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盘抛寄两段育秧技术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软盘抛寄两段育秧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具体栽培管理技术,与父本小苗寄插(手插)两段育秧相比,可减少父本小苗寄插花费的工时和劳动强度,减轻旱育小苗寄插伤害,改进了小苗育秧移栽方法,并且盘育秧苗抛寄秧田和大田表现出较多的低节位分蘖和更多的有效穗,达到培育强势花粉父本进而提高制种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1982年起分别在云梦、应山两县进行了杂交水稻旱育抛寄两段育秧试验,1984年在全区示范,1986年在湖北省部分县推广。实践表明:旱育抛寄两段秧,秧苗好扯又好抛,克服了人工寄插水育秧难扯难插的缺点。实际操作中前者比后者工效提高8倍。第1段旱育,水气协调,种子萌发快,  相似文献   

3.
水稻撒寄两段育秧,是一项省工、提高秧苗素质的新育秧技术,此项技术的理论依据是;水稻的向地性、呼吸作用和分蘖特性,及重力学原理,其配套技术措施是:育小苗的苗床营养土配方、适宜撒寄的苗龄、秧地平整时期、撒寄后至立苗前的管水技术。  相似文献   

4.
水稻温室、温床抛寄两段育秧,是我县在温室寄插两段育秧的基础上,学习湖北省旱育抛寄两段育秧的经验,结合我县实除情况,把抛寄移植到温室寄插两段育秧上来,解决了人工寄插花工多,劳动强度大的难题而推广的一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叶勇 《科学种养》2010,(10):57-58
水稻旱育秧机抛技术,是采用PVC水稻塑料钵体育秧软盘,培育根部带有营养土坨的秧苗,然后通过抛秧机将其较均匀地抛撒到大田中,并配合科学的水、肥管理和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措施,从而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目标的新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技术是“九五”期间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增产措施。水稻免盘旱育抛秧是云南省麻栗坡县的科技人员在水稻旱育稀植浅插技术和塑盘育秧抛秧的基础上,经过试验、示范获得成功的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该项技术的实质就是不需塑料软盘,直接利用肥床旱育秧,单株拔秧,秧苗根系带土直接抛秧。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效果,1999年进行了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 汕优631.2 供试地点马官镇号云田坝杨德祥的责任田,海拔1250m左右,年均气温15℃,年降雨量1239.1mm,无霜期285d,肥力中等,前作油菜,灌溉条件较好。1.3 试验设计试验设塑盘抛栽、塑盘抛寄、旱育稀植、旱育水寄秧和水育秧5个处理,以水育秧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13.34m2。各处理和重复间走道40cm,四周保护行1m以上,抛栽处理每小区抛400株。抛寄处理抛20万株/667m2,其余的4处理在移栽时的行穴距16.66cm×20cm,每小区插400穴,插…  相似文献   

8.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全国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 ,岑巩县 1997年引进 ,试验示范 1.6 7hm2 ,平均单产 6 0 8.5kg/ 6 6 7m2 ,比常规栽培增 12 7.5kg/ 6 6 7m2 ,各级领导、技术人员及农户反映较好 ,对抛秧技术有了认识 ,增强了推广该技术的信心。 1998年为加快其推广步伐 ,促进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 ,加大了抛秧示范推广力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示范推广效果与分析1998年水稻抛秧遍布 11个乡 (镇 ) ,面积 6 5.6 6hm2 (其中抛栽 2 3.33hm2 ,抛寄 4 2 .33hm2 ) ,比 1997年增加 6 4hm2 ,平均单产 532kg/ 6 6 7m2 比常规两段秧…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旱育秧机抛技术,是采用PVC水稻塑料钵体育秧软盘,培育根部带有营养土坨的秧苗,然后通过抛秧机将其较均匀地抛撒到大田中,并配合科学的水、肥管理和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措施,从而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目标的新型栽培技术。从十多个部队农副业生产基地近几年来实际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南华县水稻生产水平,通过1996-2015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适宜南华县水稻薄膜秧抛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水稻抛秧栽培若干关键技术与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水稻抛秧栽培已经历了50~80年代的经验、探索、示范阶段,90年代在我国学者的努力下,在抛秧稻高产理论及栽培技术实用化上获得了重大进展与突破,推动了抛秧稻大面积生产应用。本文就抛秧栽培研究与应用发展过程中的若于关键问题作一概述。1育秧培育出秧丛带土且相互独立分离的不同苗龄的适抛秧苗是水稻抛秧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因此,育秧技术一直是抛秧栽培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我国熟制复杂,生产条件各异,育秧方式已呈多元化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7种形式。1.1塑料软盘育秧在投资、秧苗素质等方面,对塑料硬盘、塑料软盘。纸钵(…  相似文献   

12.
三熟制早稻“薄膜覆盖两段育秧”技术(以下简称“薄膜两段秧”),是将塑料薄膜覆盖和小块条寄两段育秧的育秧技术综合应用发展而来的。方法是,先采用水田旱育覆盖薄膜,待秧苗二叶到二叶一心时上水揭膜炼苗,随后按条寄育秧方法搞两段育秧,经过25~30天的肥水培育,移栽到大田。本乡自1979年试验成功后,连续五年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达2379.1亩。实践证明,薄膜两段秧经济效果显著,技术简单易行,是一项促进三熟制早稻迟栽、早熟、稳产高产和晚稻平衡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育秧方式及播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优质杂交稻金优63为试材,通过不同育秧方式、不同播期的田间试验比较,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播期内,无论采用何种育秧方式,在合理的肥水运筹下均能实现单产650kg/667m^2以上;育秧方式中,以旱育水寄两段秧平均单产701.67kg为最高,湿润育秧平均单产680kg位居第2,生态旱育秧平均单产650kg名列第3;不同播期下,旱育水寄两段秧、湿润育秧均以一期播种单产最高,生态旱育秧则以二期播种为最高;经效益分析,采用生态旱育秧方式能达到节支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水稻塑料软盘稀植旱育秧技术,是一项新型高产节水技术。这项技术在水稻种植生产中推广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水稻必须水育秧的陈旧观念和落后的栽培方法。传统的水育秧方法工序复杂、用工多、耗水量大,遇到低温容易烂芽、烂秧,移栽起秧洗秧劳动强度大,既浪费种子,又费时。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抛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塑料钵体软盘育秧及抛秧栽培是1993年引进我市的一项栽培新技术。两年多来的研究和示范的结果表明该项技术育出的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白根多,大田抛栽技术容易掌握,抛栽后不伤根、不伤蘖、无返青期、生长快、分蘖早、低节位分蘖多,容易获得高产。同时,采用该项技术还能减轻劳动强度,抢季节,省工省本,经济效益好,适用于商品化育秧并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面积推广。为了使该项新技术在生产上发挥更大作用,本试验重点研究抛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作为同类地区大田生产的决策依据。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5年早季在晋江市东石镇肖…  相似文献   

16.
水稻优化定抛栽培技术是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增加秧苗带土量对抛后成活和最终高产稳产十分重要。根据多年实践和试验示范,总结了增加秧苗带土量的关键技术,包括包衣旱育秧、肥沃壤土作秧床、稀播匀播、肥促化控、秧床浇水、带土拔秧等。长期定位试验表明,与常规抛秧相比,可增产稻谷20~90kg/667m2,增收100~200元/667m2。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几种不同育秧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无纺布、旱育保姆”旱育秧具有不用寄栽小秧、秧苗素质好、产量高、投入少、省工、省力、管理方便、增产增收、经济效益好等技术特点,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农业实用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徐小冰 《耕作与栽培》2014,(2):18+22-18
为探讨水稻丢秧栽培施氮技术,以杂交水稻中迟熟品种准两优527为材料,采用旱育小苗丢秧栽培技术,在N素施用量相同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施氮时期试验.结果表明:N素分配以70%作基肥、20%作穗肥,10%作粒肥,水稻生长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旱育秧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正确评价当前我省水稻旱育秧方式的效果 ,为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我站组织实施了水稻不同育秧方式的多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试点基本情况试点于 1994年在瓮安、息烽、凯里和德江县进行。各点基本情况见表 1。表 1 试点基本情况试 点海拔 (m)前作大田肥力品 种瓮安银盏 10 48绿肥中等汕优 6 3息烽养龙司 815泡冬中上等汕优 6 3德江煎茶 76 0冬闲中上等汕优 6 3凯里鸭塘 6 2 5泡冬中下等汕优 6 31 2 试验设计设 5个处理 :A 旱育秧 ,B 旱育秧 (早播 7d) ,C 旱育两段秧 ,D 场坝两段秧 ,E 温室两段秧。采用随…  相似文献   

20.
晚稻塑料软盘育秧免耕抛栽,是水稻秧苗抛栽前大田不经犁耙的一种栽培新技术,具有省时、省工、省成本、抢季节、增产、操作简便的特点,在我县已推广应用6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