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核桃鲜叶挥发油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核桃鲜叶挥发油为化感物质,对小麦、绿豆、黄瓜、萝卜4种作物种子进行了化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挥发油抑制小麦、黄瓜种子的萌发,且随挥发油浓度的增大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但对绿豆种子的化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现随挥发油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增强的趋势.研究还表明,除绿豆幼苗外,挥发油对黄瓜、小麦、萝卜幼苗的生长在总体上均呈现高浓度抑制的趋势.在浓度<0.8时,挥发油对两种蔬菜作物地下部分的抑制小于地上部分,对两种粮食作物地下部分的抑制大于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3.
4.
5.
入侵杂草土荆芥挥发油抗皮肤真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2倍稀释法和熏蒸法检测了入侵杂草土荆芥挥发油对常见3种皮肤真菌羊毛状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对这3种皮肤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和4~8 mL.L-1,除了对这3种真菌有直接的抑菌外,土荆芥挥发油还表现出熏蒸的间接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土荆芥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土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陕西土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对15个临床消毒常见菌株的抗菌性能,为土荆芥天然消毒杀菌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土荆芥挥发油,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别用连续2倍梯度液体稀释法、液体转染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从陕西土荆芥挥发油中共检测到16种化学成分,并鉴定出了其中的15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有p-伞花烃(29.95%)、驱蛔素(22.97%)、冰片烯(20.74%)、α-松油烯(17.67%);在临床消毒常见的15种菌种中,土荆芥挥发油除对绿脓假单胞菌CMCC10211株无抑制作用外,对炭疽芽胞杆菌CMCC63001、白假丝酵母菌CMCC850216、乙型溶血性链球菌CMCC32210等其他14株标准菌株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陕西土荆芥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p-伞花烃、驱蛔素、冰片烯和α-松油烯;土荆芥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临床消毒常见的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和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优选土荆芥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土荆芥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对土荆芥中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实验表明,随着提取时间、加水量、浸泡时间的增加,土荆芥中挥发油的提取得率逐渐增加,当提取时间接近5h、加水量700ml、浸泡时间75min时,土荆芥中挥发油的提取得率达到最大值。影响土荆芥中挥发油提取得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提取时间,其次是浸泡时间,两者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加水量的影响最小,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75min,提取时间6h、加水量700ml,该条件下,土荆芥中挥发油的提取得率达2.18%。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比较土荆芥果实挥发油的熏蒸和触杀抑菌活性,测定了其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熏蒸与触杀抑制作用,初步研究了其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土荆芥果实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熏蒸和触杀抑制作用均随着挥发油剂量增加而增强,随处理时间延长多呈减弱趋势。其对白菜黑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胡麻斑病菌3种真菌菌丝生长的熏蒸和触杀抑制作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17.4~22.1μL/L、103.9~241.7μL/L,对水稻胡麻斑病菌孢子萌发的熏蒸和触杀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28.8μL/L、789.3μL/L。土荆芥果实挥发油通过熏蒸方式作用于水稻胡麻斑病菌菌丝,使其细胞内含物渗漏;通过触杀方式作用于水稻胡麻斑病菌菌丝,随挥发油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相对电导率增加。GC-MS分析结果显示,土荆芥果实挥发油主要成分为2-蒈烯和驱蛔素。综合分析土荆芥果实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熏蒸作用的效果优于触杀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3种因素对土荆芥果实挥发油熏蒸抑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农业科学》2015,(9)
为了评价温度、水量、放置方式3种因素对土荆芥果实挥发油熏蒸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对扣法分别测定了土荆芥果实挥发油在不同温度、水量、培养皿放置方式等条件下,对番茄灰霉病菌、莴苣菌核病菌和水稻胡麻斑病菌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土荆芥果实挥发油对3种病原菌的熏蒸抑菌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与菌落直径呈现的规律相反,最低抑菌率分别出现在20℃、20℃和30℃,此温度位于3种菌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随着水量的增加,熏蒸抑菌率逐渐降低,最低水量的5μL/皿处理与更高水量的处理间存在差异性;倒置培养条件下对3种菌的熏蒸抑菌率均大于正置培养,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莴苣菌核病菌的抑菌率2种方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研究证实,在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土荆芥果实挥发油的熏蒸活性最低;随着水量的增加,熏蒸活性逐渐降低;倒置培养方式优于正置培养。 相似文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