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大棚草莓白粉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棚栽培草莓在象山县已有十余年历史 ,常年种植面积约 333 3hm2 ,由于连年种植 ,草莓白粉病逐年加重 ,已成为常发性病害。草莓发生白粉病后 ,一般减收 2 0 %~ 30 % ,重的达 50 %以上 ,甚至绝收 ,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我们从 1997年开始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引进新的三唑类杀菌剂进行试用 ,积累了一些经验 ,初步总结如下。1 发病特点与消长规律草莓白粉病的病原为Sphaerothecaaphanis(Wallr)Braun ,称羽衣草单囊壳菌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 ,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莱西市保护地草莓面积不断扩大 ,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 ,但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的重要病害 ,缺乏理想的防治方法 ,每年给草莓生产者造成很大损失 ,为解决这一难题 ,寻找防治此病的有效方法 ,于1999年开始在莱西市部分乡镇进行了为期2年防治研究和探索 ,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及规律1.1发病症状白粉病广泛发生于草莓的保护地栽培中 ,主要危害叶、果实、果梗 ,叶柄和葡匐茎上很少发生 ,发病初期叶背面局部出现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 ,以后迅速扩展到全株 ,随着病势的发展加重 ,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 ;花蕾…  相似文献   

3.
《湖北植保》2013,(3):8
温室草莓灰霉病在叶、花、果上均能发生。初浸染时,病部出现不明显褐色湿润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严重时病部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湿度高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防治方法:每亩用4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0g,傍晚点燃,闭棚过夜,连熏3次;交替使用10%世高水分  相似文献   

4.
叶宗国  刘火明 《江西植保》2001,24(2):59-59,53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九江市庐山区塑料大棚种植草莓面积不断扩大 ,而大棚草莓白粉病普遍发生 ,蔓延迅速 ,为害严重。 2 0 0 1年 4月份在莲花镇调查 ,,一般大棚病株率为 46 .5 % ,病果率 42 .0 % ,重病大棚病株率和病果率高达 85 %和 90 %以上。该病还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此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试验和研究。1 发病症状该病主要侵染植株叶片 ,叶柄、花、果实。发病初期 ,叶背面零星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 ,随着病情加重 ,白色菌丝层增厚 ,整个叶片被白粉状霉层所覆盖 ,叶缘向上卷曲变形 ,叶质变脆 ,叶柄上也覆盖着白粉状霜层…  相似文献   

5.
《湖北植保》2003,(6):27-28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自1997年以来,草莓白粉病在山东省胶东地区发生为害逐渐加重,特别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品质和效益。为此,笔者对草莓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棚草莓反季节种植,低温高湿环境极有利于草莓白粉病发生。科学的防治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株、病残体,有条件则采取轮作、滴灌,合理施肥和用药。  相似文献   

7.
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信阳保护地草莓白粉病为害较重,并已出现抗药性问题。为探寻安全、有效的防治药剂,对75%肟菌.戊唑醇WG、50%醚菌酯WG、10%苯醚甲环唑WG、25%三唑酮WP、75%百菌清WP进行了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WG 3 000倍液、50%醚菌酯WG 3 000倍液的防效较好,均在80%以上,与其他药剂的防效差异显著,且对草莓安全、无害,可以在信阳地区作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草莓栽培中,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多处在一种低温、高温或高湿状态,授粉昆虫少,因此畸形果发生率较高,一般20%~30%. 草莓大量结畸形果会造成减产和降低品质,影响经济效益.近年来,笔者对孝感市郊棚室草莓结畸形果的原因进行了反复调查,并总结出了防治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昌平区温室草莓发生的常见病虫害种类,介绍了本区草莓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概况。结合本区温室草莓常见病虫害发生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了温室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昌群凤 《植物医生》2006,19(6):19-20
宝应县安宜镇10多年来推广了大棚栽培草莓的反季节种植模式,常年种植面积6.7hm^2,200个钢架大棚。从种植情况来看,草莓反季节栽培的效益是显著的.667m^2产草莓2500kg,纯效益达8000元。由于连年种植。草莓白粉病逐年加重,已成为常发性病害。草莓发生白粉病后.一般减收20%-30%,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自粉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农民头痛的一大难题。从2002年开始笔者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和探讨研究。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几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选取醚菌酯等5种杀菌剂开展了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20mL/667m2、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40g/667m2、4%四氟醚唑水乳剂80mL/667m2、43%氟菌· 肟菌酯悬浮剂15mL/667m2、30mL/667m2防治草...  相似文献   

12.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ramacularis)是草莓上的重要病害。该病在草莓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主要侵染草莓的枝、叶,花、果实,严重影响了浆果的产量和品质,从而降低其经济效益。2001年我们安排了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Kresoxim-methyl)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试验条件1.1作物品种及试验对象供试作物为秋栽(10月份)草莓,品种墨13。1.2环境条件试验设在泰安市组配中心试验场(泰安市岱岳区省庄);试验地为塑料棚日光温室,土质为壤土,pH值7.1;草莓白粉病常年都有发生,未经过人工接种,靠自然发病;…  相似文献   

13.
小麦白粉病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白粉病危害损失较大,更者减产24.54%-35.95%,轻者减产7.69%-15.93%,经回归与相关分析,孕穗期下位叶、灌浆期和乳熟期中位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相关性最密切,其中又以灌浆期中位叶发病对声量影响最大。将白粉病控制在下位叶、保护中位叶是防病增产的关键。因此,利用孕穗期下位叶的经济阈限病指,指导田间药剂防治为宜。  相似文献   

14.
橡胶树白粉病流行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橡胶树白粉病发生和流行受橡胶树物候期、气象和病原数量3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发生于橡胶树大量的嫩叶期。根据历年调查数据,建立该病中期预测式和防治指标,采用硫磺粉、粉锈宁油烟剂、硫磺胶悬剂和硫磺悬浮剂防治,防效分别为86.8%、92.0%、89.6%和75.2%。  相似文献   

15.
草莓灰霉病发生危害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春艳 《植物保护》1997,23(3):32-33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带菌植株、病田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发病盛期为浆果成熟期。高温多雨的气候发病严重,栽植密度与发病呈显著正相关,偏施氮肥有利于发病,钾肥对发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农业防治主要针对发病规律控制病源,抑制发病因子;应用药剂扑海因、速克灵防治草莓灰霉病,防效达80.6%以上,且药效稳定。采用综合防治平均防效在94.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蛇床子素水乳剂对草莓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次药后7d1%蛇床子素水乳剂400倍液的防效为86.58%,500倍液的防效为76.59%,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的防效为76.45%。从防治效果和使用成本等方面考虑,1%蛇床子素水乳剂400-500倍液防治草莓白粉病,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疆黑穗醋栗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黑穗醋栗白粉病的病原为Sphaerotheca mors-urae Berk et Curt ,寄主残体上的闭囊壳是诱发黑穗醋栗白粉病的初侵染源。病原生长适温为17~32℃ ,最适温度为20℃以上 ,温度上升至 32℃ ,对本菌的生命活力无不良影响。病原侵染危害与田间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r=0.9927大于0.01的r临界值 )。试验表明 ,喷洒粉锈宁可有效控制本病的发展与危害。  相似文献   

18.
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彪 《植物医生》2014,(3):10-11
大棚高温多湿,极有利于草莓病害的发生。咸宁市大棚草莓主要病害有灰霉病、菌核病、叶斑病、白粉病等,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当前白粉病在草莓上危害日趋严重的问题,本研究以常用药剂苯醚甲环唑和三唑酮为对照药剂,在田间草莓上测试了戊菌唑20%水乳剂不同使用浓度下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戊菌唑20%水乳剂2个处理浓度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处理的防效,且极显著的高于对照药剂三唑酮15%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效。  相似文献   

20.
雷玉明 《植物保护》2003,29(5):49-51
经对鲁梅克斯K- 1杂交酸模白粉病发生调查、病原鉴定和防治研究结果表明 ,该病由蓼白粉菌 (Erysiphe polygoni DC .)引起 ,在分枝期、叶簇期、拔节期、开花期、刈割期均可发病 ,与田间杂草巴天酸模白粉菌相互侵染。通过清除杂草、枯枝落叶 ,合理增施肥料 ,适期播种 ,合理刈割等农业防治措施 ,结合高脂膜200倍液与50%多菌灵、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复配 ,每隔 10d喷雾1次 ,2~3次防效达 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