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薏苡黑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彦勇  郑茂源 《植物保护》1964,2(6):265-265
薏苡(Coix lachryma jobi L.)在安徽省泾县、太平、宁国、桐城、凤阳、宿县等地均有种植。据1957、1958年调查,发现薏苡受黑穗病菌(Ustilago coicis Bref.)为害,十分严重。例如1957年9—11月于桐城县文昌社、宿县红光社及合肥西郊“五一”社等地调查,大田平均病株率达80-100%,病瘿率达50%以上。 一、症状 此病症状出现较晚,一般在抽穗以后,才在被害株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症状。 1.穗部:病症主要表现在穗部,有时全穗或部分小穗受害。受害种子变形,细长或椭圆,有的肿大,种  相似文献   

2.
叶枯病是危害薏苡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薏苡叶枯病的病原菌种类,有效控制叶枯病的发生,本试验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形态学鉴定,选用常用的7种生物农药对病原菌进行毒力测定,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通过分离鉴定明确该致病菌为平脐蠕孢属(Bipolaris);1%申嗪霉素悬浮剂和5%中生茵素对病原茵的抑制率较高,毒力较强,抑制率分别为100%、97.65%,EC_(50)分别为6.918 3和19.856 6μg/mL。  相似文献   

3.
薏苡黑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薏苡黑粉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造成薏苡产量下降,米仁质量变劣。病害的初次侵染源来自带菌种子和土壤;孢荷量大、播种期土壤温度低、种子覆土过厚、病害发生重;土壤含水量对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作用较小。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25%百坦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防病效果达85.4—100%,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无药害。  相似文献   

4.
薏苡叶枯病和叶斑病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薏苡叶部病害进行了调查。用组织分离法,PSA平板培养经纯化后作病原鉴定,在其上发现了两种病害:薏苡叶斑病为一种新病害,病原鉴定为薏苡尾孢(Cercospora sp.);薏苡叶枯病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其病原为薏苡平脐蠕孢(Bipolaris coicis)。  相似文献   

5.
薏苡黑穗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成  杨红 《植物医生》1997,10(6):35-36
薏苡(Coil lachryma-jobi L.)为禾本科薏苡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慧改仁是药、食兼优的佳品,以种仁供药用,有利于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的功能.除药用外,薏苡仁营养丰富,含有亮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类和脂肪油、糖类,也是食疗的佳品.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贵刊今年第4期刊登的《薏苡种子消毒方法》一文中所述的那种“酷似稻曲病”的病害,我们调查鉴定为薏苡黑穗病(Ustilago coicis Bref.) 近年来,该病在我省也有所发展,认真防治十分必要。种子消毒是根本性措施,至于处理方法,除论文提到的二种外,我们采用:1.药剂消毒,用1:1:100的波尔多液浸种24—72小时,或用75%五氯硝基苯1斤拌200斤薏苡种子,不仅可防治黑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为害薏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19年5月27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首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mith)]为害处于拔节期的春玉米。7月以来,随着春玉米的收获,草地贪夜蛾转移为害夏玉米和其他作物。7月12日,在蕲春县檀林镇泗流山村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薏苡(Coix lacryma-jobi L.)。发现地薏苡处于拔节  相似文献   

8.
小麦纹枯病(Pellicularia gramineum Ikata et Matsmura)是一种土传病害.在我国各麦区均有发生.近年来,该病在我市发生逐年加重,特别是小麦-水稻、小麦-玉米连作田发病面积大、为害重.一般田块病株率40%~70%,减产10%~20%.重病地病株率100%,减产达30%以上.目前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我市春季麦田一大病害,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认识和掌握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对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薏苡[Caixlacryma-jobi]俗称苡米、川谷 ,紫云县多称苡仁米或珠珠米。它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经济作物 ,紫云县种植薏苡历史悠久 ,是贵州省薏苡种植生产县 ,该县及周边邻县是贵州薏苡的主产区 ,本县产的薏苡 ,倍受国内外客商青睐 ,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在农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中 ,这一作物是紫云县的支柱产业。紫云县每年种植薏苡2000hm2 左右 ,正常年份总产折净仁米2760t。近年来由于遭受黑粉病的为害 ,每年薏苡黑粉病发生面积400hm2,产量损失约75~100t。1薏苡黑粉病的发…  相似文献   

10.
薏苡在抽穗后,谷粒出现酷似“稻曲病”菌丝块的症状,群众称“团霉病”,有的资料称“黑穗病”(尚未见学名)对产量损失较大。湖南新化县双林公社近三年来进行种子消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方法: 1.变温浸种 先将种子放到约35℃的温水予浸半小时,用用蓖箕装着种子置沸水中浸3—5秒钟,迅速提起,晾干后即可播种,对发芽出苗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ml)侵染所致.80年代以前在江苏苏南局部发生,随后在广东、广西、四川及我省其他县市均有报道.今年,在监利县毛市镇中稻田首次发生.发病品种(组合)为汕优63和金优63, 发病面积6.7 hm2,流行盛期为6月下旬~7月上旬,生育期为移栽后的15~25 d分蘖盛期 .7月7日调查,田间平均发病株率46.8%,死苗率2.2%~7.8%.部分田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发病中心死苗率95.4%,一般田发病中心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华中五味子锈病菌及其重寄生菌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五味子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五味子春孢锈菌(Aecidium schisandrae J. Y. Zhuang)引起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锈病为国内外新报道。该病在四川省雅安市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华中五味子生长地造成严重危害,其病株率91%,病叶率36%,造成叶片枯斑、脱落。华中五味子锈病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的自然重寄生率达35.5%,重寄生菌寄生在华中五味子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华中五味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华中五味子锈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归麻日病发生于当归生长期的第二年“成药期”。在甘肃岷县从5月份开始发生,6—7月份渐趋严重,8—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重病地块发病率高达100%,据调查我省凡当归栽培逸均有该病发生。经1986—1987两年在岷县和兰州实验室接种试验,证明当归麻口病是由马铃薯茎线虫(D·destrucfor)又称马铃薯腐生线虫为害所致;系统观察表明在岷县病原线虫一年发生6—7代,大约30天左右完成一代,该线虫主要为害归根皮层组织,呈糠腐状(干烂)根毛畸化.剖面观  相似文献   

14.
辣椒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是南方辣椒种植区的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近年来,永定县引进种植加工型小辣椒.2008年该病在小辣椒上严重发生.全县发病面积63.3 hm2,占小辣椒种植面积的41.3%,病田平均病株率19.3%(5.4%~41.5%),造成产量损失达35.65万kg.为更好控制该病在本县的发生为害.笔者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玉米纹枯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我省玉米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病害。为此1990-1991年对该病发生情况做了初步调查。 玉米受纹枯病为害后,叶片、苞叶早枯,籽粒灌浆受阻,导致果穗变小且秃顶,粒重下降,重者籽粒霉变腐烂,损失率4.92—10.84%。 一.发生概况 在中部平原和东部山区12个县(市)36个乡,调查了181份自交系、53份杂交种及4个地方品种。发病的自交系26份,占14.37%,病株率均100%,病指16.72—66.74,其中发病  相似文献   

16.
大麦条纹病的重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条纹病是一种主要由种子带菌传播的系统侵染性病害,该病一旦发生,病株及其分蘖全部发病,对大麦生产构成极大的威胁.近几年来,该病在东台市某些田块发生严重,发病田块病株率一般在 10%~ 20%,最高田块达 5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玉米叶点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叶点霉Phyllosticta zeae Stout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1].1930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州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该病[2],1968年该病害广泛发生于美国数个州[3],1969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也发现了该病.该病害2011年在我国甘肃灵台县零星发病,在临洮县部分田块病株率达100%,病叶率为20%;2012年调查发现在甘肃陇南、天水、平凉、定西等地田间发生较为普遍,病株率为5% ~40%,严重田块病叶率达20% ~40%,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国内外对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病原的研究报道较少[2-3],为此,作者在2011-2012年对玉米叶点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有效防治玉米叶点霉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90~1992年,在郑州市郊的须水乡观察到小麦苗成片变黄,拔出后根系簇根丛生,重病田病株率达100%,减产40%以上,发病面积达数百亩。经鉴定该病是由禾谷孢囊线虫 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 引起的小麦孢囊线虫病。此病发生于世界30多个国家,1991年陈品三等首次报道在我国发现该病。经观察,小麦出苗后1个月左右地上部即可表现症状,最初下部叶片叶尖先变黄,随  相似文献   

19.
李卫 《广西植保》2007,20(3):33-34
蒙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温度和光照非常适宜生姜生长.但近几年来,生姜种植规模一直没有扩大,青枯病(姜瘟)是制约生姜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在生姜生产中普遍发生,发病严重时,田间病株率在50%以上,部分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20.
玉米矮花叶病(MDMV)是一种病毒病,1963年在美国大发生,损失惨重,1968年在我国河南新乡、辉县等地发现之后,迅速蔓延到华北、西北、西南及华东地区.我市从2001年发现此病后,该病发生逐年加重,以宁陕、岚皋、平利、旬阳、汉滨、汉阴较重,全市每年发病面积3.33~5.33万hm2,平均病田率32.9%,病株率17.72%,严重度为15.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