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资》2012,(30):24
<正>抗旱保水肥生物肥料是很好的土壤抗旱保水剂,能够改良土壤环境,改善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和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农业生产中种植农作物蔬菜、果树等其他农作物施用抗旱保水肥生物肥料,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有机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2.
<正>土壤和肥料是作物生长的决定因素,测土配方施肥是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它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合理施肥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有利促进经济合理使用肥料,达到既增加产量又降低成本,对促进农作物稳定增产和农  相似文献   

3.
肥料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优化施肥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帮助,除了施用化肥以外,还可以通过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方法,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促进水稻健康生长,而且使用有机肥还满足绿色生态种植理念,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浅谈“三肥”联合应用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养分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也是生产健康食品不可忽略的环节。增加作物产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提供的必要营养元素和肥料类型。化肥、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的性质及养分释放的特性各不相同,每个类型的肥料在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方面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合理的施肥管理必须做到在确保产量增长的同时,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平衡施肥策略,对化肥、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的综合使用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评价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旱地作物上的应用效果,探索和掌握水肥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参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淋灌)施肥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47.2%,并能提高马铃薯产量2.2%-4.4%,增加收入4071.32-9923.47Lqam2,增幅10.9%-26.5%:实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栽培的马铃薯,肥料用量比常规施肥水平减少40%-60%为宜。  相似文献   

6.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丘陵地区的应用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综合管理技术措施,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特点。针对丘陵地区水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于丘陵地区应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田间生产应用效果表明:在丘陵地区合理应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可显著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苏春莲 《乡村科技》2020,(5):102-103
众所周知,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供应。在农业生产中,水肥管理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最终产量,其中肥料对增产增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提高施肥水平,可以显著提升水稻产量。本文主要就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中土肥技术进行分析,指出有机肥、绿肥施用以及增施微肥对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性作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肥一体化主要通过灌溉系统为农作物施肥浇水,它能保证农作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吸收养分,是迄今为止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节水节肥效果最好的水肥技术之一。该文简单分析了全国农业科学领域针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现实研究进展,并以山东省莒县为例,全面分析了当地在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方面所采用的循环式技术应用模式和滴灌技术应用模式,希望全面提高水肥一体化的节水与节肥效能,为地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提高与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施肥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结合水稻种植特点,从合理配方施肥,平衡营养元素和把握施肥技巧,促进作物生长等方面探讨了水稻种植施肥技术,以期达到合理施肥,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水分和有机肥料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其正常生长和产量。如何科学地灌溉和施肥,既保证农作物茁壮生长,又避免肥料对土质造成破坏,是种植者一直较为关心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科学的管理理念被逐步应用到田间农作物的管理中来,水肥管理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将对生长期农作物水肥管理意义及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土配方技术属于先进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与肥料的实验结果,在施用有机肥料基础上,对肥料的品种、数量、时间及方法进行明确说明,实现全面提升作物产量的目标。水稻在普洱市农作物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研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水稻中的应用,对提升普洱市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土壤和肥料是作物生长的决定因素,测土配方施肥是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它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合理施肥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有利促进经济合理使用肥料,达到既增加产量又降低成本,对促进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料是指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肥料。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就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来培养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的。生物肥料是指将土壤中对作物生长有促进作用的有益菌分离出来,经过筛选,挑选出有益且无害的菌株,经过发酵纯培养后,再大量地施入土壤中,使有益菌成为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对作物起到促进生长、抗病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微生物肥料的含义及分类 微生物肥料亦称菌肥、生物肥料、接种剂等,是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使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类制品,是将有效菌类与吸附材料混合在-起制成复合生物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使作物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达到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锌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作为某些酶的组成成分和活化剂,具有催化叶绿素的合成,促进呼吸等作用。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锌的消耗也随之增加,作物缺锌日益严重。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提升稻米品质,深入了解微量元素肥料的增产效应,笔者在肇源农场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水稻施用锌肥的对比试验,研究锌对水稻生长、生殖及品质的影响,为探索寒地水稻的最佳施锌肥模式,建立当地科学合理的施肥模型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山东省邹平县开始在农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至2018年3月底,全县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8.6万亩,占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水肥一体化技术,变"浇地"为"浇作物",变"土壤施肥"为"作物施肥",较好地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化学肥料"零增长,减量化"的目标要求,走出了一条节肥、节水、省力、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全面了解邹平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及  相似文献   

17.
有机肥指的是生物肥料,通常以植物或者动物粪便为主,其中许多的微量元素都对农作物的成长发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肥料可以就地取材,能够节省种植前期的成本投入,合理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城乡经济的稳步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本文主要就以对比试验的方式,选择一块试验田,合理选择施肥方案,观察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从而研究出科学的施肥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8.
正新美洲星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美国先进的有机矿化技术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它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特别是含有甲壳素、黄腐酸和兼备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双重效果的进口原料KOM。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与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施肥,能够提高水稻的综合抗性,促进水稻抗逆能力,以达到水稻健身栽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配方肥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具有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砂泥田是我县最主要的水稻田,占我县水田面积35%。为校正水稻配方肥的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根据《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规范,特做此项校正试验。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特色水果‘油?’为试材,在等肥料成本条件下,进行水肥一体化施肥和常规施肥下‘油?’树枝梢生长长度和粗度、果实品质、产量表现及施肥成本的比较研究,以期为山地水肥一体化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施肥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年枝梢长度和粗度的增长,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提高果实平均单果重、可食率、产量。等价施肥条件下,水肥一体化施肥节省人工成本1104.0元/hm~2。建议结合降水量等气候条件及山地土壤特点、生态环境等对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