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供水安全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的最基本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运用和发展,各农村地区都在采用不同措施加强对自来水运行的管理工作,但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因素限制,现阶段农村自来水在管理中仍然存在农村自来水管理主体责任混乱、监督机制缺位、经费保障及收费难问题,水质保障率不高及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从解决农村自来水运行管理难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具体措施、成功案例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做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对于推动国家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尽管我国农村水利事业发展迅速,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管理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亟待采取科学的措施,促进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不同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如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完善造价管理、加大投资力度、培养专业人才等。除此之外,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改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提升水利事业效益,以此促进乡村振兴下的农村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钟丽冬 《河南农业》2023,(35):63-64
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程,优化我国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支撑“三农”新发展,政府部门应站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视角,系统剖析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创新推出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新方法。基于此,本文将基于乡村振兴视域,结合某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实例,围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展开探究,阐述乡村振兴的基本概念,分析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公共管理进行阐述说明。现如今,乡村振兴发展下的主要目标就是,加快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是工作开展的重心,并且也是当前党中央农村工作的聚焦点。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是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所包了民生与经济两个方向,是当前文化服务与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主要要求。但不可否认的就是,在现如今的农村公共管理依然存在问题,由此限制了农村公共管理的发展。因此,应当从乡村振兴发展视角下出发,提出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罗刚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0):191-194+198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作为一种兼创新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农村管理模式,它是促成村民实现角色转型的必由之路。受外部因素桎梏,乡村场域下社区化管理水平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使其逐渐陷入公共性消释、内生性消解、制度化消散的尴尬境遇。据此只有在理顺其生成逻辑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社区-村民双向度沟通渠道、培育内生性社区组织、明确管理主体权责界限等多维度方式,力图突破现实困境,实现可为。  相似文献   

6.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发展模式,也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五大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了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了当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法律、政策以及市场基础,得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入社会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发展,才能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48-25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农村发展问题之一。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自然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重灾区。虽然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该问题现在依然显著。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可以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吸引更多农村人返乡就业创业;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门槛等方法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基础设施资源的投入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乡村重构的进程,而旅游振兴农村是实现乡村重构的重要途径。旅游振兴农村,即以地方居民、地方政府、旅游团体与旅游企业等几方面的共同联系为主体,通过开发旅游地、举办各种旅游庆典活动、开发农副产品及土特产品来增加或维持游客人数,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使农村居民充满自豪感的地域社会。本研究在界定旅游振兴农村的内涵、构建旅游振兴农村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讨推动旅游振兴农村的必备因素及战略途径,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人类需求提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就我国当前旅游振兴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机遇,但现如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体现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并没有真正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劣、产业发展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人才匮乏等,为此,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推动农村产业生态化进程,积极补足农村资金技术短板,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加快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本文基于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在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随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促使国家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求农村经济良好发展.然而,对于农村来说,其中的公共事业管理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全面提升农村综合实力,相应单位应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策略.本文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优化对策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2.
农村慢性病管理优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结合的关键点。本文从乡村振兴视域出发,梳理当前农村慢性病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农村慢性病管理的价值意蕴和发展机遇,提出采取丰富农村精神文明生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慢性病共治机制等举措,推动农村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和健康管理水平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王慧宏 《河南农业》2022,(24):34-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从此之后我国各地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进行农村发展。然而,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要想最终获得成效,针对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策略和模式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从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出发,在乡村振兴视角下,针对农村社区治理向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向、治理进展、治理力量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农村社区的现代化治理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农村职业院校资金、设备设施缺乏,毕业生就业范围相对狭窄。涉农企业、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人力资源有限,技术服务、信息收集缺乏足够渠道。为促进我国农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职业院校应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新时代下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紧缺人才。本文从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局限性出发,分析了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参与职业教育不够深入的原因,提出了职业院校应从当地政府及其有关职能机构、涉农协会及其它组织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化与其合作的深度,一方面解决学生实习、专业发展等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其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城乡小学相比,农村小学不管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要落后很多,教育资源的匮乏还有教学设施的缺失,致使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十分低下,而这也完全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245-2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上升。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内生动力,但就中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仍存在公共文化整体服务效能不高、农村文化供需不符等问题。新时代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必须正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多措并举繁荣农村文化。在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挥优秀农村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前进步伐。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密切联系,然后对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以期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永昌灌区农村自来水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日常运行管理;自来水管道管理;提高用水户的参与度;加大资金投入等运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婷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4):10-11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解决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对于实现当前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要求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分析了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