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通过对优质香稻内优航148亲本特征特性的观测,发现内香2A午前花比例低、开花不集中、花期长、柱头外露率低等因素是造成内优航148制种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总结出一套提高内优航148制种产量的技术措施:定准播差期、培育壮秧、增加母本移栽密度、培育高产苗架、采取辅助措施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等。  相似文献   

2.
水稻新品种内优航148的示范表现与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优航148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内香2A×航148杂交选育的中籼三系杂交稻新品种,2008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群体整齐、株型适中、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等优点:介绍了在上杭县的示范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龙岩市新罗区,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比较宜优673、天优673、内优航148、两优616、两优667、宜优115、川香优6号、金农2优3号、中浙优1号和中浙优8号共10个水稻品种的再生能力,并分析了各品种再生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宜优115、内优航148、宜优673不仅头季稻产量高,且再生能力强,可作为当地再生稻的圭推品种;头季稻有效穗与再生稻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有效穗与再生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内优航148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内香2A与航14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 200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分蘖力强、群体整齐、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后期转色好、丰产性好等优点.栽培上应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宽行稀植,科学施肥,及时烤田,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5.
Ⅱ优航148系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航天育种技术手段培育出的强恢复系航148与Ⅱ-32A配组育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属基本营养型。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区试。适宜福建、广西、广东南部地区作早稻种植,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汕优63或特优63种植区作中稻或晚稻种植。2006、2007年尤溪县联合乡引进作中稻高产栽培示范,2a都表现高产、稳产、米质较好、抗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现将Ⅱ优航148特征特性及作中稻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优航148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用香稻不育系内香2A与自育恢复系福恢148配组育成的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叶形态好,产量高,在福建省2 a区试中平均单产8.462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11%;稻米品质达NY/T 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3级标准;中感稻瘟病.2008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对11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南平市延平区种植的两季高产、优质、抗病的再生稻新品种。结果初步筛选出Ⅱ优516、Ⅱ优航148、川香优2号可作为再生稻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8.
《福建稻麦科技》2005,23(1):F004-F004
Ⅱ优航148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Ⅱ-32A与自选强恢复系福恢148配组而成的三系中晚籼杂交水稻新组合,2005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杂交籼稻新品种Ⅱ优航148在各地示范种植的表现,并从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龙岩市新罗区2012年中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0个中稻新品种,采用随机排列的方法进行品比试验,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宜优115、宜优673、内优航148三个品种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生育期适宜,抗性较好,适应性强,适宜龙岩市新罗区作中稻主推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惠州市绿化树种,发现绿化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有52科104种植物,其中乔木、灌木应用较多,而藤本植物应用较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绿化树种的组成及特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种分析方法对小麦新品种的综合评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对小麦新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以10个小麦新品系的主要性状为指标,采用相同的原始数据和权重系数,运用模糊综合评判、DTOPSIS法、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采用DTOPSIS法评判结果为E、A、D三品系综合性状最好,J、F品系最差;灰色关联度分析评判结果为E、D、C、A品系综合性状最好,I、F品系最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E、C、D品系为优良品系,H、F品系最差。三种综合评判小麦新品种优劣的顺序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变化总趋势基本一致,其中综合评判E、D为优良品系,F品系最劣,这与品系的实际表现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同异分析方法对9个引进甘蔗品种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P44、C266-70与理想品种联系度分别为0.7676、0.7625,说明其田间综合表现优良,与理想品种最接近,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SP80-0185、VMC71-39、SP80-1836和Q151四个品种与理想品种的联系度在0.70~0.75之间,综合表现一般;Q117、FR97-137、FR98-194三个品种与理想品种的联系度小于0.65,综合表现差。  相似文献   

14.
蔷薇科植物中有多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水果,如苹果、梨、桃、草莓和黑树莓等。这些水果普遍容易发生由多酚氧化酶(PPO)介导的酶促褐变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从全基因组角度分析比较PPO基因家族,有助于加深对PPO基因家族和功能的认识。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这5种植物的PPO基因家族进行了基因鉴定、染色体定位、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内含子统计分析、基因系统进化、基因倍增与丢失等特征分析。从这5种植物中,共计鉴定出了42个PPO基因,其中6个基因被认定是假基因;绝大多数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叶绿体,2个定位于线粒体,3个是分泌型蛋白;PPO基因在染色体上有串联重复和散布两种形式;9个基因具有内含子,聚类结果显示可以将它们分为6个类型,每个基因类型在进化过程中都发生过基因倍增和丢失;同型基因内含子的位置和大小具有相似性。这些结果揭示蔷薇科植物PPO基因内含子是伴随着基因倍增产生的,基因倍增也是推动PPO基因多样化的重要动力,PPO基因倍增和丢失差异导致PPO基因数量在不同物种之间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玉米北方炭疽病发生条件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鉴定品种资源对玉米北方炭疽病的抗病性,研究生育期、播期和种植密度等与病害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田间防治效果筛选化学药剂。结果表明,供试56个自交系在苗期对玉米北方炭疽病抗性分为5个类型,2个自交系表现为免疫,8个自交系表现为高抗,19个自交系表现为抗病,18种自交系表现为中抗,9个自交系表现为感病。成熟期抗性分为4个类型,6个自交系为高抗,25个表现为抗病,23个自交系表现为中抗,2个自交系为感病。抽雄期是发病的关键时期,发病最重;播期对该病害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种植密度增加会加重该病害的发生,差异不显著。供试6种药剂均对玉米北方炭疽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扬彩防效最高,甲基托布津次之。  相似文献   

16.
胚挽救技术进行无核葡萄及三倍体新种质创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倍体无核葡萄作母本,自交,与二倍体有核葡萄、四倍体有核葡萄杂交,采用胚挽救技术对其自交、杂交胚珠进行培养。对无核×四倍体有核葡萄杂种幼苗进行了流式细胞仪的染色体技术进行倍性鉴定,并进行胚挽救苗的炼苗移栽。共获得幼苗114个单株,初步鉴定三倍体幼苗4株,胚挽救苗成活82株,成活率平均达90.11%。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方式对辣木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影响。采用复合肥、尿素、氯化钾、钙镁磷肥对辣木幼苗进行施肥处理,以超声波清洗仪提取实验处理组的辣木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辣木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其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施用尿素组、钙镁磷肥组、氯化钾组和复合肥组的辣木叶分别鉴定出了69、70、71、76种挥发性化合物,质量分数分别为77.56%、80.09%、86.62%、83.13%,空白对照组鉴定出了62种挥发性化合物,质量分数为75.98%。尿素组提高了醇类和烷烃类的含量、降低了羧酸类、醛类、酮类和烯烃类的含量;钙镁磷肥组提高了醇类和烷烃类的含量、降低了羧酸类、酮类和烯烃类的含量;复合肥组提高了醇类和烷烃类的含量、降低了羧酸类、醛类和烯烃类的含量;氯化钾组降低了羧酸类、醛类、烯烃类和酮类的含量。4个施肥处理组对醌类、环烯烃类、酰类、苯酚类等四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施肥处理对辣木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均有影响,不同种类的肥料处理影响效果也不同,提高辣木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的最佳肥料配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健康和感病玉米叶片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明确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侵染后玉米叶片病理反应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与健康植株相比,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与玉米植株之间的互作均可导致寄主发生明显的细胞病理学变化。在受侵染的玉米叶肉细胞中叶绿体膨胀变形,数量相对减少,双膜结构破损;基粒片层结构膨胀、排列无序、甚至解体;线粒体数量增多、肿胀变形、内嵴模糊不清,严重者内嵴消失并空泡化;细胞核形态变为不规则,核膜破裂;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呈降解状态。  相似文献   

19.
选取闽江河口区稻田为研究区域,对土壤和植物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表明:土壤C、N、P元素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3.41、0.47-0.82和0.33-0.89 mg.g-1,平均值分别为9.50、0.62和0.56 mg.g-1,其C与N、C与P、N与P的比值分别为12.18-16.39、15.07-24.34和0.92-1.55,平均值分别为15.05、17.88和1.20;植物C、N、P元素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62-38.99、0.65-1.52和0.13-0.32 mg.g-1,平均值分别为35.21、1.19、0.25 mg.g-1,其C与N、C与P、N与P的比值分别为24.54-44.10、94.05-258.93和2.13-10.55,平均值分别为32.11、160.07和5.47。土壤C、N含量低于植物,而P含量却高于植物,C与N、C与P、N与P的比值则表现为土壤低于植物。  相似文献   

20.
花生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Ⅰ.花生品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证明,花生品种类型间和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以及同一品种不同成熟度的籽仁,其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粗脂肪含量,最高58.7%,最低43.66%,粗蛋白质含量,最高34.75%,最低21.06%;油亚比(O/L),最高2.173,最低0.807;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8.93g/100g.最低6.57g/100g;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最高40.68%,最低29.16%,总糖含量,最高6.78%,最低4.56%,VC含量,最高7.38mg/kg,最低2.42mg/kg;VB1含量,最高14.84mg/kg,最低7.96mg/kg;硒含量,最高0.086mg/kg,最低0.072mg/kg。说明影响花生品质首先是品种本身的遗传因子,通过正确运用育种手段可以选育出优质综合和优质专用型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