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初次菌源,除已证实病株的种子、病草和稻桩以外,对病区田边杂草是否带菌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菌源,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于1979年10月起进行了杂草带菌传病的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探究稻曲病菌的侵染途径是预防控制稻曲病害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人工接种处理土壤、水稻种子试验,基于稻曲病菌EGFP标记、超微结构观察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和PCR分子检测法,研究水稻种子带菌或带菌土壤是否传播稻曲病。结果表明,人工接种种子和土壤拌菌接种各处理在水稻不同生长期均未观察到有病菌侵入现象,各处理水稻成熟期穗部均未出现典型稻曲球症状。试验结果暂未能证明种子或土壤带菌可作为稻曲病菌的初侵染来源,有待综合考虑引起稻曲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以便获得该病菌初侵染来源更为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三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分析和预测,一般认为应从气象因素、三麦生育期、菌量三方面综合考虑。但在实际测报技术研究中,研究人员各有所侧重。有的主张以气象因素为主,考虑菌量多少,作为测报依据。有的则以菌量作为测报的主要指标。在测定菌量上,有的以稻桩带菌率或空中孢子浮游量为依据。几年来,我们测定了麦穗病菌粘附量,并与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和空中孢子捕捉器的菌量进行比较,试图探明菌量测定技术以及  相似文献   

4.
水稻生殖生长期植株上稻曲病菌的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稻的生殖生长期,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分蘖取样,采用稻曲病菌特异性引物,进行Nested PCR扩增,分析稻曲病菌在植株上的附着情况,结果表明处于破口期的穗部标样带菌率达95%以上.结果证明了采用分子技术检测田间稻曲病菌的可能性,为进一步研究稻曲病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水稻恶苗病菌在浸种过程中的扩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表明 ,稻恶苗病带菌种子在浸种液中 ,恶苗病菌小型分生孢子的数量与种子带菌率的高低、浸种时间的长短成正相关 ;由于稻种中寄藏的恶苗病菌在水中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使得水稻种子带菌率明显提高 ,苗期恶苗病发病率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水稻稻曲病(Rice false smut,RFS)发生情况日趋严重,已经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稻曲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对其病菌侵染方式和侵染机理的了解还有局限性。通过激光共聚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已经基本明确了稻曲病菌在颖花内的侵染过程,然而稻曲病是否具有系统侵染、种子带菌以及幼苗根部侵染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程度仍有待明确。对稻曲病菌研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同时也对稻曲病主要的防控手段和病原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稻恶苗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种子本身的带菌率高,并与种子各部他都带菌有关,同时消过毒的种子在催芽及播后病菌繁殖数量增多,催芽时间愈长,病菌增加愈多,发病更重,胚带菌的种子先开始产生病菌。经三年从15种农药24个处理中筛先出苯来特、多菌灵、多十克、苯十福、托十福等药剂。  相似文献   

8.
1 闽北稻田耕作制的现状 闽北是我省的主要产粮区,稻田现行耕作制类型主要有:一年一熟制(主要有单季中稻和单季晚稻)、一年二熟制(主要是双季稻)和一年多熟制(主要是菜稻菜、烟稻菜、芋稻菜等)等三种类型.从现代农业角度看,闽北稻田耕作制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水稻稻曲病的侵染循环过程中,病菌菌核常被认为是造成病害初次侵染的重要来源。研究菌核萌发的适宜条件和萌发过程,对揭示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更有效地防止这一病害的流行均有重要意义,这一工作国外部分学者曾作过一些试验研究,但国内报道较少。作者自1985年在沈阳地区稻田发现稻曲病病菌菌核后,曾连续几年采集当地菌核进行了一系列萌发研究。  相似文献   

10.
依据稻桩带菌量、子囊壳发育进度以及抽穗扬花期天气趋势,预计2006年四川省小麦赤霉病总体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地区偏重。(1)稻桩带菌率较去年偏高。据仁寿、绵竹、渠县、威远、乐至、简阳、高县、邻水、双流、江油、安岳、巴州、雅安、宣汉、东坡、仪陇、射洪等监测点3月上中旬春季菌源调查,稻桩支带菌率0.3—14.11%,平均为4.51%,比去年高18.37%。(2)小麦抽穗扬花期与赤霉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较吻合。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态措施对褐稻虱种群及其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田间调查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了不同生态措施对褐稻虱种群(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控制作用及其稻田主要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放鸭对褐稻虱若虫具有60.92%的控制效果,现代苦楝油200倍对褐稻虱种群的作用优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干重)10 g*L-1,不同生态措施组合对褐稻虱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显著,但其联合作用效果与组分未成正比例增长.在不同生态控制措施下,蜘蛛、捕食性天敌昆虫与寄生性天敌昆虫的Sho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较CK(常规施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不同生态控制措施及其组合,能显著降低褐稻虱种群的为害,有利于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和恢复稻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稻曲病种子带病传病及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年播种病穗上采集的带菌稻种,在无菌土壤和隔离条件下种植,抽穗后出现病穗,表明带菌稻种可以传病.采用人工培养的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于抽穗前7~10天对水稻进行喷雾接种.可以鉴别品种间的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证实水稻褐鞘病只能由稻褐鞘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brunneivaginae)引起。稻鞘腐病菌(Sarocladium oryzae)人工接种只在孕穗期侵染发病,表现为鞘腐症状。褐鞘病菌培养液经细菌滤器过滤、四环素和氯仿处理,以及从病组织分离的噬菌体和按提取病毒的方法的提取液分别接种温选10号均不引起发病。病组织提取液及病组织超薄切片中未发现病毒颗粒。烤螨结果发现,每个剑叶叶鞘平均只有螨3只以下,狭跗线螨起着带菌传病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水稻种传病害主要有恶苗病、干尖线虫病。近年来,随着水稻恶苗病菌对主要浸种药剂咪鲜胺产生抗药性,加之塑盘育苗中的高温催芽措施利于病菌侵染,恶苗病在江苏省呈加重发生趋势。一、恶苗病水稻重要的种传病害之一,为江苏省稻区常发病害,近年来在苏南、沿江、沿海的部分机插稻田回升明显,发生较重,重发地区病株率超过30%。1.发生规律病菌主要在稻种及病稻草上越冬。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  相似文献   

15.
对水稻稻曲病成灾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了评述。水稻品种生育期过长、灌浆期温度相对较低是稻曲病在浙江省成灾的根本原因;高感品种的大范围推广和对高水肥的需求增加了稻曲病的成灾概率;稻田冬前免耕大大提高了稻曲病菌菌核的越冬比例,增加了翌年稻曲病菌侵染的菌源量。稻曲病防治的基本措施是减少菌核和厚垣孢子的越冬数量;水稻收获后稻田及时翻耕、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使用降解菌核的微生物制剂、孕穗期喷洒杀菌剂等均可有效减轻稻曲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稻鸭生态结构对稻田有害生物群落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2000-2002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进行了稻鸭生态共育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生45~60 d,鸭在稻田中的除草、除虫和控病效果十分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剂和稻飞虱的药剂防治,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危害,使稻田生态趋于良性循环.研究表明,该项技术对抑制稻田有害生物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一、气候变暖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 (一)暖冬对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 1.暖冬造成主要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次年病虫害发生加重。受暖冬的影响,1991年广西南部16县冬后褐飞虱残虫平均0.8头 / m2,最高14.4头 /m2,比1990年增加了8倍。1998~1999年冬季,棉铃虫越冬总虫量比历年或1999年同期偏高。河南省35个蝗区县的样点中,有卵点占12.4%,较常年增加3%。黄河滩区平均蝗卵密度10.05粒 / m2,是常年的2.3倍,越冬死亡率为3.7%,为历史最低值。小麦赤霉病田间稻桩带菌量大,浙江、上海3月底空中孢子捕捉量是常年的2倍多。暖冬使病菌进入越冬阶段推迟,延长病菌冬前发展时间,有利于其侵染繁殖,增加越冬菌量,春季气温若回升快,病菌潜育期缩短,病情发展快。  相似文献   

18.
通过鸭子在稻田食物链的增加,研究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病、虫、草发生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杂草的防除效应达到96.1%,降低了稻田杂草的发生种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稻鸭共作对稻飞虱具有明显的生物控制效应,综合防效达到65.49%;稻鸭共作因鸭子对蜘蛛的捕食,虽然降低了稻田蜘蛛的数量,但由于稻飞虱数量明显减少,因此显著提高了稻田蜘蛛与稻飞虱的比例;鸭子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效应,但控制能力随着水稻株高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稻鸭共作虽不能因鸭子的活动而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但能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稻鸭共作对稻瘟病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防效达到57.02%.此外,还探讨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对稻田主要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鸭子在稻田食物链的增加,研究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病、虫、草发生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杂草的防除效应达到96.1%,降低了稻田杂草的发生种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稻鸭共作对稻飞虱具有明显的生物控制效应,综合防效达到65.49%;稻鸭共作因鸭子对蜘蛛的捕食,虽然降低了稻田蜘蛛的数量,但由于稻飞虱数量明显减少,因此显著提高了稻田蜘蛛与稻飞虱的比例;鸭子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效应,但控制能力随着水稻株高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稻鸭共作虽不能因鸭子的活动而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但能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稻鸭共作对稻瘟病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防效达到57.02%.此外,还探讨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主要病害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稻种、稻叶、稻田土壤、稻田菌核和菜地土壤共 1 0 5份样品中共分离细菌菌株 2 6 72株 ,经拮抗性能测定 ,对水稻纹枯病菌 (Rhizoctoniasolani)、水稻恶苗病菌 (Fusari ummoniliforme)、水稻稻瘟病菌 (Maganporthegrisea)、水稻白叶枯病菌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ae)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icola)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分别有 5 0 0、6 7、45、1 1和 9个。根据NA平板上菌落的形态特征 ,将 6 7株稻恶苗病拮抗细菌初步分为 7个类群 ,每一类群中选拮抗性能最强的一个菌株进行鉴定 ,结果有 4支菌株为Bacillussubtilis,另 3支菌株分别为B .pumillus、B .polymyxa和Pseudomonas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