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西农田70%是旱地,干旱是制约该区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针对该区小麦播种期间经常发生的干旱现象,我们进行了沟播栽培试验,试验表明:沟播能够保证苗全苗匀、促分蘖、壮个体,大幅度提高亩成穗数,增产效果明显。旱地小麦沟播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晚播覆膜小麦与适时播种小麦产量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播小麦覆膜栽培比同期播种的露地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覆膜提高了地表和耕层土壤的温度,在一定的晚播条件下,覆膜期增加的积温大体可以补偿由于晚播而减少的积温。根据积温培育小麦苗的原理,晚播覆膜小麦就有可能取得适时播种小麦的产量。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自1987年秋种开始连续2年进行了试验研究,现以1988~1989年度的试验为主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针对冬小麦因播期推迟造成产量损失的问题,以2个不同分蘖能力的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和航麦501为供试材料,研究苗期覆膜和补施氮肥对晚播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播期:10月5日适期播种(S0,对照)、10月15日适当晚播(S1)和10月25日过晚播(S2)。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产量逐渐降低。晚播条件下,苗期覆膜和补施氮肥可调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农艺性状、茎蘖生长、成穗率以及氮素的吸收利用。综合而言,晚播条件下,覆膜和补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穗长、总小穗数及冬前群体数量;同时,覆膜可显著提高2个品种晚播条件下的分蘖成穗率和过晚播条件下的植株氮素积累量(PNA)及氮肥偏生产力(PFP),增幅分别为46.4%~89.1%、12.7%~26.5%和19.5%~20.1%;补施氮肥在过晚播条件下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增幅为18.5%~34.7%。2种调控措施均有利于增加晚播小麦产量,增幅达1.4%~19.5%。但不同分蘖力的小麦对2种调控措施的响应存在差异。综合考虑产量及氮素利用等各方面因素,在晚播条件下,相比于补施氮肥,苗期覆膜更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产量,弥补晚播造成的产量损失,但在实际操作和节约生产成本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旱作小麦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旱地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突皮性措施;在多种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中,以夏闲期采用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或微型聚水地膜覆盖的聚水、保墒、增产效果最好;起垄覆膜沟播栽培技术是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运用微型聚水地膜覆盖技术,会使陕西渭北原区及类似地区夏闲地高效利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旱地小麦产量特征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以抗旱闻名的山西省旱地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2种水分处理下分析了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年代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探明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提升的生理及形态机制,对未来旱地小麦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山西旱地小麦品种平均产量随年代逐渐增加,1990s前产量的年均增益明显高于1990s后,1990s-2010s间产量增加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随年代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和抗旱性随年代呈波动性变化。山西省旱地小麦产量整体偏低,通过遗传改良提升产量仍具有较大的空间。综合产量因素的改良趋势,在今后的旱地小麦育种中应继续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以提高小麦穗粒数作为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豫西农田70%是旱地,干旱是制约该区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针对该区播种期间经营发生的干旱现象,我们进行了沟播栽培试验,试验表明:沟播能够保护苗全苗匀,促分蘖,壮个体,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成穗数,增产效果明显。旱地小麦沟播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7.
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硫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并明确旱地覆膜栽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硫吸收累积和转运及籽粒硫含量的影响, 调控作物硫营养, 提高籽粒硫含量和营养品质, 对旱地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有重要意义。2014—2015和2015—2016两年在西北三省七点进行田间试验, 比较不覆膜(传统平作栽培)和覆膜(垄覆沟播或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模式的小麦生物量、产量、产量构成, 以及籽粒硫含量和硫吸收利用。与不覆膜相比, 覆膜栽培提高了小麦穗数, 使籽粒产量提高13.7%, 但籽粒硫含量却降低9.0%。覆膜栽培能提高旱地小麦开花期地上部硫累积量, 茎叶、穗和地上部硫累积总量分别提高19.9%、16.1%和19.2%, 并使花后硫转运量和转运率提高36.2%和17.9%, 但开花期土壤有效硫却因覆膜降低24.5%, 花后硫吸收也降低77.9%, 结果使成熟期地上部硫累积总量和硫收获指数未因覆膜而增加。籽粒硫吸收量没能随产量同步提高, 致使籽粒硫含量因籽粒产量增加引起的稀释效应而降低。因此, 在西北旱地小麦覆膜栽培中要注意加强土壤硫的补充, 改善旱地小麦籽粒硫营养, 提高小麦的营养和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我国北部冬麦区因播期推迟造成越冬前小麦苗情较弱的实际问题,于2019—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试验基地进行晚播试验,设3个播期:10月5日适期播种(S0)、10月15日适当晚播(S1)、10月25日过晚播(S2),以S0为对照,对晚播S1、S2采取覆膜和补施氮肥的调控措施,研究覆膜和补施氮肥对晚播小麦冬前群体质量、个体性状以及茎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不利于小麦冬前群体和个体质量的形成,以及茎蘖的生长。晚播覆膜增温可提高冬前群体总茎数,与不覆膜处理相比,适当晚播和过晚播覆膜处理提高了小麦冬前群体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群体总茎数平均分别提高42.9%、148.4%;植株冬前叶龄增加,个体分蘖数平均分别增加1.6个和2.0个;覆膜增温延长主茎上第1分蘖至第3分蘖营养生长进程,提高苗期茎叶、分蘖节、根部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叶片中生长素与玉米素核苷的比值(IAA/ZR),增加冬前群体总茎数。对各处理进行晚播苗情评价可得出,适期播种条件下均有利于2个不同分蘖力品种冬前群体综合质量的提高,其中,多穗型品种中麦8号在晚播覆膜条件下其晚播苗情较好,大穗型品种航麦501则在适当晚播无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梦琪 《种子科技》2023,(11):135-137
不同覆膜形式对于旱地玉米的生长有着一定影响,为提高旱地玉米产量,对旱地玉米采取适宜的覆膜形式十分必要.基于此,文章对旱地玉米不同覆膜形式集雨补灌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够为提高旱地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栽培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地膜覆盖改善了麦田的生态环境,使晚播覆膜小麦的单株种子根、次生根、茎数、鲜重、全茎叶龄、植株高度及叶面积系数,均显著高于同期播种的露地小麦,这就为高产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地膜覆盖延长了幼穗分化时间,特别是小花分化期以后的时间,这就决定了覆膜小麦比露地小麦更易获得较多的穗粒数。地膜覆盖促进了晚播小麦的生育进程,相对提早和延长了灌浆时间,对提高粒重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1.
赵平 《种子科技》2019,(18):16-17
山西是北方麦区典型的干旱省份,旱地小麦面积比例较大,旱地小麦生产对山西省小麦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选育抗旱性、丰产性、稳产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小麦品种,提出了现阶段的育种目标,并分析了当前山西省生产条件下旱地小麦育种的5个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以及不同时期全膜双垄沟覆膜栽培条件对土壤的温湿度、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栽培的土壤含水量、地温、叶面积、干物质等指标均高于半膜覆盖栽培,半膜栽培又高于露地栽培;在全膜覆盖下,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各项指标均高于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而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又高于全膜双垄沟播前覆膜和全膜平铺顶凌覆膜.同时,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尤其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的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相对于露地、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全膜双垄沟播前覆膜、全膜平铺顶凌覆膜分别增产313%、9.22%、17.61%、27.40%.  相似文献   

13.
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三因素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对1997~1998年度参加全国旱地区试的16个冬小麦品种产量三因素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因素都与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因此在选育旱地小麦品种时应注重协调好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取得一定的群体穗数的基础上,以千粒重和穗粒数为重点性状。  相似文献   

14.
豫麦 48是利用杂交育种理论 ,采用水旱交叉选择而育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多年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和生产实践表明 ,该品种丰产性突出、稳产性较好 ,是一个适应性较好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对其产量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结果表明 :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数 ,其次为公顷穗数 ,因此 ,豫麦 48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应是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注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挖掘旱地农田增产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麦/黄烟∥甘薯周年覆膜旱作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蓄水保墒方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调整了粮经结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适合北方一年一作或二年三作的黄烟、甘薯产区旱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998—2000年开展了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小麦适时有限补灌、选用抗旱节水生态型品种、适宜的播期密度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乖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由被动防旱转向主动抗旱提出了新的思路,是旱地小麦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段红平  杨成英 《耕作与栽培》2002,(1):48-49,F003
探讨了有机肥和钾肥在云南旱地小麦高产配套技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三种种肥情况下,有机肥与其它配套技术结合对旱地小麦有明显增苗、增穗作用,并使粒重有所增加,增产效果均达显著水平。并且有机肥30t/hm^2与15t/hm^2的小麦产量差异一般不显著,但多效唑(MET)拌种以有机肥30t/hm^2效果最好(达极显著水平)。生物钾肥与有机肥结合有明显的替代钾素化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豫麦48号是利用杂交育种理论,采用水旱交叉选择而育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多年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和生产实践表明,该品种丰产性突出、稳产性较好,是一个适应性较好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对其成产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数,其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因此,豫麦48号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应是保持一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种植小麦1500万亩,旱地麦田占小麦总面积70%,产量占总产48%,旱地小麦产量的高低左右着山西省小麦的总产量。1987~1991年,我所以小麦商品粮基地襄汾县汾阳岭村为基点,开展了旱地小麦高产关键配套技术研究。经多项研究和生产考察,提出了“依地用种  相似文献   

20.
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品系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晋南旱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06—2015年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参试的12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最大(29.74%)。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穗数(0.869**)、株高(0.878**)、穗粒数(0.775**)、有效分蘖率(0.735*)、千粒重(0.593**)、穗长(0.519**)和最高总茎数(0.371**)极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0.191*)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0.291**)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有效分蘖率和生育期对单位面积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依次为有效穗(0.591)穗粒数(0.373)千粒重(0.266)株高(0.093)有效分蘖率(|-0.069|)生育期(0.059),它们决定了单位面积产量97.65%的变异。2006—2015年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是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千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