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1987年至1992年对德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杀虫剂试制研究,得出加工生产工艺,即:在增殖获得大量虫尸后,经捣碎过滤,以差异离心与NS法相结合分离提取病毒,再经含量标定后,加入淀粉、茶枯粉、活性碳、木钙粉、硫酸铜、硫酸镁助剂后制成可湿性粉剂和水剂成品。由此成批生产并应用于10余万亩生产防治,效果为73.5%至98.0%。  相似文献   

2.
<正>在害虫的综合防治中,利用昆虫病毒治虫,是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各地已相继开展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们对河北省的昆虫病毒资源开展了调查、采集、试验研究,已采集分离到部分昆虫病毒,现报导如下: 一、红腹灯蛾(Spilosomα Punctorα)核型多角体病毒(NPV)。1982,83,84年分别在保定、石家庄的甘兰、芹菜、和桑树上采到病死虫。 据电镜观察:多角体形状不甚规则,呈近似三角形,四边形,六角形以至近球形。一些多角体表面有乳头状突起或凹陷,多角体直径1.6—2.4微米,平均2.1微米。核衣壳杆状,大小约330×33毫微米。此病毒国内外未见正式报导。  相似文献   

3.
波纹杂毛虫(cyclophragma undans Walker)核多角体病毒(NPV)的病毒粒子,经直接释放后的DNA,在电镜下呈松弛的斤环状分子和闭环状分子,平均长度为36.1μ,分子量为71.12×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4.
外斑埃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新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年从危害刺槐的外斑埃尺蠖(Ectropis excellens Butler)病死虫中分离出一株病毒。经电镜观察且种新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大小为0.64-1.92μm。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292nm×71.3nm。  相似文献   

5.
波纹杂毛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纹杂毛虫(Cyclophragma undans Walker)幼虫感染波纹杂毛虫核多角体病毒(简称CuNPV)初期,行动呆滞,食欲不振,体色变为深褐色。死后内脏液化,体壁易破,流出茶色脓液,不臭。室内毒效测定,CuNPV0.4×10~8PIB/ml能使6—8龄波纹杂毛虫幼虫死亡率高达94.7%。 CuNPV的多角体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大小为1.8—2.9μm,少数可达4.0μm。多粒包埋,多数为2—4个。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250—300×30—40n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点线型,两点的中心距离约为4.4nm。晶格点的直径为2.5nm。病毒束外面有一层共同的疏松蛋白质膜包围,膜厚为15—20μm。病毒粒子经直接释放的DNA,在电镜下呈松弛的开环状分子和闭环状分子,平均长度为36.1μm。分子量为71.12×10~6道尔顿。经试验鉴定本病毒为CuNPV。 CuNPV的安全试验结果表明,对脊椎动物未发现不安全之处。  相似文献   

6.
乌桕毒蛾(Euproctis bipuetapex Hampson)在湖南分布较广,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乌桕毒蛾能被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致死。该多角体大小为1.5—2.5微米,多数呈不规则正方体,少数呈三角形四面体。降解后,病毒束呈长方体,大小为120—160×400—450毫微米。病毒粒子棒状,大小为60—80×340—360毫微米。一般两个病毒粒子组成一个病毒束。经鉴定,该病毒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7.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zura suppressatia nucleopolyd rovirus,BusuNPV)的不同毒株进行了比较研究。毒株LF,SF,WF对2~3龄油桐尺蠖幼虫的LC50分别为4.39×104,6.65×104,1.02×105PIB/mL;LT50分别为5.59,5.69,5.17 d。各分离株均为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0.195~0.246)μm×(0.054~0.072)μm,多角体直径为0.85~1.50μm。对BusuNP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单酶解时,除EcoRⅠ外其它内切酶酶解条带均较少,分子量大,不易进行分离株比较。双酶解BusuNPV全基因组序列时,DNA充分被消化,条带较多,但各分离株的酶切条带数目、大小不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8.
纵带球须刺蛾是八宝树、柿和橄榄等许多林木和果树的害虫。在广州一年发生1—3代。幼虫一般7—8龄。它可感染一种疾病,经电镜观察表明,是属一种核多角体病毒病。多角体为四面体、六面体或不规则形,大小约为0.7—1.5μm。具外膜的病毒粒子杆状,长约260—320 nm,宽约60—70 nm。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成束或单个排列。每个病毒束一般有2—7个病毒粒子。此病毒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因剂量、虫龄的不同而有差异。在自然情况下,它常诱致流行病,是控制此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此病毒不感染家蚕和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9.
根据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成功建立了LdMNPV的PCR检测技术体系,其对LdMNPV基因组的灵敏度可达到1fg·mL-1.应用该技术体系从舞毒蛾带毒幼虫、卵、蛹的基因组中扩增出目的片段,证明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对不同浓度的多角体悬液的扩增结果显示:其检测最低量为5 OBs·mL-1.形态学研究表明:从内蒙舞毒蛾体内分离到的LdMNPV中,少数表面有凹陷的孔洞,病毒粒子从这些孔洞中游离出来,这也阐明了此技术能够从多角体悬液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原因.在将来LdMNPV的检测中,可用虫体进行研磨过滤离心得到的组织液作为模板进行扩增.  相似文献   

10.
<正> 1977年7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片混交林中进行了应用核多角体病毒油雾剂防治松红头锯角叶蜂(Neodiprion lecontei)的试验,混交林由红松(Pinus resinosa)和班克松(P.banksiana)组成,树高1—1.5米。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核多角体病毒油雾剂防治松红头锯角叶蜂是一种实际可行的方法。油雾剂的喷幅和覆盖面积是好的,同时未发现矿油(Volck oil)对病毒有不良影响。用3.75升核多角体病毒制剂(每毫升含4.4×10~8核多角体)、3.75升水和3.75升矿油的混合液进行喷雾,防治松红头叶  相似文献   

11.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12.
<正>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分布遍及我国大约18个省(区)、为害多种森林植物及果树,并且往往造成局部地区暴发成灾。1976年以来,在辽宁省、北京和河北省先后发现了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3年,我们又从新疆阿勒泰哈巴河林区的杨树上,采集到舞毒蛾的病死幼虫。在试验室内经捣碎、过滤、离心,得到的灰白色沉淀物,经过电镜观察,确定为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为不规则形,近乎球状,大小约在0.8—2.7微米,病毒粒子的大小约为380-396×84-88毫微米(见图) 1982年,美国科学考察队与我国合作,曾在北京、敦化、蛟河、镜泊湖、亚布力、孟家岗等地,采集到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与  相似文献   

13.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泰山)、辽宁(阜新、朝阳、昭盟南部)。主要为害油松,是油松林的毁灭性食叶害虫。为了寻找一种“天然的”松毛虫防治剂,对松毛虫进行经济、有效的生物防治,我们在林地调查和室内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于1977年9月在辽宁省建平县富山公社鱼山子林地的油松毛虫体内,发现并分离获得油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1]。最近作了组织切片和多角体及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绿刺蛾质型多角体病毒RNA(Ps CPV RNA)用热酚法从提纯的病毒多角体中提取。紫外吸收光谱测定最高和最低吸收值分别在260 nm和230 nm处,经测定其T_m值为805℃.在3%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经电泳CPV RNA可分离得到10条基因片段,各片段大小为0.34×10~6~2.57×10~6,总分子量为14.88×10~6.  相似文献   

15.
利用病毒可有效地防治害虫,这在加拿大已被证实.但由于使用均为未提纯的病毒,其防治范围也比较小.为探索高度纯化核多角体病毒的毒杀力,笔者于1977年在苏格兰进行防治松叶蜂试验,用能喷洒直径50微米微粒的喷雾器,多角体每公顷使用3×10~7、3×10~9和3×10~(11)三种处理(每公顷加水约6升,并加0.25%界面活性增湿剂),喷洒时间为松叶蜂卵孵化90%时进行.结果认为,以每公顷用3×10~9多角体即达良好效果.1978年,采用多角体油剂试验,地面用手持旋转喷雾器喷洒,空中用直升飞机喷雾.结果表明:地面每公顷用1×10~(10)多角体效果良好;空中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但昆虫种群密度过高,仍落叶较多,由此可见,仅用病毒一种方法能否达到完全防治目的,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杨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的几种回收方法进行了比较。回收试验表明,以丙酮—乳糖(7.4—8.4%)共沉法回收 AciNPV 的多角体(PIB)是可行的。制备物的最终含量为 4.96×10~(10)PIB/g,回收率平均达 80.5%。生物活性测定证明,回收的新鲜制备物,对3龄初幼虫的致病力是很好的。其 LC_(50) 及其95%的置信限分别为2.84×10~3PIB/ml和 1.70×10~3—4.96×10~3PIB/ml。 使用该程序,可省去昂贵的离心设备,在实验室一般设备的情况下,一次上样1500—3000 g病死虫,仅需 3小时即可获得最终产品。配制的病毒制剂,可用于防治杨尺蠖 30—65ha。大批量生产证明,该流程操作简便,省工省时,一次上样量较大,完全可以替代离心法,回收的成本也很便宜。  相似文献   

17.
应用蜀柏毒蛾多角体病毒制剂于1990年6月对实验动物、家禽、鸟类、水生动物和经济昆虫等进行一系列安全性试验,经2-3个月的试验,表明蜀柏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对人畜及试验动物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文山松毛虫和昆明小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系我国首次发现。前者多角体呈不规则形,大小0.75—1.17u,病毒粒子多粒包埋,大小104—174nm×389nm。后者多角体亦呈不规则多边形,以不规则圆形居多,大小1.08—1.75u,病毒粒子为多粒包埋,大小75—140nm×360nm。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我国对森林害虫的病毒相当重视,已分离出不少昆虫病原病毒。这些病毒的寄主多数为鳞翅目昆虫,而且多是具有包涵体的病毒类群。我们在调查广东重要林业害虫病原病毒的工作中,于1980和1981年,相继从两种叶蜂中,观察到一类特殊类型的病毒——肠型核多角体病毒。这类病毒的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引起寄主中肠病变,在其它组织中看不到病毒。多角体仅发生于中肠细胞核内,大小为0.5-1.5微米之间。病毒粒子包含于蛋  相似文献   

20.
日本农林省林业试验场近30年来连续开展了利用微生物病原防治害虫的研究。这里特别介绍一下应用病毒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成果。所谓昆虫病毒群,可以分为以下各类: 1.在被侵染的组织细胞内形成多角体型的包涵体: 1)形成于细胞核内,病毒为棒状(Bor-relinavirus)。2)主要形成于中肠细胞质中,病毒为球状(正20面体)(Smithiavirus)〔注:虽说“主要形成于中肠细胞质中”,但也有报告说可在核中看到大形少数的多角体。〕3)形成于脂肪体细胞质内,病毒为卵形(Vagoiavirus)。〔注:只在最近报告中提到在金龟子幼虫中发现,在日本尚未见到这一类群的报道。〕2.形成颗粒状包涵体,病毒为棒状(Be-rgoldiavirus)。3.不形成包涵体,病毒为球形(正20面体等)(Moratorvirus) 昆虫病毒的分类,尚未建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