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丽英 《河南农业》2013,(21):24-24,28
根据鄢陵县耕地地力评价专家组制定的鄢陵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将鄢陵县基本农田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等地面积为12 951.1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9.31%;二等地面积为29 010.8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3.25%;三等地面积为17 211.55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5.66%;四等地面积为7 898.29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1.78%。一等、二等属高产农用地,面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凤山县耕地地力等级情况,以凤山县测土配方施肥和第二次土壤普查等数据资料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凤山县耕地地力等级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凤山县耕地地力等级可分为六个等级,一、二级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15%,是高产稳产耕地;全县耕地地力等级以三至六级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86.85%,是凤山县粮食、水果和经济作物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主要的中低产耕地。  相似文献   

3.
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评价荔城区中低产耕地及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全区中、低产耕地面积分别为2293.39公顷和1594.97公顷, 分别占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25.49%和17.72%; 中产耕地主要分布于北高和新度镇,而低产耕地则主要分布于北高镇; 中产耕地主要限制因素为旱限制、缺钙限制、瘠瘦限制、缺钾限制、缺磷限制和酸限制,分别占中产耕地总面积的88.76%、18.26%、15.48%、8.18%、7.91%和6.53%,低产耕地主要限制因素为旱限制、缺钙限制、瘠瘦限制、障碍层限制、渍涝限制、盐碱限制和酸限制,分别占低产耕地总面积的96.98%、58.31%、54.89%、18.90%、18.47%、18.47%和16.28%。在中低产耕地及其障碍因素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中低产耕地的改良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4.
GIS支持下的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通过设立耕地代表性样区开展实地采样调查分析 ,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筛选和确定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的主导因子及其权重 ,借助 GIS技术和动态聚类模型进行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结果表明 ,有机质含量、≥ 1 0℃积温、道路通达度、CEC、坡度、质地、地下水位和全 K含量等 8个因子与耕地粮食产量关系极为密切 ,可作为闽侯县耕地质量的主导评价因子 ,其中以有机质含量、≥ 1 0℃积温、道路通达度、CEC和坡度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大 ,合计权重达 80 %以上 .闽侯县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中低产耕地占 68.0 1 % .全县耕地主要限制型为砂、粘、冷和瘦限制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 2 5 .0 4%、1 2 .5 8%、1 2 .1 7%和 1 5 .2 7% .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方法可为快速、准确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及动态监测提供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巴马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GIS技术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大量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析化验等数据资料和开展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借助巴马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对巴马县耕地地力等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巴马县耕地地力等级可分为6个等级,一、二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5.17%,是高产稳产耕地,全县耕地地力等级以三至六级为主,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9.99%、30.02%、19.94%、14.88%。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技术,将象山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行政区划图相叠置,确定全县耕地地力评价单元985个。根据象山县实际情况和浙江省确定的15个耕地地力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和隶属度,根据综合地力指数等级将耕地划分为三等六级。评价结果显示:目前县内现有耕地20 742 hm2,其中一等耕地全为二级,面积为458 hm2,占总面积的221%;三级耕地面积为13 3373 hm2,占总面积的6430%,四级耕地面积为6 7126 hm2,占总面积的3236%;五级耕地面积为2341 hm2,占总面积的113%。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利用耕地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需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和分等定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利用建议。以江苏省溧阳市为研究区域;选择了成土母质、质地、坡度、坡向、障碍层类型、灌溉保证率、排涝模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态硼等12个因素作为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应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数学分析原理,建立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的方法;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CLRMI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软件技术支撑将各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与整合,将溧阳市58611.1 hm2耕地地力划分等级。结果表明,溧阳市耕地地力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一等地9905.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9%;二等地17759.1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0.3%;三等地22272.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8.0%;四等地8557.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4.6%;五等地117.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2%。由此得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完全依据耕地自然要素评价地力,由此获得的评价结果既克服了凭经验确定分级指数主观方法的弊端,又避免了纯数学方法带有较大盲目性的弱点,能更准确地反映耕地的地力等级差异;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显示,耕地地力分级基本符合溧阳的实际,同时反映出溧阳市耕地地力的整体水平较高。提出生产利用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选取了对耕地地力影响较大、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区域内变异明显、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13个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综合地力指数分布,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累积曲线法,将全区耕地地力划分为5个等级,沈北新区耕地总面积为47 818.03 hm~2,各等级耕地所占比例有所差异,三等地所占比例最大,占耕地总面积的32.45%;其次是二等地和四等地,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6.65%和21.08%;一级和五等地面积较少,占12.84%和6.97%。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海口市耕地质量状况,并为该地区的耕地地力评价提供理论参考,以海口市琼山区为例,运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选取排涝能力、成土母质和耕层厚度等共12个指标构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数学理论与层次分析法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按照累积曲线法划分的耕地地力等级对该地区的耕地地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琼山区耕地中一级地1713.0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05%;二级地6500.5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78%;三级地10768.0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4.37%;四级地4418.12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8.20%;五级地870.4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9%。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和硕县耕地地力评价与耕地土壤改良分区制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和硕县耕地地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基于GIS方法对区域内耕地土壤改良利用进行分区.[方法]应用和硕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专题图叠加确定评价单元11728个,选取了土壤管理、物理及剖面性状、化学性状等12个影响因子,采用模糊评价、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对和硕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并运用GIS手段实现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空间制图.[结果]和硕县耕地总面积为30 073.32 hm2,根据地力水平分为四个等级,一至四级地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47;、34.91;、38.18;和16.43;.[结论]从耕地自然条件出发,得到了和硕县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利用区、耕地土壤微肥改良利用区、耕地环境条件改良利用区和耕地土壤不良质地构型的空间分布.和硕县耕地大部分属于中等水平,土壤改良分区的空间表达有助于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广西中低产田调查与指标评价(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为依据,对柳州市耕地地力等级及中低产田(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耕地地力分为9个等级,以3~9级为主,其中1、2等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83%,是柳州市粮食及蔬菜的重要产区;3~9等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6.17%,是柳州市粮食、甘蔗、桑蚕、水果等作物主要产区,也是中低产田(地)主要分布区.针对柳州市中低产田(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工程、严格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等改良建议,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为例,从土壤肥力、耕作田块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和农田防护保障水平等5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借助GIS技术提取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属性数据,运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因素组合法,对研究区域做出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质量建设分区。结果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为4个级别,1、2级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6.42%和30.56%,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总体上相对优质;3、4级地共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33.02%,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空间较大。望都县耕地质量建设分区可划分为高标准农田主导型、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型和农田路林主导型3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47%、39.86%和52.67%。本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岳阳市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利用障碍度函数模型,划分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区,分析平原低阶、丘陵下部、丘陵中部各等级耕地的主要障碍类型区。结果表明:1) 岳阳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61,耕地质量良好,以中等、高等地为主,面积共计2.795×105 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0%;高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低阶和丘陵下部,中、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低阶、丘陵下部和丘陵中部。2) 高等地中,平原低阶的水田以排水能力和有效磷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分别为50.03%、41.72%;丘陵中部的水田以速效钾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为45.26%,丘陵下部的水田以pH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为32.37%;中等地中,平原低阶、丘陵下部的水田以排水能力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分别为52.51%、53.89%,丘陵中部的水田以灌溉能力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为33.96%;低等地中,平原低阶、丘陵下部水田均为排水能力障碍类型区,丘陵中部的水田以排水能力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为92.06%;高等、中等、低等地中平原低阶、丘陵下部、丘陵中部的旱地均为灌溉能力障碍类型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金寨县2019年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金寨县2021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与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结果,对金寨县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更新评价。结果表明,金寨县2021年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5.174等,较2019年的5.448等提高了0.274个等级。金寨县2021年耕地质量分布以4~6等地中产田为主,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8.98%,更新评价结果可为金寨县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田东县耕地情况,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通过补充调查,重新测算耕地质量等别,形成最新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田东县耕地质量利用等别分布在4~10等,耕地质量总体较好,高等地、中等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3.33%,主要分布在平马镇、祥周镇、林逢镇和思林镇,低等地主要分布在那拔镇、朔良镇、印茶镇和作登乡。该研究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可为国土资源管理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耕地地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基于测土配方施肥调查结果,分析吉首市耕地地力现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全市高产耕地面积仅26%,74%的耕地为中、低产土壤,尤其是在旱地土中,中低产土壤占的比例较大。吉首市耕地以三级地分布面积最大,为2189.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9.8%。园地只在三至七级地中分布,其中以六、七级地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2221.5 hm2和3062.1 hm2,占园地总面积的26.5%和36.6%。耕地和园地中低产田以瘠薄培肥型和障碍层次型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分别为6165.1 hm2与6418.2 hm2,分别占障碍型土壤面积的36.3%和37.8%。旱地土耕作层浅化问题较严重,耕地土壤养分失调、缺素较普遍,也是当前吉首市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地消除土壤障碍因子,加速吉首市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粮食和经济作物同耕地地力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容量相互协调和农村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结合来安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测试数据、新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级数据、来安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来安县土壤图对来安县2022年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来安县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完成2022年来安县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2022年来安县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在1-9等,2022年耕地质量等级为4.375等,比2021年来安县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028等。2022年来安县耕地质量等级主要分布在3-6等,占来安县耕地面积的80.86%,其中5等地占23.10%,其次为3等地占比20.97%,6等地占比19.08%,4等地占比17.71%。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评价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的有效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文献法对耕地质量和产能的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指标筛选,采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加权求和法对指标系数进行修正,利用连乘积法计算耕地质量与产能指数,系统科学地构建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宾阳县耕地质量整体情况良好,等别为优等和良等的耕地面积占99.95%,东北部耕地等别略低于西南部,其等别差异主要原因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和土壤健康状况的差异。耕地产能等别中旱地等别主要集中在11等,水田等别主要集中在7等,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规律,中心城镇地势平坦、管理水平高是造成耕地产能等别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应用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得到的宾阳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耕地实际质量状况,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合理,适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利用闽侯县耕地地力样区调查资料和改进的耕地分等成果,进行闽侯县耕地等级折算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闽侯县及其因素指标区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农作物年标准粮产量关系拟合的最佳模型是对数函数模型,其拟合效果最好,均达极显著水平(r=0.969-0.870).全县及丘陵山地、山间盆地和沿海平原区最高和最低质量耕地折抵系数分别为4.94、5.22、3.64和1.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