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高粱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yeiliana Clinton)小种的分化,使原来抗丝黑穗病的亲本系或杂交组合变成不抗或高感。高粱丝黑穗病每年都有发生,但因年份、茬口不同,发病率也不一样。70年代我国普遍推广以 Tx3197A 配制的杂交种,由于 Tx3197A 对丝黑穗1号小种免疫,使其有效地控制了丝黑穗病的为害,这是运用寄主抗性防治丝黑穗病的有效措施。后来因为丝黑穗病菌小种的分化,产生了2号生理小种,抗性寄主变为感性寄主,Tx3197A 系统的杂交种也由抗病变为感病或高感。80年代初辽宁省农科院开始用对丝黑穗病2号小种为免疫寄主的 Tx622A 系统不育系组配杂交种,头4年抗病的 Tx622A 系统杂交种种植约392万亩,起到了防治丝黑穗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粱F_3代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的遗传分析杨晓光,杨镇,石玉学,邹剑秋,李克成(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所)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近年来在高粱产区蔓延很快,原来的Tx622A由抗性寄主(对丝黑穗病2号小种免疫)变为感性寄主(高感丝黑穗病3号小种),生产上...  相似文献   

3.
研究亲本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及抗病性遗传,对指导抗丝黑穗病育种有重要意义。为此,1981~1983年研究了一些丝黑穗病抗源的抗病性遗传,现介绍如下。一、材料和方法研究材料选用 Tx622A、Tx623A、Tx624A、麦卡 A4个免疫不育系,营4A1个高抗不育系,3197A1个感病不育系,晋粱五/恢7、多穗高粱两个免疫恢复系,298/4003、怀来/4003、怀来/渤粱一、三尺三/白平、铁恢6、白平、4003、锦恢75、忻粱52、三尺三、0—30、523、654、627、307、5—26、121、晋辐1等18个感病恢复系,组配的杂交组合42个。每年将上述亲本及其杂交种按顺序排列种  相似文献   

4.
高粱茎秆倒伏及其防御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倒伏是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80年代以来,我省推广应用了 Tx622A 系统高粱杂交种,如辽杂1号、沈杂4号、铁杂7号、锦杂83等。这批杂交种较 Tx3197A 系统杂交种高产、抗丝黑穗病、籽粒品质优,在高粱生产中发挥过作用。近年来,高粱产区倒伏问题日趋加剧,尤其锦州、锦西地区,由于海风大,倒伏更为严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从而实现实验室内对抗丝黑穗病的选择,免去在育种中对抗丝黑穗病的田间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SSR技术,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分别利用恢复系分离群体(2381R/矮四)和保持系分离群体(Tx622B/7050B),筛选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试验得出结果如下,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抗性表现为显性,只要亲本之一抗病,F1代即表现抗病;发现了2个在抗病品系中稳定出现、可作为高粱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标记应用的SSR标记:Xtxp13和Xtxp145。Xtxp13位于B染色体上,Xtxp145位于I染色体上,与抗病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9.6%和10.4%,距离抗病基因的遗传图距分别约为9.6cM和10.4cM。【结论】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可能受2对彼此独立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基因之间存在着互作;筛选SSR标记时发现,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较易在保持系群体中找到,在恢复系群体中DNA片段多态性较少,表明恢复系和保持系在抗性机制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高粱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高粱的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筛选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抗丝黑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对高粱丝黑穗病菌1、2、3、4号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的材料961541为母本,以对1、2、3号生理小种免疫、对4号生理小种感病的材料V4B及高感材料PI550607为父本,进行杂交,构建F2群体。采用菌土法在播种时进行田间接种,抽穗后对抗/感亲本、F1及F2群体材料进行发病率调查。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SSR)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对961541/V4B的F2群体进行抗病基因的定位分析。【结果】961541/V4B组合中,抗病亲本961541发病率为0,感病亲本V4B发病率为21.5%,F1发病率为0,F2群体发病率为7.25%;961541/PI550607组合中,高感亲本PI550607的发病率为64.81%,F1及F2群体发病率分别为0和5%。适合性检验表明,2个组合的F2群体的抗、感病株比率均符合15﹕1(χ2=0.201、0.322,P>0.05),4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受2对非等位基因控制。所试274对SSR引物中共有53对引物在抗、感亲本间存在差异。利用筛选出的53对引物进一步对抗、感池进行特异引物筛选,仅位于高粱第1染色体上的SSR引物Xtxp325在抗、感池间表现差异。其中,抗池与免疫材料961541的带型一致,感池与鉴别寄主V4B的带型一致;选取5对引物(Xtxp325、Xtxp302、Xtxp32、Xtxp340和Xtxp248)进行连锁图谱构建,构建的连锁图谱全长355.3 cM,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Shs1与Xtxp325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7.7 cM。【结论】高粱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受2对非等位基因控制。构建的连锁图谱全长355.3 cM,与发表的连锁图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高粱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病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上,Shs1与Xtxp325的遗传距离为27.7 cM。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高粱丝黑穗病抗病基冈的SSR标记,以高粱抗病亲本(7050B、2381R)和感病亲本(Tx622B、矮四),及其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用CTAB法从叶片中提取高粱基因组DNA,通过SSR技术对高粱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供试10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且稳定的引物94对.其中1个SSR位点Xtxp80与高梁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病基因相关.采用Mapmarker软件,对2381Rx矮四组合的98个F2,单株的SSR扩增结果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高粱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与SSR位点Xtxp80连锁,距离为8.3cM.  相似文献   

8.
高粱丝黑穗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丝黑穗病是遍布全世界的重要高粱病害,是影响我国高粱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粱产区每年都有发生,发病率有时高达70%,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综述了高粱丝黑穗病对高粱生产的影响、病原菌及其生理分化、我国抗病杂交种选育历程、抗性遗传机制及抗病育种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选育抗病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粱抗丝黑穗病抗性评价技术及抗源鉴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高梁丝黑穗病菌2、3号生理小种,采用种子接种、土壤接种和皮下组织注射接种方法对75份中外高梁试材进行同步抗性评价,明确了7050A·B、Tx378A·B、10625、TNS30、&U81、莲塘矮、GW4386、GW4388 等38份高梁育种试材在不同接种方法下对高粱丝黑穗病菌2、3号小种均表现免疫,是具有对高粱丝黑穗病菌多抗性的育种试材。本研究中采用寄主皮下组织注射接种技术鉴定抗病高梁资源在我国尚为首次应用,是高梁抗病育种中良好的抗病资源鉴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1992 ̄1993年,采用人工土壤接菌方法,用高粱丝黑穗病菌2号和3号小种冬孢子,分别接种15份高粱同核异质品系。结果表明,不同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大多数同核异质品系间对不同小种的反应无显著差异,但Tx398的同核异质品系间对2号小种的感病程度有差异。不同小种均对同质异核品质间的致病力表现出显著差异。高粱品系对高粱丝黑穗病的抗性主要由细胞核基因决定,与细胞质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从而实现实验室内对抗丝黑穗病的选择,免去在育种中对抗丝黑穗病的田间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SSR技术,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分别利用恢复系分离群体(2381R/矮四)和保持系分离群体(Tx622B/7050B),筛选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试验得出结果如下,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抗性表现为显性,只要亲本之一抗病,F1代即表现抗病;发现了2个在抗病品系中稳定出现、可作为高粱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标记应用的SSR标记:Xtxp13和Xtxp145。Xtxp13位于B染色体上,Xtxp145位于I染色体上,与抗病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9.6%和10.4%,距离抗病基因的遗传图距分别约为9.6 cM和10.4 cM。【结论】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可能受2对彼此独立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基因之间存在着互作;筛选SSR标记时发现,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较易在保持系群体中找到,在恢复系群体中DNA片段多态性较少,表明恢复系和保持系在抗性机制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正高粱的病虫害虽有很多种,但丝黑穗病是影响我国高粱高产的主要病害,以东北和华北地区危害最为严重。1977年海城县平均发病率12.2%,减产约1.95万吨;1994年阜新市高粱丝黑穗病林爆发,为历史罕见:发病面积5.8万公顷,发病率达15~20%,高达80%以上,减产损失严重达5.4万吨。1为什么有的高粱长乌米(丝黑穗病)高粱长乌米是因为土壤中有丝黑穗病菌,萌发产生双核侵染丝,后期侵入幼苗并蔓延,在花序内发病。高粱感染丝黑穗  相似文献   

13.
饲用甜高粱杂交种陇甜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甜高粱杂交种陇甜1号(Tx623A/LY3002)以Tx623A为母本、LY3002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2017 — 2018年参加甘肃省高粱品种青贮组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区试鲜草平均折合产量102 078 kg/hm2,较对照品种辽甜6号增产7.5%。生育期135 d左右,平均株高332 cm,茎粗1.68 cm,平均分蘖数1.7个。茎秆含糖锤度19.8%~20.7%。抗高粱丝黑穗病,接种发病株率4.2%;抗大斑病;抗高粱蚜。  相似文献   

14.
吉草2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以自选高粱不育系T32A为母本,以系选红壳苏丹草YN2092为父本,于2007年组配的饲草高粱杂交种。该饲草高粱的双亲均为自选系,具有高产、粗蛋白和粗脂肪、可溶性总糖含量高的特点。吉草2号对高粱丝黑穗病免疫,高抗叶斑病,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15.
我省新配制的622A 系统高粱杂交种(简称6A 高粱),经1982、1983年区域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比各地主栽的3197A 系统高粱杂交种(简称3A 高粱)增产10.5~30%,且具有高抗丝黑穗病,品质优良,易保苗,耐干旱,制种产量高等优点。但6A 高粱存在茎秆组织较软弱,不抗倒伏的严重缺点。为此,在1982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3年组织全省有关单位,开展了6A高粱防倒栽培技术研究的攻关协作。通过一年多点试验研究,对防倒组合的选择,防倒高产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省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上世纪70年初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多数杂交种不含抗玉米丝黑穗病基因,导致玉米丝黑穗病大流行,使玉米生产遭受损失。对此,玉米丝黑穗病,列为重点攻关项目。我国玉米育种科研人员,通过收集筛选基础材料,对抗病基因进行转育,选育出一批抗性好的抗病品种,到80年代,由于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玉米丝黑穗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7.
高粱杂交种主要经济性状,如产量、生育期、株高、抗逆性等的优劣,对于夺取高产、稳产十分重要。近年来,我省试验、试种了一批622A 系统新杂交种,具有产量高、抗丝黑穗病等优点,但也表现出秆软、不太抗倒伏等弱点。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杂交种的优缺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注意在生产上扬长避短、使杂交种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本研究用622A、3197A 和1981年从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新引进并经初步鉴定表现较好的KiffinumA(简称 KA)、M-40079A(简称079A)和 M-40081A(简称081A)为母本,组配了一批杂交组合,做了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测定和农艺性状鉴定。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丝黑穗病在辽宁地区发生有上升趋势。2005~2007年海城市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5万亩。一般地块发病率10%左右,个别地块在50%~60%,造成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市因丝黑穗病损失粮食200万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19.
糯高粱杂交种辽粘4号(LA-25/7037选)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于2005年以自选不育系LA-25为母本,外引恢复系7037选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2009—2010年参加全国高粱品种区域试验,综合抗性强,高抗丝黑穗病,抗叶病,活秆成熟,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14.7kg/667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94.1ks/667m2,是适于酿酒用的优质糯高粱杂交种。  相似文献   

20.
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鉴定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丝黑穗病是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试验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法研究黑龙江省常用玉米自交系和部分国内骨干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在54份自交系中,鉴定出4份高抗系和8份抗病系,感病和高感系占64.9%。PB血缘材料中既有高抗材料,也有感或高感材料;含Mo17和自330血缘的材料多数抗或高抗玉米丝黑穗病,尤其是含Mo17血缘材料抗性更强;而含黄早四血缘的材料多高感玉米丝黑穗病;Ried血缘材料多属于中抗或感病类型。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属核遗传,F1的发病率介于抗、感亲本之间,接近于双亲的平均值,不存在正反交差异。欲培育中抗以上类型杂交种,其双亲发病率应较低,杂交方式应为高抗×高抗;高抗×抗病;高抗×中抗;高抗×感病;抗病×抗病;抗病×中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