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秋大豆田豆荚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的测定检验结果表明:豆荚螟幼虫在田间呈均匀分布,并具密度依赖性,田间幼虫密度愈高,种群分布愈均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田间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山东省曲阜市大豆蛀荚害虫主要为豆荚螟和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在曲阜市发生3~4代,大豆食心虫年发生一代,第3~4代豆荚螟和大豆食心虫为害夏大豆。豆荚螟的防治适期为大豆鼓粒前期,用来福灵、地亚农、功夫和久效磷防治大豆蛀荚害虫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戴继红 《农技服务》2011,28(6):810-811
总结了3种大豆害虫(豆荚斑螟、大豆食心虫和豆荚野螟)的鉴别及药剂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吴菡 《农技服务》2010,27(4):482-482,505
分析了豆荚野螟的为害特点及其与大豆食心虫、豆荚斑螟的为害症状区别,比较了采用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对控制豆荚野螟为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吴菡 《农技服务》2010,27(5):580-581
豆荚野螟是为害豆类的主要食心虫之一,在国内各地都有发生。比较了豆荚野螟与大豆食心虫、豆荚斑螟的形态特征区别;分析了豆荚野螟的发生、消长与气候土质、栽培制度等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4种豆荚螟、豆野螟性诱剂和2种诱捕器组合对大豆豆荚螟、豆野螟的田间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豆荚螟、豆野螟性诱剂和粘胶型诱捕器组合的诱虫效果最好;大豆上豆野螟的数量整体高于豆荚螟的数量;使用粘胶型诱捕器的诱虫效果均明显好于使用蛾类通用诱捕器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董伟 《农技服务》2009,26(8):64-65,69
对大豆食心虫、豆荚斑螟和豆荚野螟进行了形态特征及为害症状的鉴别,总结了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并对各种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方法的具体实施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抽样实测与人工模拟为害损失的方法,得出豆荚螟对春、秋大豆的为害损失表现为:(1)随虫株、虫荚及虫粒率的提高,其损失亦随之加重;(2)虫株相当,损失则随虫荚增加而加重;(3)虫株、虫荚均相当,损失则随籽粒被害程度加重而加重。据此,建立了春、秋大豆豆荚螟为害率与损失率的回归预测式。  相似文献   

9.
徐学华 《农技服务》2008,25(12):61-62
介绍了豆荚斑螟的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为害症状等,并与大豆食心虫和豆荚野螟作形态比较。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流域夏大豆豆荚螟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淮流域夏大豆豆荚螟的田间调查,明确了豆荚螟每年的发生代数为4~5代,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用频次分析法和分布型指数法,测定了松实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并进行了序贯抽样分析以及平行线法,对角线和棋盘式法3种不同抽样方法的可靠性比较。结果表明:在黄山松幼林中,松实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一般的负二项分布。  相似文献   

12.
竹笋禾夜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运用比较频次法检验结果,竹笋禾夜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属于Neyman分布;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幼虫分布型是聚集分布;根据m*~x的回归关系,可得线性回归方程m*=-0.066+1.678x,属于聚集分布.五种抽样方法精度比较,平行线取样法最好,适用于林间调查.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列出了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3.
首次将连续型Weibull分布用于珍稀淑危植物长苞铁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取得理想效果,长苞铁杉种群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并根据Weibull分布建立了长苞铁杉种群最知抽样式,为长苞铁杉种群抽样技术和取样数量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茶小卷叶蛾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茶小卷叶蛾幼虫在茶树上的序贯抽样技术。结果表明,茶小卷叶蛾幼虫在茶树上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1.009 5时,其聚集是由外界环境条件所致;当m>1.009 5时,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N=1.962/D2[1.236 02/m+1.279 54],T0(n)=3.6 n±8.988 8 n1/2,最大样本数为n=234。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在笋园周年定点系统调查,并用频次分布、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_δ、聚集指标I、Ca值和平均拥挤度与平均数的比值x/x等6种方法进行田间分布型分析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在周年流行过程中,其田间分布型发生动态变化。流行前期呈聚集分布,中期呈随机分布,后期呈均匀分布。5种抽样方法比较结果,双线平行和棋盘式抽样方法比较合适。本文还讨论了不同发病率条件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6.
美洲斑潜蝇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美洲斑潜蝇在茄子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测定结果属均匀分布,为田间调查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旋心异跗莹叶甲的生态学特性和有效的田间抽样技术,对旋心异跗莹叶甲成虫在丹参地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旋心异跗莹叶甲成虫在丹参地的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表明,空间分布图式是聚集分布,当虫口密度较小时,聚集分布由环境因素引起,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聚集分布原因受环境因素的差异与昆虫自身聚集习性的综合影响;Iwao的m*-m直线回归法分析及Toylar的幂的法则进一步说明,种群在田间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成虫个体间相互排斥,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而且具有密度依赖性;并拟合了成虫田间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丹参旋心异跗莹叶甲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旋心异跗莹叶甲的生态学特性和有效的田间抽样技术,对旋心异跗莹叶甲成虫在丹参地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旋心异跗莹叶甲成虫在丹参地的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表明,空间分布图式是聚集分布,当虫口密度较小时,聚集分布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聚集分布原因受环境因素的差异与昆虫自身聚集习性的综合影响;Iwao的m*-m直线回归法分析及Toylar的幂的法则进一步说明,种群在田间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成虫个体间相互排斥,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而且具有密度依赖性;并拟合了成虫田间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病丛,病株和病叶的空间格局及其田间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病株和病叶在田间的分布均呈聚集格局,其中前者属于一般的负二项分布,后者属于具有共通k值的负二项分布;病丛的分布在所测密度范围内(2.7176-5.9041病丛/样方,即病丛率为45.29%~98.40%) 呈均匀格局;田间抽样效果以Z字形取样法最佳,而目前测报上在本田期所采用的3点取样法最差;取样54丛的调查效果也较常用的27丛显著为优.据此,作者建议,大田调查时最好采用Z字形抽样法取样54丛,以提高调查测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甘蔗二点螟幼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1)频次分布检验为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2)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3)m~*—m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m~*=0.290 9+1.330 8m,属于最普通的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在分布型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文中比较了植保上常用的4种抽样方式的精度;计算了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描述了 Kuno 种群序贯抽样的模型:T_=1.290 9/(D~2-0.330 8/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