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新疆博州地区强对流冰雹天气雷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掌握博州地区强对流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对雹云发生源地、移动路径及时空分布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人工防雹作业点的布局和人工消雹科学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安全风险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展的重要阻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监控系统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可视化指挥,在此对滨州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监控系统的功能结构、建设作用等进行了简单概述.结果表明,滨州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监控系统是基于通讯网络的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依托于VPN网络,能够实现视频信号和语音信号的传输,既可以指挥人影作业点开展防雹增雨作业,又可以远程作业的安全管理,将明显提高人影作业的效率和作业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强对流天气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顾轩 《农业灾害研究》2023,(3):175-177+196
近年来,受冰雹影响的区域越来越多,为了使得防雹作业更现代化、科学化,结合冰雹天气的特征提出了建设性的防雹作业指标研究方案。一方面,通过监测科右前旗地面变化的数据,综合分析冰雹发生的时空特征,研究科右前旗冰雹天气发生的规律。另一方面,结合地面人工防雹作业有关的数据和资料,确定地面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作业的参数指标,为后期研究防雹作业指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边建伟  边涵李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139-7142,7240
从盐边气候特点、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必要性、强对流云的生命史、影响降水云消散的因素、人工防雹和增雨的原理、盐边降水的贡献与防雹的对应关系几方面,探讨盐边人工影响天气的贡献,科学解释人工防雹和增雨工作,为人影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5.
闽西烟区人工防雹作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龙岩市烟区人工防雹作业开展实施情况,并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雹灾资料初步判定人工防雹作业的成效,寻找影响人工防雹作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建立适合山区人工防雹作业的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提高冰雹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雹作业方案。2017年5月3—4日在湖南省南部发生了1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过程发生前24 h,利用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初步预判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的时间、区域。结合人工影响云模式GRAPES_CAMS预报的云宏微观物理量,了解云系的发展程度和演变趋势,判断降水机制,确定播云作业的温度和高度范围,制定作业方案。临近长对流天气过程发生时刻,利用雷达实况资料对作业方案进行调整,实施作业。结果显示,在传统冰雹预报手段的基础上引入人工影响云模式预报产品,能够更精准地判断适宜作业高度、作业位置、作业时间,使得作业实施更加科学、更加有针对性。作业后雷达回波减弱,作业区未收集到冰雹灾情资料,作业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9~2017年呼和浩特市地面观测月报表,对呼和浩特市地区冰雹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降雹天气发生的一般规律;利用近5年地面人工防雹作业过程个例资料进行总结,从而得出本地地面人工防雹作业指标,以期在以后的防雹作业天气过程中得到应用,并不断修正,促进地面人工影响天气防雹作业向科学化迈进。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不同作业工具开展作业的对流云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基于新一代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分析近年来云南省冰雹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统计整理滇中地区近几年人工防雹个例资料,对比分析高炮和火箭作业工具的对流云回波演变特征,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回波强度、45 dBz回波高度、回波顶高等与各指标的对应关系,得到不同防雹工具的作业指标,为人工防雹作业中不同作业器具作业方案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是一项利用高炮、火箭等装备人为地影响局部天气的技术。精河县通过多年基层台站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实践,摸索出了基层台站指挥员应具备的条件、县指挥中心发布作业指令的标准、方式和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指挥防雹消雹天气过程的新思路及利用火箭消雹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塔额盆地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华  曾伟  毛力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17-16119
利用塔城地区人工影响天气雷达站的探测资料以及Micaps系统提供的欧洲数值预报中心、T213物理量场资料、塔城站高空探测实况资料,对2010年6月10日发生在塔额盆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高温天气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启动机制;高空有强的冷平流,中低层为暖平流,上冷下暖,且高低空温差达33℃;水汽呈上干下湿型分布,中低层湿度明显好于高层,K指数高达30℃以上,沙氏指数降至负值,具备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3个基本条件。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冰雹云属于多单体雹云,降雹强度为软雹型,且过程持续时间长,期间共有4个对流系统分为4个阶段过境,并以4条路径分别影响塔额盆地。山区是塔额盆地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高发区、频发区,也是人工防雹重点区域。经实际工作验证塔额盆地人工防雹作业的雷达回波指标为云体回波强度达到或超过40 dBz、雹云回波顶高达到或超过6000 m、40 dBz强中心回波突破-6℃层高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2007~2016年近10年防雹季节的强对流天气预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在阿克苏地区气象台的协作指导下,对库车、沙雅、新和3县10年间强冰雹天气的预警预报思路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此3县每年防雹季节强对流天气生成发展、移动演变、回波特性、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近5年应用的新技术测报模式和雷达探测方法,为库车、沙雅、新和3县人工影响防雹精准指挥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详细地说明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人工降雨降雪、人工防雹、人工消雨、人工消雾等方面的应用,有效地防止了干旱灾害、洪涝灾害的发生。并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未来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党轩  谢向阳 《吉林农业》2011,(5):242-243,245
人工防雹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冰雹天气的预报、监测、识别、作业、效果评估和灾情评估等许多方面。为了使人工防雹减灾工作科学化,国内其他省市一般都建有自己的人工防雹减灾专家系统或类似于专家系统的防雹减灾作业系统,这些作业系统以人工防雹减灾的研究理论成果为指导,包含了冰雹天气的预报、监测、识别、作业、效果评估和灾情评估等许多方面,而监测预警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冷涡天气系统影响下内蒙古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卫星云图特征分析与雷达回波分析进行在冷涡天气系统影响下对内蒙古强对流天气分析,用以使天气气象报告更加精准,便于进行防灾减难,作为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实况检测和防雹作业的主要参考依据,利用在冷涡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内蒙古气象特征,分析其对流天气的性质与产生表象。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利用高炮、火箭弹向空中发射催化剂的方式,改变局域气候变化,实现增雨、防雹等目的,对农业生产有重要保护作用。基于此,根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概况,简单分析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从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方面进一步凸显人影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16.
博兴县冰雹灾害分析与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博兴县冰雹灾害历史资料,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确定了冰雹灾害的多发区,找出了高空低涡横槽是造成冰雹灾害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分析了博兴县冰雹灾害的年、月、日分布和发生规律及冰雹天气的主要侵袭路径,从工程类和非工程类6个方面提出了博兴县防御冰雹灾害的措施;通过开展防雹作业前后雹灾面积对比,对博兴县人工防雹作业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当地经验,提出了高炮人工防雹作业效益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遵义市冰雹路径认识和人工防雹作业的发展历程,统计了人工防雹作业情况,并利用遵义市2007—2017年68个作业站点观测资料和人工防雹作业、灾情统计上报资料对冰雹路径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调整人工防雹作业布局和提升作业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在人工增雨作业中,天气雷达起着监测天气系统、选择催化云和观测催化效果的作用,所以天气雷达的配合就成为人工增雨工作中减少盲目作业、增加科学性的重要手段。宁南山区的“三七”高炮人工防雹和增雨工作最早是于70年代在固原、西吉进行的,其后逐渐发展到整个固原地区,1975年配备了“711”型天气雷达,2004年又配备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别是1982年以来,宁夏的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已普及全区,并且人工增雨与防雹又使用了飞机与火箭,目前我区已有三部天气雷达在进行着对全区天气的预警与监测,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区的三部天气雷达在人工增雨中,…  相似文献   

19.
开展人工防雹及人工增雨作业是湘西自治州防御冰雹及干旱的重要手段。介绍了湘西自治州人影作业标准化炮站的建设概况,并以出现严重冰雹、干旱、高温热害天气过程的2013年为例,介绍了湘西自治州以标准化炮站的要求,开展人工防雹、人工增雨作业情况,并对作业效益进行了简易评估。  相似文献   

20.
对天水市近年来基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人工增雨、防雹、防霜作业范围及其规模、主要作业方式、作业区的减灾效益等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及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