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南山区水电站库区地质灾害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水电站库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选择历史灾害危险性、地质环境条件、承灾体易损性3个基本要素和相应的16个评价因子作为评价因素,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西南山区水电站地质灾害危害性进行分区评估,并对灾害做出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类工程活动与城市地质灾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现场地质环境调查方法(地质勘查、地质测绘),对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城市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内、外在因素。[结果]人工填土是猇亭区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且后期都具有转变成坡面泥石流的可能性;人工开挖是猇亭区潜在滑坡型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猇亭区区内与膨胀性黏土岩有关的地质灾害同样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按照出露地表浅埋藏以及深埋藏形成不同的变形破坏类型;路面开挖以及路堑开挖造成膨胀性黏土岩大面积临空,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塑性变形膨胀,引起路面和陡倾坡面变形破坏。[结论]人类工程活动是城市地质灾害形成发展主要外在因素,同时宜昌市猇亭区所具有的水平(平缓)—层状—松散的岩土体结构类型是造成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内部原因,膨胀性黏土岩的分布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形成。  相似文献   

3.
光伏电站建设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动物及微生物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指出现有光伏电站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光伏电站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电站施工期会对站内植物和环境造成一些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在运营期间,由于光伏阵列的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和人工管护,有利于站内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沙区局地小气候的改善。[结论]今后应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泾河来水来沙对渠首电站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媛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66-169
针对泾河河流含沙量高,电站运行工况复杂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泾河干流(电站取水口)1994—2009年水文数据,研究了泾河来水来沙变化特点及对电站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强烈的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下,泾河近16a来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河道来水来沙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来水来沙分别占全年来水来沙量的64.6%和92.6%,尽管来沙量减少但汛期河水含沙量仍然很高。针对泾河来水来沙变化特点,进一步探讨了泾河来水来沙对电站运行的影响,并初步给出了高含沙条件下几种保证电站正常运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泰山抽水蓄能电站扰动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扰动区开挖量大,基岩裸露,无土层覆盖,缺乏植被适生的水土条件,需辅助挡墙、悬挂垒砌植穴、垒砌石质鱼鳞坑等工程措施与客土进行植被恢复。不同植被恢复措施油松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均以绿化平台最高,垒砌悬挂复绿法最差;不同措施的高生长与径生长量大小顺序均为东北坡向鱼鳞坑〉坝后坡绿化平台〉东南坡向鱼鳞坑〉垒砌悬挂复绿法。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客土质地、容重、总孔隙度等物理性状均对油松生长产生影响;客土深度大有助于油松的生长,但在客土量相当的情况下,小规格植穴的生长量要好于大规格植穴的生长量;油松高生长(y)与客土量(x)间呈Y=alnX+b的对数相关关系,但径生长量与客土量间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给干旱区生态光伏电站植被恢复,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及有机碳固持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光伏电站生态示范区内3种典型的人工植被樟子松、黄芪和苜蓿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植被恢复工作的土地为对照,探究了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0—40 cm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水平和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樟子松、黄芪和苜蓿地的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增加,微团聚体(<0.25 mm)含量降低,尤其是樟子松样地大团聚体含量最高。3种植被的水稳性团聚体MWD(平均重量直径)和GMD(几何平均直径)均显著高于对照,而D值明显低于对照,在整个土壤剖面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以樟子松样地最佳,表明樟子松样地土壤结构改善效果明显,团聚体稳定性较高。土地的利用方式转变后,樟子松、黄芪和苜蓿地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均增加,其中以樟子松样地最为突出,并且3种植被的有机碳含量增量主要源于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的贡献。樟子松样地较黄芪和苜蓿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提高有机碳累积量。  相似文献   

7.
大型光伏电站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微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光伏电站内外局地小气候的差异,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对照点和光伏电站内观测点观测得到的基本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辐射)和土壤温湿度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结果]光伏电站的布设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相对湿度增加3.93%,这种影响在较干日和夜间表现的更明显。在布设光伏电站后风向由原来的东北风转为以东风为主,光伏电站的布设使得局地风向更加单一。对于风速而言,在布设光伏电站后大风速出现的比例显著降低。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风速减小了53.92%。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10,20,40cm平均土壤温度分别降低17.20%,16.75%和16.09%,对浅层的影响大于深层。光伏电站对共和盆地荒漠区10cm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其他要素更显著,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10cm平均土壤湿度增加了71.61%。[结论]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的湿度增加;风向变得单一,风速减小;土壤温度降低和土壤湿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220 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基础型式、架线安装、运输方式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一整套输变电工程低扰动水土保持技术。结果表明:锚杆式、岩石嵌固式及掏挖式等原状土基础在扰动地表面积和土石方量方面小于大开挖基础;长短腿配高低基础在扰动面积和土石方数量方面是最优组合;不落地放线技术比常规放线技术减少扰动面积50%~70%;索道运输方式减少占地73%~92%;土工布覆盖技术节约水土保持投资8%;植被恢复措施节约水土保持投资6.54%;低扰动水土保持技术与传统施工工艺相比减少占地面积4.55%~34.42%,减少土石方量7.81%~25.86%,减少土建投资0.59%~22.49%,减少总投资1.83%~17.50%。  相似文献   

9.
 滨海地区受台风影响,降雨有其特殊性。滨海火电厂的建设,涉及山体开挖,滩涂围填,陆域海域防洪,交通运输,循环水和淡水供(排)水管(沟)布设,灰渣场、施工区、取土弃土场选址以及移民安置等诸方面问题,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建设期及生产运行期都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福建大唐宁德火电厂一期工程为例,分析其水土流失的特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该文根据我国目前电气设备的制造水平和控制技术,以哈尔滨新仁电力排灌站为例,分析了排灌站供电设备、动力设备、控制设备和无功补偿容量对泵站效益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合理选择这些电气设备的原则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