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建省耕地基础地力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及实地补充调查资料,以工种的粮食产量水平为引导,采用数理统计结合经验归纳方法,将福建省耕地分为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和南方旱耕地类型区进行全省耕地基础地力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总体质量不高,高产耕地面积422737hm^2,主要分布于漳州、龙岩和三明市,中低产耕地面积958803hm^2,主要分布于南平、宁德、泉州和福州市,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0.6%和69.4%,全省耕地主要存在冷、酸、瘦、旱、粘等障碍因子。论文还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和硕县耕地地力评价与耕地土壤改良分区制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和硕县耕地地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基于GIS方法对区域内耕地土壤改良利用进行分区.[方法]应用和硕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专题图叠加确定评价单元11728个,选取了土壤管理、物理及剖面性状、化学性状等12个影响因子,采用模糊评价、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对和硕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并运用GIS手段实现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空间制图.[结果]和硕县耕地总面积为30 073.32 hm2,根据地力水平分为四个等级,一至四级地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47;、34.91;、38.18;和16.43;.[结论]从耕地自然条件出发,得到了和硕县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利用区、耕地土壤微肥改良利用区、耕地环境条件改良利用区和耕地土壤不良质地构型的空间分布.和硕县耕地大部分属于中等水平,土壤改良分区的空间表达有助于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3.
张志宏  任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813-4815
基于GIS平台,运用其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模糊栅格叠置方法进行耕地地力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模糊数学方法确定指标隶属度,加权求和模型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最终得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最大值最小值,利用等间隔法将综合指数分为4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评价过程是GIS技术方法在农业领域的成功运用,弥补了矢量过程存在的评价单元大小差别太大导致叠加误差大,计算地力综合指数需要在其他信息系统中进行或另外编程实现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依托GIS技术,利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叠加制作评价单元,采用特尔斐法从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刨面形状4个方面取10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模糊综合数学法对醴陵市耕地地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醴陵市耕地中,一~七级耕地面积比例分别占1.64%、15.96%、29.31%、11.38%、23.31%、17.07%、1.33%,耕地地力等级的高低与土壤类型,基础设施密切相关,评价结果对土壤改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烈武 《广东农业科学》2009,(10):184-185,190
以海南省文昌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特尔斐法选取了12个地力评价因子,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的耕地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影响文昌耕地质量的障碍因子提出了土壤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洪江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于GIS技术,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叠加制作评价单元,采用特尔菲法从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剖面性状4个方面选取10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综合模糊数学方法对洪江市耕地地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洪江市耕地中,1至7级耕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分别为:13.7%、15.9%、13.9%、12.5%、17.9%、10.7%、15.4%,耕地地力等级的高低与土壤类型、基础设施条件密切相关,评价结果对土壤改良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耕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和模糊评价法,对八五五农场基本农田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明,全场旱田33.9967×104亩分为六级,其中,一级地IFI(地力综合指数)〉79.9,面积为1.9445×104亩,占旱田总面积的5.72%;二级地IFl72.2-79.9,面积为8.5391×104万亩,占早田总面积的25.12%;三级地IFl64.5-72.2,面积11.858×104亩,占旱田总面积的34.88%:四级地IFl56.8-64.5,面积8.7502×104亩,占旱田总面积的28.21%;五级地IFl49.2~56.8,面积2.5789×104亩,占旱田总面积的7.59%;六级地IFI〈49.2,面积O.326×104亩,占旱田总面积的0.96%。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地力划分,建立起八五五农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将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理化因子及≥无霜期、地形部位、耕层厚度、质地、抗旱能力等项目为评价指标,采用GIS技术和模糊评价、综合指数法等分析方法,对全场621个地块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评价荔城区中低产耕地及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全区中、低产耕地面积分别为2293.39公顷和1594.97公顷, 分别占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25.49%和17.72%; 中产耕地主要分布于北高和新度镇,而低产耕地则主要分布于北高镇; 中产耕地主要限制因素为旱限制、缺钙限制、瘠瘦限制、缺钾限制、缺磷限制和酸限制,分别占中产耕地总面积的88.76%、18.26%、15.48%、8.18%、7.91%和6.53%,低产耕地主要限制因素为旱限制、缺钙限制、瘠瘦限制、障碍层限制、渍涝限制、盐碱限制和酸限制,分别占低产耕地总面积的96.98%、58.31%、54.89%、18.90%、18.47%、18.47%和16.28%。在中低产耕地及其障碍因素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中低产耕地的改良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耕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和模糊评价、综合指数法等,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选择了包括≥10oC积温、无霜期、耕地坡度、地形部位、耕层厚度、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及抗旱能力等11个评价因子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对逊克农场基本农田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为一级地IFI(地力综合指数)>0.788,面积为53350.0亩;二级地IFI0.736~0.788,面积为199864.0亩;三级地IFI0.685~0.736,面积为147774.0亩;四级地IFI0.633~0.685,面积为66192.0亩;五级地IFI0.581~0.633,面积为36023.0亩;六级地IFI<0.581,面积为25369.0亩。  相似文献   

11.
GIS支持下的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通过设立耕地代表性样区开展实地采样调查分析 ,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筛选和确定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的主导因子及其权重 ,借助 GIS技术和动态聚类模型进行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结果表明 ,有机质含量、≥ 1 0℃积温、道路通达度、CEC、坡度、质地、地下水位和全 K含量等 8个因子与耕地粮食产量关系极为密切 ,可作为闽侯县耕地质量的主导评价因子 ,其中以有机质含量、≥ 1 0℃积温、道路通达度、CEC和坡度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大 ,合计权重达 80 %以上 .闽侯县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中低产耕地占 68.0 1 % .全县耕地主要限制型为砂、粘、冷和瘦限制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 2 5 .0 4%、1 2 .5 8%、1 2 .1 7%和 1 5 .2 7% .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方法可为快速、准确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及动态监测提供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江睦县是江汉平原上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对于湖北省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耕地数量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着全县粮食生产的安全基础。文章结合湖北省荆州市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研究工具,在查清江陵县耕地资源质量、数量及其分布的基础上,科学分析耕地对确保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江陵县耕地地力可分为1、2、3、4等,其所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3.46%,52,10%,21.14%,3.30%。其中大部分耕地地力处于中上等,说明该地区耕地质量总体水平比较高,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保持耕地质量分等成果的现势性,更好地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对耕地质量分等成果的应用需求,运用GIS软件对连城县耕地质量等别进行了评定及更新。结果表明:连城县耕地质量处在中等水平,地势较平坦、水源较充足、经济较好的乡镇整体耕地质量较高,地势较高、灌溉条件较差的乡镇等指数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14.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可持续土地利用是整个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有利于实现这一战略性的目标。研究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地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97~2007年重庆市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动态分析,以及采用spss预测方法对未来的2010年、2020年重庆市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过去的10年,重庆市的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均粮食产量有所降低。未来的10年,该市的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减少,人口会有所增加,人均粮食产量将有所减少。因此,应提高人口素质,遏止耕地减少势头,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16.
石林县耕地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状况,结果显示:1996~2006年,石林县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平缓下降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明显下降,10年共减少耕地面积4476.33hm2,年均减少耕地447.63hm2,人均减少耕地0.047hm2。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力主要为中低产水平。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0、2005和2015年共3期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及其他辅助资料,运用遥感(RS)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分别制作3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图,分析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林芝地区总面积的52.5%;其次为未利用地,占25.9%。1990—2015年,林芝地区林地面积减少118.4 km~2,变化面积最大,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次之,面积分别增加32.65和32.06 km~2,水域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增加26.89 km~2,主要由林地转化而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6.96和9.84 km~2,变化幅度相对最小。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林芝地区北部变化明显强于南部变化。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构建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制定并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标志值,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模型,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以河北省为例,提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5个等级,对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更新的技术方法,以推进耕地的管护工作,加强耕地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城市土地的特性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出发,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探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共选取了32个参评因子,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了适合中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泰安市2000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泰安市土地利用仍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针对评价结果,对泰安市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