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四倍体刺槐无性系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通过茎段离体培养建立了四倍体刺槐无性系的微体繁殖体系。结果表明 :基本培养基为MS或WPM培养基。BA、NAA影响芽的增殖生长 ,在一定的范围内 ,BA对芽的增殖影响比NAA大 ,而NAA对芽高的影响比BA大 ,二者的比例对芽的增殖生长也有影响 ,芽增殖生长的最适BA和NAA组合应为BA0 5mg/L +NAA0 1mg L。四倍体刺槐无性系生根的最适生长调节物质配比为NAA0 2 5mg L +IBA0 4mg L。通过植株叶解剖观察 ,进一步证明了分步练苗能提高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植物名称:花叶竹芋(Maranta bicolor),又称孔雀竹芋。材料类别:地上嫩茎。培养条件:诱芽培养基:1/2MS+BA1.0mg/L(单位下同)+NAA0.5;继代增殖培养基:MS(有机成分增加1/2)+BA3.0+NAA0.3;生根培养基:1/2MS+BA0.1+NAA0.3。培养温度25±2℃,每天光照10小时,光照度1000~1500Lx。生长与分化情况:取地上嫩茎充分洗净,再用0.1%升汞消毒8~1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次后切成0.5~0.8厘米长并带腋芽的茎段接入诱芽培养基,10~15天长出绿色小芽  相似文献   

3.
以欧李的茎尖、茎段为材料,接种在1/2MS、MS附加不同浓度的6-BA、NAA的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无性系芽。无性系芽茎尖和茎段在MS附加6-BA 1.0 mg/L、NAA 0.5 mg/L的培养基上可大量产生丛生芽,增殖系数为11.24,但丛生芽长势一般;在MS附加6-BA 0.3 mg/L、NAA 0.05 mg/L的培养基上,也可产生丛生芽或单苗,增殖系数为4.01,但芽长势良好;高度大于3 cm的芽在1/2MS附加IAA 0.2 mg/L的培养基上生根率为67.39%,生根苗采用“二步法”移栽,成活率为97%,经生根培养未产生根的芽与生根苗一同移栽,40%的芽可在珍珠岩基质中生根。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适宜钻石玫瑰离体芽诱导分化的培养基为MS 6-BA0.50 mg/L NAA0.10~0.20 mg/L;适宜丛生芽继代增殖的培养基为MS 6-BA1.00 mg/L NAA0.10~0.20 mg/L;适宜试管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 NAA0.10 mg/L,其生根率达90%。  相似文献   

5.
以香茅草地下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适于香茅草芽诱导的培养基为WPM+6-BA 1.0 mg·L-1+NAA 0.1 mg·L-1,芽诱导率可达81.1%;适于芽增殖的培养基为WPM+6-BA 2.5 mg·L-1+NAA 0.4 mg·L-1,增殖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大花月季Vendela为试验材料,利用直接器官发生途径,对影响大花月季组培产业化快繁生产体系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大花月季种苗组培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Vendela外植体最佳消毒处理方式是先用洗洁精溶液浸泡30min,75%的酒精处理40s后再用0.1%的氯化汞消毒处理10min;腋芽萌发诱导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0.5 mg·L-16-BA+0.05 mg·L-1NAA+蔗糖30 g·L-1;不定芽增殖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1.2 mg·L-16-BA+0.05 mg·L-1NAA+30 g·L-1蔗糖;继代时每丛2个芽培养后期新生不定芽整齐度好,叶色浓绿,植株健壮,方便不定芽生根诱导材料选择;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1IBA+30 g·L-1蔗糖,且不定根的长度在0.5~1cm时移栽较容易,苗成活率可达95%以上,整个快繁体系达到组培苗产业化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牛角瓜的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牛角瓜的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基MS 2,4-D 2 mg/L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MS 6-BA 0.5 mg/L NAA 0.1 mg/L有利于芽的分化和增殖;生根壮苗的培养基为1/2 MS NAA 0.5 mg/L,其生根率100%;试管苗生根培养30 d后移栽,成活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8.
正交试验表明 ,苦丁茶组培苗基内生根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生长素 NAA,其次是培养基中大量元素的含量 ,其合适的生根配方是 1/ 4 MS+2 %蔗糖 +NAA 0 .1~ 0 .2 mg· L-1。加入活性炭反而抵消了 MAA的作用。蛭石是良好的扦插基质 ,用高浓度 NAA短时间处理切口 ,生根又快又好。苦丁茶生根苗移栽成活的关键是杀菌防病并遮阴保湿。以健壮无根苗直接一步移栽入土更简化了快繁工艺。  相似文献   

9.
朝天罐的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朝天罐(Osbeckia opipara)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茎段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可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成再生植株。培养基MS + 6-BA 2 mg/L  + NAA 0.2 mg/L + 蔗糖30 mg/L+ 琼脂7 mg/L,既适合于愈伤组织的诱导,也适合于愈伤组织的增殖和分化,诱导率为83.3%;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6-BA 0.2 mg/L+ NAA 0.1 mg•L-1 + 蔗糖 50 mg/L + 琼脂 7mg/L,增殖系数为 7.2; 试管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 + NAA 0.5 mg/L + IBA 0.2 mg/L + 6-BA 0.05 mg/L + 蔗糖 20 mg/L + 琼脂 7 mg/L,生根率为100%。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苦瓜试管苗继代增殖、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苦瓜无菌苗顶芽或带芽茎段在附加低浓度6-BA(0.2 mg/L)的MS培养基中培养,增殖效果最好,达4.92倍;试管苗在MS+IBA 0.2 mg/L的培养基中生根效果最好,其生根量不仅多,而且比较粗壮。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暖季型草坪草越冬期枯黄的问题,以沟叶结缕草为材料,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植物生长调节剂、速效肥与有机肥3因子3水平正交混施试验.与清水对照相比,处理组沟叶结缕草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叶片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提高,且根系活性、叶片抗氧化酶系(SOD、POD、CAT)活性显著增加,叶片丙二醛含量则显著降低.处理组整体上提高了草坪草越冬期的生长及抗冷性能,显著改善了草坪草的冬季景观效果.因子间极差分析表明,主效因子随草坪草生长和抗性指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表明混施时各因子在保持草坪草冬季良好生长、提高抗性生理功能上所起的作用具有互补性.综合各指标正交分析结果,提出了混施的最优配方,即每升混合液肥中含多效唑、三十烷醇、硫酸钾镁肥、尿素和壳聚糖300mg、2mg、1 500mg、1 000mg和1 000mg,按200mL·m-2叶面喷施,花生饼按90 g·m-2撒施.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剑麻对福寿螺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利用浸杀试验法,评价了剑麻鲜叶水浸液、叶干粉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并测定了59 mg·L-1、96 mg·L-1的正丁醇提取物和180 mg·L-1、325 mg·L-1的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肝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胆碱酯酶(ChE)、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剑麻鲜叶水浸液、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均具有一定的毒杀效果,处理72 h后,对福寿螺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5.3 g·L-1、93.3 mg·L-1、298.6 mg·L-1,其对应的95%的置信区间为32.9~37.7 g·L-1、87.6~99.7 mg·L-1、272.9~318.7 mg·L-1。剑麻乙醇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处理福寿螺12h后,肝组织SOD活性均表现为在低浓度下变化不大,在高浓度下酶活性显著增加;处理48 h后,在高浓度正丁醇提取物作用下,SOD活性仍显著高于清水对照,而在高、低浓度乙醇提取物作用下,其SOD活性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剑麻提取物一定程度上诱导了福寿螺肝组织ChE的活性,其中正丁醇提取物对ChE影响较大,96 mg·L-1处理螺48 h后,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正丁醇提取物对福寿螺肝组织ATPase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而乙醇提取物对其影响无明显规律。因此,剑麻对福寿螺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茄二十八星瓢虫对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寄主植物对茄二十八星瓢虫药剂敏感性及体内酶活力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取食茄子、马铃薯、番茄和龙葵的茄二十八星瓢虫幼虫(以下简称幼虫)对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的敏感性,用生化方法测定了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对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公藤提取物对取食茄子、马铃薯、番茄和龙葵的幼虫LC50值分别为1.407 9 mg.L-1、1.595 8 mg.L-1、1.464 7 mg.L-1和1.109 7 mg.L-1,相对毒力指数为78.82、69.54、75.76和100;曼陀罗提取物对取食茄子、马铃薯、番茄和龙葵的幼虫LC50值分别为0.641 7 mg.L-1、0.610 3 mg.L-1、0.758 0 mg.L-1和0.488 3 mg.L-1,相对毒力指数为76.09、80.01、64.42和100;取食龙葵的幼虫对2种植物提取物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取食茄子、马铃薯和番茄的幼虫。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幼虫体内靶标酶AChE和主要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活力顺序均为茄子>马铃薯>番茄>龙葵。其中,取食番茄和龙葵的幼虫体内AChE和GST活力显著低于取食茄子和马铃薯的幼虫,取食马铃薯、番茄和龙葵的幼虫CarE活力显著低于取食茄子的幼虫,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幼虫MFO活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对幼虫体内AChE和GST、CarE和MFO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取食马铃薯幼虫的AChE活力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取食茄子和番茄的幼虫,对取食龙葵的幼虫抑制作用最低。雷公藤和曼陀罗提取物对取食龙葵幼虫CarE活力的抑制作用最强,而对取食马铃薯的幼虫MFO活力的抑制作用最强。寄主植物中的次生物质对解毒酶的诱导或抑制可能是引起药剂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泥鳅养殖水体中添加稻秆粉模拟水稻残遗物生境,研究了泥鳅生长和肝胰脏抗氧化酶(SOD、CAT)与解毒酶(GST)活性对转Cry1Ab/Ac基因水稻‘华恢1号’(HH1)的响应。设计以HH1稻秆粉10 mg·L?1、50 mg·L?1、100 mg·L?1和200 mg·L?1 4个梯度浓度处理泥鳅为试验组,以非转Bt基因水稻‘明恢63’(MH63)稻秆粉处理组为阴性对照,不加稻秆粉的基础饲养组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在4种稻秆粉浓度下,HH1组与MH63对照组泥鳅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内脏系数及SOD、CAT和GST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比较,稻秆粉浓度升高对泥鳅生长的抑制逐渐增强,当浓度达到200 mg·L?1时,HH1组和MH63对照组泥鳅的特定生长率、内脏系数与CAT活性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低含量的转融合基因Cry1Ab/Ac水稻HH1稻秆粉对泥鳅的生长与生理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HH1和MH63稻秆粉均使泥鳅的生长和生理酶活性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养殖水体中浓度较高的悬浮稻秆粉妨碍了泥鳅的呼吸和滤食,及稻秆粉的分解降低了水体p H和溶氧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林下植被对不同密度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指示作用,可以为造林营林中的密度调控、提高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稳定性等,提供理论根据。为此,对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14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6种造林密度(1.5m×2m、1.5m×3m、1.5m×4m、1.5m×5m、1.5m×6m、1.5m×7m)林分的土壤水分、林下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进行观测,同时,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不同密度林内的树木生长情况和林下植物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小的林分内,各小环境指标均优于密度大的林分,其中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有显著的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刺槐林地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渐渐出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成龄人工林土壤干化的现象,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降低,且逐步由以鹅观草(Roegneriakamoji),小菅草(Themedaminor)为典型的中生植物,向以角蒿(Incarvilleasinensis),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为典型的旱生植物过渡,反映出林分内的小环境条件随林分密度变化的特征。因此,在半干旱区造林和营林中,密度不可过大,以便提高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化感效应和资源竞争在作物抑草中起重要作用。为区分低氮胁迫下小麦抑草作用的化感效应与资源竞争,以强化感小麦品种‘115/青海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为材料,设置氮水平为25 mg·L-1、50mg·L-1、100 mg·L-1和200 mg·L-1的水培试验,通过小麦与看麦娘共培、应用含小麦根系分泌物的小麦-看麦娘共培液处理看麦娘,分别测定了小麦对看麦娘的生物干扰作用、化感效应及资源竞争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化感潜力的小麦对看麦娘的抑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抑制率大小为‘115/青海麦’(55.1%~73.9%)‘92L89’(48.9%~65.9%)‘抗10103’(15.4%~45.5%),且抑制率随氮水平的降低而增大。在小麦的抑草作用中,化感效应与资源竞争并存。低氮胁迫条件下,强化感小麦抑草能力增强主要通过提高化感效应实现;弱化感小麦抑草能力增强主要通过提高资源竞争实现。不同化感潜力小麦的抑草作用在低氮胁迫下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策略。小麦抑草作用的化感效应均随氮水平降低而增大,其抑制率随氮水平的变化可用一元二次方程加以拟合。  相似文献   

17.
18.
外源硒对铅污染下荞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荞麦‘右玉26’为材料,在防雨棚下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外源硒对土壤铅污染下荞麦幼苗的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成熟期各器官铅累积和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硒对土壤铅胁迫下荞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及铅在荞麦体内富集量的影响,为发现硒缓解重金属铅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农业区铅污染治理及荞麦生产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试验采用2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个土壤铅浓度(0 mg·L-1、500 mg·L-1、1 000 mg·L-1)、5个硒浓度(0 mg·kg-1、1 mg·kg-1、2.5 mg·kg-1、5 mg·kg-1和10 mg·kg-1)。研究结果表明:1)随铅浓度增加,荞麦的株高、总根长、干重、根系总面积、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经济产量(千粒重、株粒数)均呈降低趋势。2)低浓度硒(1~2.5 mg·L-1)可缓解铅对荞麦的毒害,高浓度硒(5~10 mg·L-1)和铅为协同作用,加剧了对荞麦的毒害。3)硒浓度为2.5 mg·L-1时,缓解铅对荞麦毒害的效果最为明显,显著降低了铅胁迫下荞麦幼苗SOD和POD活性;降低成熟期荞麦各器官铅含量,各处理下荞麦各器官铅含量均表现为根茎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外源硒可通过抑制荞麦对铅的吸收和转运,促进荞麦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等途径来增强荞麦对铅胁迫的耐性。对本研究所用的5种浓度来说,缓解效果最佳的硒浓度为2.5 mg·L-1。  相似文献   

19.
摘要:以珠美海棠(Malus zumi Mats)苗叶片为试材,对影响离体叶片再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的成分可以显著地影响叶片再生。在激素组合中,BA浓度变化对再生影响较小,而NAA浓度的变化影响较大。MS培养基氮源中,NO3-与NH4+比例以2∶1最好(2∶1MS,即常规MS),3∶1MS和4∶1MS次之,1∶1MS最差。4种碳源(果糖、蔗糖、葡萄糖、山梨醇)中,果糖明显优于其它3种。适宜的培养基组成为:MS盐、维生素,BA(2.5 mg/L)+NAA(0.25 mg/L),果糖(30 g/L),琼脂8 g/L,pH 5.8。叶片再生率为97%,平均再生芽数为5.6个。对碳源影响再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