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近年来,林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安阳市林业用地面积19.76万hm2,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13.33万hm2,已发展的林下经济利用林地资源面积4.58万hm2。有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灌木林等各种林类。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适宜该市综合效益较高的4种林下种养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解放和发展农林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通过增强林农经济意识,大力发展林下刺五加高效栽培技术,不仅能为刺五加原料产品供应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可促进农林业经济发展,增加林农收入.林下刺五加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经济产出、提高林农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刺五加林下栽培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3.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科学经营林地,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职工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加强引导,积极扶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生态受保护、经济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林下栽培黑木耳可以节约耕地,提高林地利用率,减少设施成本投入,实现土地资源重复利用。桓仁地区林木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宽广,气候冷凉湿润,适合林下黑木耳产业发展。本文作者结合桓仁大甸子林下黑木耳发展实际,突出小口出耳林下栽培技术优势,为黑木耳在桓仁地区的林下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林下经济产业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主要通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选择适合林下种植以及养殖种类进行合理搭配。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林、农、牧等产业链条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复合高效的独特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4月以来,东北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众多国有林业局失去了主营业务,开始鼓励职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在产业得到稳步发展的同时,也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影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1当前林下经济产业存在的问题1.1林下养殖业方面1.1.1林蛙养殖池占用林地审批难度大在国有重点林区修建林蛙养殖池属于改变林地用途,需要到国家林业局办理审批手续,手续极其繁琐。1.1.2林下畜禽养殖与林蛙养殖冲突林下放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拓宽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快兴林富民步伐,加强肃南县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肃南县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更好的满足肃南县林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宿松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分析研究了适宜宿松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认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应以生态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林下资源开发要与生态承载力相结合,以确保林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林下经济是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群众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及林间空地从事林、农、牧等立体复合经营,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西北贫困地区,地处内陆,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地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开展林下种植、养殖、森林休闲旅游和林下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对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加快兴林富民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现根据地区区情并结合林改实践,总结出了干旱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壮大绿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绿色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垦利区发展林下赤松茸产业的优点,并提出了发展建议,希望推动林下食用菌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威 《北京农业》2011,(12):155-156
我国在大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构建和完善林地管理制度,解决在改革集体林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林地流转、林农失山、林农纠纷、林权集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地理信息系统ArcMap为平台,以河南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集体林地宗地图的绘制为例,介绍ArcMap在林改制图中的应用技巧。重点阐述了地形图的校正与拼接方法、集体林地宗地图绘制的程序及出图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集体林权抵押的法律涵义、集体林权抵押的主体、集体林权抵押的客体、集体林权抵押的权利义务关系几个方面分析了集体林权抵押的法律概念。总结了集体林权抵押的实践困境、法律制度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集体林权抵押的具体建议,强调从法律上明确扩大林权抵押物范围,通过法律规定合理延长林地承包期,完善集体林权确权登记、流转抵押登记和评估登记制度,建立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互补的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4.
云南腾冲傈僳族社区林地林木资源流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集体林地林木的合理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也加快了云南少数民族山区林地林木流转的步伐。然而改革后的少数民族山区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和能力,在林木资源流转中面临诸多问题。对腾冲傈僳族社区林地林木流转状况的研究得出,只有规范流转管理,形成健全的林地流转市场和合理的流转价格体系;完善流转的监督和管理组织并建立流转的激励机制等,才能引导当地的林地林木资源进行合理流转,才能使当地少数民族从森林经营中真正获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入,林地流转在各地进一步展开,林地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制度失衡现象,如不规范的私下流转、基层政府过度干预、采伐限额制约林地流转、林地转让价格偏低以及抵押困境等。究其根源有三:一是林地产权制度的残缺;二是林地流转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三是当前农民的社会生存环境不利于林地流转制度效益的发挥。建议对林地流转方进行生态补贴,加强对基层政府的权力制约,完善林地流转制度,改善农民的社会生存环境以促进林地流转。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隆昌县林权制度改革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基础上,还要深化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配套改革及重塑经营主体、培育规范林地流转市场体系,探索新型的科学管理和经营发展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法制障碍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称为"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制度性改革,近年来以迅猛之势席卷全国乡村。目前的实践已有成果,初步显示了林权改革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和诱人前景。然而,集体林权改革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明晰林权所有权和使用权,而且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与"托管造林"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林业经营者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为此,本文力图从改革林地征用制度,对限额采伐管理进行"松绑",进一步落实林农对林权的抵押权以及加强林地流转法律法规建设四个方面落实林权的归属,并通过建立和完善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与"托管造林"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消除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法制障碍,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顺利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不明确和所有权权能的不完整,导致了众多社会矛盾无法克服,社会冲突剧烈,它的改革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分析中国现行农村土地所有权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完善所有权的权能、加强集体农民对集体土地产权的有效控制和加强立法的措施,以期能对完善中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有所助益,提高集体土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确认、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权属界线与界址点调查认定,对张掖市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张掖市集体土地权属界限基本是清晰的,由于基础资料欠缺等原因造成未定界宗地占宗地总数的10.03%左右;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属类型以集体土地为主,国有土地的产权主体比较单一,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包括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三种类型,以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具有企业性质的产权主体日益突出,表明农业产业化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天目山林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南方集体林区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可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景观类型面积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和周边社区集体林2000、2010和2017年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结果  生态林是保护区和社区的优势景观。保护区整体呈生态林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减少趋势,而社区生态林面积逐年减少,经济林面积不断增加;保护区的竹林和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向生态林转化,社区呈现生态林向经济林、建筑、道路转化,经济林之间相互转化,经济林和耕地相互转化的特征。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大,社区景观的破碎度、异质性和均匀性逐年上升,生态林的优势地位逐年下降。政策因素、市场需求变化和道路是导致保护区和社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结论  社区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影响森林的生态和文化功能,可以从政策、旅游业发展和道路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关措施。图1表8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