕覆盖呈二次抛物线拐点型变化,拐点值为0.94℃时,小麦产量可达到2 818.3 kg/hm2。温度和CO2浓度互作对小麦产量的敏感性分不敏感、正敏感和负敏感区域,且免耕覆盖的敏感性变化较小。在3种耕作措施中,免耕覆盖CO2浓度升高小麦的增产效应可以补偿高温所导致的减产,并且温度和CO2浓度具有更好的协同促进作用。免耕覆盖小麦生产具有较好应对温度和CO2浓度变化的能力,可以缓减气候变化带来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2释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对象,应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灌丛(GG)、丛内草甸(GC)和裸地(GL)的CO2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GG、GC和GLCO2的释放速率均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进程,最大释放速率出现在15:00~17:00之间,最小值在7:00前后出现,白天释放速率大于夜晚;CO2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生长期CO2释放速率明显高于枯黄期,且均表现为正排放,8月为CO2释放高峰期,释放速率GG>GC>GL(P<0.01);2003年6月30日至2004年2月28日,高寒灌丛植被-土壤系统CO2释放量为3088.458±287.02g/m2,丛内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2释放量为2239.685±183.68g/m2,其中基础土壤呼吸CO2的释放量约为1346.748±176.24g/m2,分别占GG和GC释放量的43.61%和60.13%;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主要受地表和5cm地温制约,而季节动态与5cm地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探讨东北地区封闭式保育猪舍内有害气体的分布规律及对仔猪健康的影响。选取辽宁省某一猪场内保育猪舍进行研究,该猪舍饲养着3 000头21日龄5.6 kg的断奶仔猪,饲养密度为0.35m3/头,研究于2021年3月—2021年4月对舍内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氨气(NH3)、硫化氢(H2S)和一氧化碳(CO)浓度进行为期5周的监测研究,并统计分析了舍内前部和后部栏位猪只的健康指标。结果表明:现代化封闭式保育舍内NH3、H2S和CO气体浓度均符合《规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规定,日内呈现周期性变化,NH3、CO白天浓度均低于夜间;舍内前部水平位置NH3浓度低于中、后部区域(P<0.05);垂直高度各气体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周次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NH3和H2S浓度随周次的增加而增加,CO浓度则反之;在温湿度与各气体的相关分析中,湿度与NH3和C...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冬季不同舍饲密度对育成公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内脏器官发育和饲养环境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144只6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育成公羊随机分为4组,即Ⅰ、Ⅱ、Ⅲ和Ⅳ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每组饲养密度分别为0.70、1.05、1.40和1.75 m2/只,试验期55 d。结果显示:①Ⅱ组平均日增重和末重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1),Ⅲ、Ⅳ组极显著高于Ⅰ组(P < 0.01),Ⅱ组体增重最高,分别比Ⅰ、Ⅲ和Ⅳ组高20.27%、11.98%和10.23%(P < 0.01),Ⅱ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Ⅰ、Ⅲ和Ⅳ组(P < 0.01);②Ⅱ组宰前活重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1),净肉重、净肉率和肉骨比均显著高于Ⅰ组(P < 0.05),而Ⅱ、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P > 0.05);③各组间除心脏和脾脏重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器官重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Ⅳ组心脏和肝脏重占活体重量比最高;④舍内的NH3和CO2平均浓度大小为:Ⅰ组 > Ⅱ组 > Ⅲ组 > Ⅳ组,与羊饲喂空间大小呈负相关(R2=-0.995和R2=-0.999);⑤在不计算人工和饲料成本的情况下,Ⅰ、Ⅱ、Ⅲ和Ⅳ组分别获利6 345.67、7971.77、6977.80和7 025.42元,Ⅱ组经济效益最高。综上所述,试验Ⅱ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3组,舍饲育肥羊饲养密度与生长性能的物理性拐点是1.05 m2/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